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
我却温了你的眼睛
我生了时代的心
我将说出我的眼泪
无限一切的生物
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
世界悲剧的角色
那时候的人们
——《世界悲剧的角色》
如果不说,很多人可能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首人工智能写的诗。
《阳光失了玻璃窗》书封。
学习100个小时,就可以出诗集了
日前,人工智能“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了。
公开 道显示,这本诗集是“小冰”用100个小时,“学习”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对比来看,如果让人类把这些诗读1万遍,大概需要100年。
安烨还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一本百分之百由小冰创作的诗集,没有经过任何润色,连书名都是小冰自己起的,书中甚至保留了小冰的错别字。“我们只在出现错别字的时候,在后面做了扩注。”她说。
诗歌只是一种算法?诗人们不这么认为
“读起来朦朦胧胧的,但就是一些漂亮的词、一些诗意的辞藻的组合。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想象力,更没有经验的构造能力。”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姜涛对这本诗集的看法。
诗人于坚则说得更为明白。“冷酷、无心,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这个软件对诗的理解是电视台诗歌朗诵会的水平。这个软件设计不出灵性,设计不了‘诗成泣鬼神’。”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在欧阳江河看来,小冰只是在对已有的诗歌重新进行判断、组合。“这个过程中,人味、人的个性,还有诗句后面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修辞组合、词语的游戏。”
资料图:第二十届科博会展会现场,观众体验机器人。 韩海丹 摄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取代人类吗?
欧阳江河直言,伟大的诗歌是对文明、世界观、生命等命题的求索。但人工智能没有对生命的感受。
“诗歌有可能是机器人最后唯一不可攻克的东西,它可以攻克科学、竞技体育等等,它的大脑一定比人类大脑厉害,它的大脑就是计算意义上的上帝。但对于诗歌,机器人介入不了。这一点从它的起源就决定了。”欧阳江河如是说。
对于诗人们的看法,安烨也认可。她觉得,小冰的诗确实“并没有做到优秀诗人的水平”。“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飞跃。乃至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进化’的节点。”
(宋宇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