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k Feng,插画界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个女孩。她从高中入行,大学出名那阵子,杂志摊一眼望去都是她画的封面,但也是那时候,她决定去纽约闯荡,经历卡里只剩两块钱的生活。今天,和我们一起听听,一个女孩怎么从一次次选择和决定中,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Lisk Feng:“养有一只小黑猫叫波波,喜欢弹吉他和唱歌,读侦探小说,最近正在尝试做儿童绘本。”
Lisk从中国美术学院插画与漫画专业毕业,到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读插画系研究生,给《纽约时 》、《纽约客》、《华尔街日 》、苹果、联合国等等等等供稿。
去年被美国福布斯直接提名年度30岁以下艺术精英,结束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插画后,今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
能做到这一步,是很多插画师想都不敢想的。
Lisk形容她的画总有一种非常温暖的夏日午后氛围
当然,15年的插画师之路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些充满灵气与魔力的画面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孩的自我成长,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
美术老师的女儿,就应该画得好吗
“Hello Kongzi project”
Lisk出生在海宁,妈妈是美术老师,她的人生剧情好像早就写好预告,但谁说这样就比较轻松?
“幼儿园老师觉得,美术老师的小孩应该画画比较好,强行逼迫我画了很多画。还有老师总认为,美术老师的女儿就应该参加画画比赛,所以经常莫名地就会去参赛。”
“Hello Kongzi project”
“但我一直觉得,我不是画得特别好,不是很自信,后来小学老师跟我讲,我的构图不错,在想象力方面不太需要指点,属于想法比较独特的小孩。”
那时候Lisk将信将疑,但人生总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奇妙转捩,上了高中,她开始对画画上了心。
“Cosmic Seed”
小Lisk与妈妈
“高考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段时间,跟她建立了一种很不寻常的母女关系。”
“妈妈让我看很多画画的东西,家里有很多美术书可以翻阅,她送我的礼物总是跟美术相关。”
“我高二开始画插画,妈妈给我买了数位板Wacom Intuos 3,那时候还蛮贵的,我记得要两千多块,要到大城市才有得卖,我求了她很长时间,她后来就给我买了。”
Lisk的作业簿涂鸦
“Cosmic Seed”
“高考之前我没 任何绘画培训班,晚上下课回家,在车库里面画,一直画到半夜12点,第二天早上还要上课,那时候精神比较崩溃,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苦。”
还有一件令人诧异的事,“在高考前,妈妈把电脑搬进了我房间,那段时期别的小朋友可能在读书,但我有电脑画画。她对我的放养,以及她对我在绘画上的教育,让我在高考还算有不错的结果,这是我18岁之前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Lisk的第一本书《童》,集结她从15岁出道到大二的作品
除了妈妈的功不可没,Lisk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她在高中登上了《漫友》,上大学之前已经有许多插画经验,很快成为了中国新锐插画师之一。
但年少成名之后,问题才接踵而至。
人际关系,从来都不是很顺利
Lisk为《回忆中的玛妮》创作插画
我们以为Lisk一直蛮顺利的,但只是看起来而已。
“我不觉得自己一直很顺,可能有些节骨眼上运气还不错,但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拼的。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很傻的人,人际关系上比较蠢。”
“Fat Lady”
“在人际交往上我总有一种幻想,觉得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一定也会回馈给我同样的好。”可能在人身上得不到的同等回 ,Lisk在画画上找到了。
“我从来没有主动自荐过,我可能比较适应 交媒体的能量,就是一直不停地分享作品而已。有人喜欢就慢慢找过来,做的次数多了,就有更多的作品发到 上,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一不小心,也可能变成恶性循环。
上大学以后,Lisk有更多时间创作,跟风靡一时的《最小说》、《最漫画》合作,不止给别人的书配图,她自己一连三年出了三本书,举行全国签售会……
Lisk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封面,“一夜之间,万物生长”
那时候很多插画师还是学生,很多人红个几年可能就转行了,像Lisk做到这样子不容易。可她接的画稿越多,越像个机器人一样工作。她害怕错过眼前任何一个机会,但更害怕接下去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是时候了,她决定去更远的地方。
在纽约,大家不会用外貌去评断你
“Fat Lady”
去纽约的初衷已经记不清了,但Lisk记得,“大一刚进中国美院,我在宿舍墙上贴了一个苹果的画,还有纽约曼哈顿的地图,对它充满了幻想。”
