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生态剧变,电子签名SaaS模式迎来新突破, 络效应加速到来》的文章中,宣称e签宝“天印6.0”有望快速织就签约 络。但这距离6月28日e签宝对外发布“天印6.0”不过短短一个多月时间。
产品上线后1个月,往往还是推广上线的阶段,此时宣称产品已经在众多客户使用并且获得认可,并得出“更适合中国市场、有能力织就签约 络”如此草率的结论,未免口嗨得太过随意。
熟悉电子签行业的都知道,e签宝是一家传统电子签软件(OP)厂商,在2021年高调收购同样是传统电子签软件企业的江西金格。
而此刻又大肆宣扬“本地化+云端”的产品方案,告知外界它在从OP转向SaaS,又是为什么呢?
从OP转型SaaS:这么近又那么远
To B领域的行业专家戴珂这样形容国内传统软件(OP)企业的SaaS化转型:“不转型SaaS是等死,但转型SaaS是找死。”
理解这句话,要先从传统软件企业为什么要转型SaaS说起。即使放眼全球来看,软件的复合增长率早已进入个了位数;而SaaS以超20%的增长速度,正在快速占据企业服务市场。软件企业为了获得增长,就必须要转型SaaS。
所以,也就理解了e签宝这样的传统电子签厂商为什么从OP转向SaaS。但是,转型SaaS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OP与SaaS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
产品技术上看,OP是个性化开发,SaaS则是标准化产品;商业模式上看,OP以定制化项目的一次性收入为主体,SaaS则是持续的订阅收入;而一旦从OP转SaaS,还需要完成组织架构、员工激励机制等一整套的设计。
所以如果OP厂商要转SaaS,必然是一个产品技术重构、商业模式推翻、组织变革等等全部推倒重来的过程,这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和精力投入。
微软转型之后的2015-2016年初,其业绩出现了明显地下滑,直至2017年才慢慢恢复增长。SAP在2021年全面转云后,同样利润大跌。SAP于2022/1/27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 显示,SAP 2021年营业利润为46.59亿欧元,同比下降30%。
巨头转型尚且如此艰难,何况一家业务不扎实,资源不充分,依赖融资的企业。它不仅面临组织内部的挑战,又要面临资本市场对业绩下滑的质疑,以及高昂的市场教育投入。一旦转型失败,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重拾旧业,走OP的老路。
回过头看,今年e签宝发布“本地化+云端”天印6.0产品,试图向外界宣告它在向SaaS转型,但是产品刚一发布,无论是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都未经市场充分考验,转身就宣布“e签宝天印6.0新一代混合云模式,有可能是最适合中国本土市场的电子签名SaaS模式。”这实在是为时过早。
真SaaS还是借SaaS讲故事?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次宣称e签宝新发布的产品具备 络效应的不负责任论调,更像是用SaaS讲故事。
事实上,e签宝不止一次借SaaS讲故事。
早在2019年3月,一篇《发现|e签宝成为中国电子签名首家亿元营收企业的武功秘籍!》的文章中,e签宝投资人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表示,e签宝2018年营收过亿,成为中国电子签名首家亿元营收企业。
对于这个数字,当时便行业质疑声不断。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电子签名行业至今都没有一个真正营收破亿的平台。
不过就在今年2月,陈利伟在一篇文中又是强调纯SaaS的困境:
“在收入结构中,由于SaaS化收入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给予更高的估值,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在创业之初就谋求纯SaaS化收入的商业模型,而忽略了收入结构是商业模式“上岸”后的价值提升过程,就像近期某电商SaaS企业在经营10年后仍然面临生死存亡大考的困境。”
这一说法,仿佛忘记了两年前,他曾多次表达的对SaaS模式的看好,对e签宝“1个亿纯SaaS收入”表现出来的惊喜赞叹。
当然,也许有些企业在创业的探索阶段,或是资本的博弈之中,选择了从SaaS化的商业模式着手讲故事,将传统软件的收入分到每年让客户支付,对外宣称每年收取订阅收入,而后为了支撑收入,又不得不选择传统软件的营收,毕竟产品结构和组织架构很难改变,为了生存,这种选择看起来无可厚非。
“然而,一个为了满足资本讲故事而摇摆不定的投资人和一个为了满足资本讲故事装扮成SaaS的传统软件服务商,真的能够为客户和市场带来稳定、持续、健康的服务和价值贡献吗?”36氪平台的一篇《电子签下半场:构建后疫情时代商业 会的新信任模式》 道中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而最终为这些“摇摆”、“假冒”故事买单的,又会是谁?
那么这一次是否如出一辙?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推出天印6.0产品,e签宝在项目上依然屡次引导本地化方案。既然如此,距离它声称的 络效应何时才能成为现实?
除了拿SaaS讲故事,近几年,e签宝多次被爆出市场份额 告造假、创始团队持续高额套现等情况,也让市场对这家厂商真正的产品服务价值保持观望态度。
电子签约SaaS正在形成信任 络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政策推动下,电子签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艾瑞统计,2021年电子签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为24.7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37亿元。
2020年,成立近20年的e签宝在6月宣布客户数量为502万家,而也在2020年一季度,新锐厂商上上签服务客户已超过558万家。据《中国日 》发布的上上签2022年中 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上签的企业客户数已经超过1486万家,个人用户数超过4.3亿人次。
与上上签同一年(2014)成立的法大大,今年2月对外发布合同量已达63亿,日均签章调用超2000万次,7月其官微最新公布,已服务超过100家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同样是今年,上上签截至6月,合同总量超过100亿份,服务超过150家世界/中国500强企业。
不难看出,在目前公布的行业数据中,上上签作为电子签约SaaS云平台的客户规模、个人用户数、合同总量都领先行业。
2018年开始,上上签率先布局电子签约 络效应,集中资源攻占头部市场,形成了以500强企业为核心的超级节点,吸纳无数新客户进入电子签约SaaS 络。4年的持续深耕下来, 络效应如今正在加速为上上签带来更多的客户, 络活跃度也不断增强,据上上签披露,其“签约管理系列”SaaS云平台的合同量近一年时间以3倍速增长。
不过总的来看,中国电子签SaaS还出于成长期,电子签约 络效应的爆发点尚未到来,依然需要从业者和行业注入更多心力。
如今,电子签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市场整体向好、企业上云的大背景下,行业从业者更需要沉淀下来,专心做好产品服务,更不应该用转型SaaS当作博取关注的噱头。如果只是借SaaS和市场讲故事,实际依然走的是传统本地化业务的老路,这样自欺欺人的把戏,迟早要被戳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