《食物语言学》
食物的文化史链条无可怀疑,但是必须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语言学究竟能拿出什么过硬的证据?二是建立在语言学证据上的食物研究如何在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等学科中有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其实,无论是食物还是政治,只要粘上语言学研究,其魅力和在有些人看来的危险性就会呈现出来:它总是可以揭露出某些被刻意隐瞒的东西,总是可以引导人们发现“地雷的秘密”——这又是一个革命年代电影中的语言代码。正因为这样,当我们阅读群众出版 于1982年12月以“内部发行”名义出版的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顺带要说的是,苏联国内对索尔仁尼琴作品的禁令要到了1989年才宣布解除)的时候,应该特别感谢译者很注意介绍该书中对于劳改犯人与苏联国家安全机关所使用的名称,其中有很多名称是混合了“劳改营语言”、江湖黑话、源自法律条文、机关缩写、讽刺修辞等等语汇的成分,构成了一条导向专制极权岛屿的语言航道。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的是,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里唯一拥有的一本书是19世纪编纂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辞典》,因此他的书中不乏古旧俄语和俗语、谚语,以致西方国家还出版了专门的索尔仁尼琴字典。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索尔仁尼琴的世界,是重要的研究路径,但要求研究者和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从语言学角度进入我们的食物世界,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在国外旅行的时候,我宁愿吃汉堡快餐,除了省钱省事,还因为很怕看菜谱点菜,遇上有很多不懂的词汇,如果没有食品的图片就更加心慌。有些服务员为你点菜服务的态度有时也决定于你对菜谱上的名称、细节的了解程度,一个真正的吃货加上通晓多种语言的学者可能是最会是他们敬畏的人。本书第一章“如何看菜单”似乎就是专门为像我这种既非真正吃货、外语也很差的人而写的,似乎是为了使我在菜单和服务员面前有点内心的底气:我总算知道一点你们的“地雷的秘密”。
隐藏在语言中的秘密在大数据时代中被不断地揭露出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的《大数据》(Big Data)揭示了大数据开启的时代转型将如何改变甚至颠覆人类以往的生活状态与思维习惯,其中关于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等观点已经被实践证实是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由此我很自然联想到著名的媒体研究学者钱钢运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他融合新闻史、 会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等多种研究角度,发展出“语象”方法。通过统计长、中、短时段的关键语词频率、篇数统计、语温分级等语言分析,揭示“语象”背后的诡谲风云,为 情、舆情、政情解码。从菜单研究到媒体研究,大数据研究方法正未有穷期。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