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派,私信我回复“运营”,送你一份互联 运营资料大礼包。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激励】这个词,乍一听会以为它是组织管理里面的内容,其实不是,激励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01
什么是激励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刺激与奖励,它的目的是改变人的行为,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做或者不做某件事。
运用得好,能大大提升说服他人去做某事的成功几率。
小到说服孩子早点睡觉、说服男友帮忙洗碗、说服同事帮你改方案、做海 ,大到商业谈判说服客户签约。
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去说服他人,让他们去做某件事,但真正会用激励措施帮助自己说服对方的人却很少。这也是我讲这个主题的原因。
1. 为用户设计激励体系有什么用?
把激励用到用户(消费者)身上,为他们设计激励措施,就可以让他们完成我们期待发生的行为,比如尽快下单、积极参与活动、转发分享等。
设计用户激励体系,是我们做产品、运营和营销非常关注的一个点:几乎每个产品经理都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能让用户像玩游戏一样上瘾。
每位运营都希望自己策划的活动,用户能踊跃参与;在 群里发布通告,能一呼百应。
每位营销人员也都希望,自己推广的产品让人看到就心动,产品卖到断货。
而这些,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激励有关。
2. 一个案例看懂激励的效果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激励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话:
- 你快去把碗洗了
- 帮妈妈把碗洗了好不好?
- 饭后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去把碗洗了吧
- 这个新买的洗碗机好好玩啊,你要不要来玩啊
大家看,这几句话,你们觉得哪一句话更有可能说服你去洗碗?
是d,对不对?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除了语气,这四句话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区别:
a选项,家里什么人会经常说这样的话,是爸爸,对不对,这是命令式的口吻;
b呢?是妈妈经常说的话,对吧,请求式的口吻;
c呢?有没有感觉很熟悉?不是妈妈就是爷爷奶奶说话的口吻,对不对?说教式的口吻;
d呢?家庭里谁可能会这样说,孩子、弟弟、男朋友对不对?这种是诱惑式的口吻。
这四者的区别在于,
命令式是强制要求你去做,不给你理由和选择,很容易触发逆反心理。
请求式给你了选择,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但同样没有给你理由,道德绑架,也会触发负面情绪,至少很容易不情愿。
说教式,给了你理由,因为……所以你要去做……,但是同样没有给你选择,同样容易引起反感和抵触。
诱惑式,给你展示了这样做的好处,行不行动你自己决定,我也完全不逼迫你。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也发现区别了,那么大家觉得ABCD这四个选项里,哪些属于我们今天要讲的激励?哪些不属于呢?
a和b不属于,c和d属于,对不对?为什么?
因为只有c和d展示了奖励,而a和b没有。
02
激励是怎么产生的?
激励不是我们后天发明,而是每个人身体自带的功能。
当我们完成一种行为后,如果获得了好处,那么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作为这种行为的奖赏,这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快乐、轻松、愉悦。
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发现了山林里的一颗果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实,他爬上树摘到了果子,吃下果子,如果果实味道不错,他会体验到一种愉悦的、满足的、舒适的感觉。
于是他会想再次尝试,大脑会不断强化这种行为,直到将吃这种果子的行为与快乐划上等 。
表现到行为上,就是我们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直到上瘾。
而惩罚则完全相反,当我们完成某一行为后,如果获得了损失,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损失,身体会记住并标记这种不舒服的体验(不管它是肉体还是心灵上的),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身体会马上调取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站到高处往下看,会不自觉产生恐惧的感觉,看见蛇也是一样,身体这样是为了方便我们下次面临危险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开危险和损失。
比如刚才的例子,如果说他吃完果实之后,感觉到浑身难受,原来果子有毒,如果他有幸逃过一劫,那么下次他再不小心采到这种果实时,一定会心生恐惧,扔掉它。
这是大脑从内部给我们行为设置的激励,依托大脑的这个原理,我们人为地从外部设置了相同的奖惩措施,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聊到的激励。
03
激励怎么做?
激励的目的是驱动行为,奖励或鼓励我们期望的行为,惩罚或抑制我们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不管是放到组织激励里也好,还是放到用户激励里面也好,其实都是一样的原理。
当我们想要驱动用户的行为时,就可以人为的设计激励,告诉用户,这样做会获得什么,不这样做会失去什么,给用户构建心理预期,这也是用户激励的本质。
可能有人会问:奖励与惩罚,我懂,也听很多人讲过了,我们也给用户奖励了,可为什么活动发布出去,用户还是不感兴趣呢?难道是奖品价值还不够吗?
其实很多人做的激励不起作用,并不是因为奖励价值不够,而是给奖励的方式不对。
04为什么我们的激励总是不起作用?
这里我总结了大家做激励的时候,常犯的3个错误,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说的是不是你。
1. 分不清线上和线下的区别
第一个错误,其实刚才我们已经通过ABCD四种说服方式已经展示了。
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人,或多或少都和我们有关系,有时候是为了亲情、人情、面子,当我们用命令、请求两种方式去说服他们做某件事时,只要是时间和操作成本不大的,他们一般都会照做。如果不做,我们还可以用说教的方式,逼逼叨一顿,他们基本也会屈服。
就算是陌生人,一般你要他帮你干嘛,他即便不愿意,也还会回应你几句。
但是线上就完全不一样了,在 上用户大多都是陌生人,而且天南海北,没有连接关系束缚,选择权完全在对方,谁理你呢?要么不理你,要么直接拉黑,你也不知道他是真的没看到,还是看到了不想回复。
线下,你对身边人的约束力:亲情、人情、面子、安全、礼貌……
线上,你对陌生用户的约束力无限趋近于0。
虽然大家都觉得刚才的第四种说服方式最有吸引力,但你们扪心自问,平时用这种方式沟通的多吗?是不是更习惯用命令、请求和说教?对吧?
