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主营业务利润指数等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反映当前市场需求不稳,企业盈利压力加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物流需求不足
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仍处于荣枯线以下;
8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9.2%,总体不达预期;
受调查的企业中,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比重超过一半,并连续5个月上升。
2.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不足
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强,出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需要,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以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快物流资源整合集聚;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导向,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撑;以完善服务体系为导向,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循环效能。
建设物流枢纽、优化空间布局、服务实体经济循环,这些,需要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来支撑,需要将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提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质量。物流服务需要升级。
升级:从物流服务向供应链集成服务转型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建议,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物流供给服务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行 络格局、服务组织、服务创新、业态更新等方面的大调整、大变革。
如何实现从物流服务向供应链集成服务转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建议现代物流“国家队”中国物流集团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利用下属公司在大宗商品贸易物流方面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和 络化布局,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 络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以商流牵引物流、物流支撑商流,打造融合采购、贸易、物流、金融等为一体的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数字供应链:如何实现全链协同服务?
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可以对需求采购、订单处理、仓储管理、物流调度等供应链各环节实现智能协同和可视化监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控制优化供需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连成一体,增强供应链端到端的计划、执行能力,实现全链协同。
1.生产协同
生产协同是指生产企业依据采购计划、销售计划以及当前库存情况等联合制定生产决策,实现生产计划协同、生产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协同。
2.采购协同
生产企业根据原材料供应情况、需求计划以及当前库存情况等联合制定采购决策,打通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业务衔接,实现采购计划协同和采购订单执行协同。
3.运输协同
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配送至下游零售商直至消费者的过程中,实现准时化、高效化协作,实现产品和信息的有效对接,消除运输过程中的多余环节、重复环节,减少装卸货等待时间、账单错误情况以及运输空载率,优化运输路线并保证运输物资的安全准确。
4.库存协同
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库存管理的共同化。 建立企业供应链统一的物资物料/备品配件目录,通过“线上订单+自动分仓储备+配送协同”,实现物资物料/备品配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5.销售协同
在了解实时库存情况、生产情况及配送情况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同步传递,实现供应链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协作化的管理过程,最终实现供应链上销售过程的协调化和柔性化。
(关注“指南车物流软件”获取更多物流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