“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一心找纽约周边的,因为纽约实在太贵了。2012年去马里兰艺术学院留学,我没有直接买去巴尔迪摩的机票,先去了纽约。”
Lisk为Airbnb创作的纽约哈莱姆区海
“我在上厕所的时候,坐在马桶上,我就想,哇,我是在纽约的马桶上厕所,这种感觉非常微妙。”
到纽约第一天的兴奋劲Lisk还记忆犹新,“我那时候激动的呀,就想要一个纽约的手机 ,特别傻。”
“那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恐惧。我去办手机 ,拎着箱子到处走,感觉自己很渺小,那种渺小是不能用语言去形容的,即使语言学得很好了,到一个陌生国家的第一天还是不敢开口。”
“Cosmic Seed”
“我对曼哈顿有一定的恐惧感,因为它那种钢铁森林的状况特别复杂,又特别厚重,行人的脚步非常快,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远观它就很美。我经常在布鲁克林大桥,看曼哈顿的人和车,大厦窗户的格子,像星空一样,是一种禁锢而渺小的美。”
“A beer night”
Lisk眼中的纽约天际线
但这也是她最喜欢纽约的地方,这个危险和新鲜并存、多元文化堆叠的城市,拥有无比的包容性,让Lisk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归属感。
“Fat Lady”
在纽约,Lisk重新认识了自己。小时候因为体型交不到朋友,她一直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直到去了纽约,她发现没人会因为外貌去评断她,她可以活得更自在。
这里的每个人都匆忙得只够管好自己,而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样子,这也代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最穷的时候,卡里只剩两块钱
Lisk给《纽约时 》的创作
和站在国内插画界的浪尖相比,去了美国Lisk又掉回大海,工作和现实压力波涛汹涌,一时半会儿还游不上岸。
有一阵子,她的画面变得很灰,以前快乐的色彩不见了。
“最穷的时候是2014年下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搬来纽约房租特别贵,因为申请签证还要找律师,费用五六千美金,根本给不了,卡里只剩两块钱,实在不行了,就跟我妈讲,她给我打了一万美金。”
Lisk给《纽约时 》的创作,讲述“纽约本地自营者的经历、痛苦和难以留下的状况”
“那是她最后一次给我钱,我到现在都记得。”
“我在大学四年都没怎么要过钱,因为我一直在画稿子,日常开销都能自己赚。但是读研究生以后,美金真的去得特别快,上学也没有什么时间画稿,所以又回到了需要家人资助的阶段。”
后来她只能进入疯狂工作、马力全开的状态,不停不停地累积作品,在所有能被看到的 交 络统统上传一遍,能接的工作她都不拒绝,超负荷运转也要逼着自己转下去。
Lisk给《纽约时 》的创作
别人都羡慕Lisk接到《纽约时 》的活,但很少人知道工作模式是这样的——早上11点给brief,下午2点看草稿,下午5点要定稿。一小时完稿,五分钟调色,也是有的事。
“自由职业有很多辛苦的地方,尤其是在工作压力,还有时间节奏上,有时候比上班的人更忙,因为我们没有节假日,甚至有时候星期一就要那个稿子,那双休日势必会工作。”
Lisk习惯晚上工作,一忙起来就不能睡觉。“也是经历了很多波折,很长时间,才能够慢慢稳定,重新经济独立,我觉得做插画真的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那个时候,没有求生欲了
Lisk给Buzzfeed的创作,“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普”
自由职业的不自由,是个老话题了,可听到Lisk这么坦白地谈自己的焦虑,我们还是吃了一惊。但想一想,你也有过这种感受吧,当工作量过大,想法和执行又赶不上的时候,你就会非常厌恶这个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厌恶。
“我有过丧失求生欲的时候,不是说要去死,但就是没有欲望去改变自己了。”
当时Lisk正值创作低潮,没了灵感和动力,只想躺着什么都不做。“自由职业真的是需要在精神上格外关注自己的一个职业,因为你总是自己面对自己,有很多的压力,难以用 交的方式释放。”
“Space Imagination”
这些工作附加的情绪问题,是说着“真羡慕你不用上班”的人不能理解的。“有些人说‘要对身边的事情心怀感激’,但前提是你快乐了,你才会对身边的东西有感觉,才会对身边的东西抱有感恩之心。”
“后来我发现,如果要创造快乐,必须是要自己去整理出一套自己的精良的方法,而且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试,才能够达到的。”
“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不容易做到的。我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慢慢地进步,变成更加有条理的一个成年人。”
“我现在开始用本子或者软件,去追踪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如果我双休日有计划,那就绝对不工作,所以星期五必须提前安排好做下礼拜的东西,这是让我能够在双休日放松心态的好办法。”
Lisk为《读者》创作的“Oh, Perfect Life”
Lisk试过很多不同调整情绪的方法,最爽的一次还是把家具丢了个遍,清空了压力之后,她画了上面这幅“Oh, Perfect Life”,这是她自己很喜欢的作品。
明媚的阳光,鲜绿的草地,和爱的人在一起,放松、满足。画完这张画之后,她自己也被治愈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