因为第四种说服方式需要我们展示诱惑和好处,你就要思考:
1. 做这件事有哪些吸引点?
还需要思考:
2. 这个人对哪些吸引点什么感兴趣?
3. 怎么把这些吸引点形象呈现出来?
相比前几种方式是不是麻烦很多?
很多人在生活中觉得太麻烦,就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的方式,反正对身边人也都有效果,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
等换到线上来驱动用户的时候,没有转换思维,依然还是采用线下的命令、请求的方式,觉得我只要说了,提了请求,对方就会照做,结果往往相反。
这点我经常在运营新人,和做传统行业的人身上看到。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了省事还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激励,就是这么直来直去。
以直播通知为例,有些运营就很喜欢发这样命令式、请求式的直播通知, 过课的人一定也收到过这样的消息。
有些运营会在话术里面加一些卖萌的表情包,或者:亲亲、嗯呢之类的语气词,但说实话,效果很有限,这样依然缺少激励带来的吸引力,人家该无视还是会无视这条信息,但只要在话术里加入一点点激励,那最后的结果就能有效改观。
线上其实更适合用诱导的方式激励用户。
在线下我们要用语言或者文字等信息去沟通,沟通效率很慢,这种情况下,换我,其实我也优先用命令或者请求的方式,因为我要保证沟通效率嘛,用有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达成目标。
但是在线上,用诱导的激励方法其实更方便、更有效,想要给用户展示这样做的好处或者不这样做的坏处,我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可以多角度去呈现,短时间可以呈现的信息非常丰富,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用户也更容易被打动。
小结一下:
做激励之前的第一个认知误区,就是没有转换说服方式,用线下说服熟人的方式,去说服线上用户。不知道在线上,想要驱动陌生用户做事,就必须要设置激励。
这点其实和营销与推销的区别很像,营销是拉力,靠产品的卖点、口碑来吸引人购买;
而推销是推力,是你把产品推到别人面前,比如上门推销,电话推销,半推半就让用户买单;
是不是一个道理?
2. 没有形象展示这样做的好处,用户感知不到奖励的价值
这是很多运营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很多人做线上活动的时候,奖品都很好,但是对奖品的展示就很潦草,或者干脆就只给奖品一个名字,具体是什么、有什么功效还需要用户自己百度。
不是所有的奖品都能激励用户,只有当他能感知到奖励的价值,并且这个价值是大于他所感知到的参与成本的时候,才能让他觉得是占了便宜,他才有被驱动的可能。
可感知的价值>可感知的参与成本
千万要注意“可感知”这三个字,指的是用户所能感受到的,即便奖励的实际价值不高,但如果能让用户感觉到有价值,就有可能驱动用户。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努力塑造这种“一本万利”的感觉。而有些奖品可能本身很有价值,但因为运营人员的粗心,让奖品价值没能得到体现。
所以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一是怎么让用户觉得参与成本很低?二是怎么让用户感觉到奖品很有价值?
很多人的激励不起作用就是栽倒在了这一步。如何减少用户感觉到的参与成本?
(1)降低信任成本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的就是信任成本太高的问题,你自吹自擂,别人只会将信将疑,
但是如果其他人也在夸你,那你的可信度就蹭蹭蹭地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一个很有威望的人站出来为你作证:没错,我作证,他说的是真的。
那不用说,用户马上就会选你。
(2)降低操作成本
减少用户能感知的参与成本被应用到了很多方面,比如现在的APP注册,让用户完善用户信息时,绝对不会说在用户第一次注册的时候让你一次填完,而是分几次逐步完善资料。如果活动的参与成本较高,也可以适度拆分,设置不同梯度的参与成本,并与之对应不同的奖励。
比如我们之前做的一个为留守儿童捐书的公益活动,用户捐赠微信运动的步数,我们赞助图书,不同的步数又对应了不同的捐赠书籍。最后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把所有等级的步数都尝试了一遍。下面是活动页部分截图:
再比如一些训练营的课程,课程后面一般都会配套作业练习,就可以设置必修和选修作业,学员可以选择先完成简单的必修作业,如果完成必修作业后还有精力,可以再挑战选修作业,设计作业的阶梯难度,不至于让学员一开始就被难住。
而且必修作业相对简单,也能适应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让他在完成简单任务后有成就感,继而有兴趣继续探索更难一些的选修作业。
怎么增加用户感觉到的奖品价值?
很多人做活动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用自家的产品作为活动的奖品,然后对外宣传的时候,很多陌生用户根本不了解你的产品,也不知道它的价值。
(反而是老用户或多或少知道产品的价值,我们做活动的时候,其实更多是面向新用户,是想要把新流量吸引过来的,结果吸引来的大多还是老用户,导来倒去,结果的流量池里就总是同样的那一拨人,无形中增加了破圈的难度,这就很尴尬了)。
不同的奖品对不同的用户吸引力不同,很多奖品很难去量化它的珍贵程度,因而也造成了我们利用奖品去吸引用户的时候,没人搭理。
其实想要吸引用户,除了告诉他这样做能得到什么,更应该告诉他,你得到的东西的价值。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被忽略, 因为:
1. 我们经常会站在企业角度(已有认知的角度)去看待奖品的价值(尤其是拿自己公司的产品作为奖励的时候),而很难从用户的角度(没有认知的角度)去看待。
2. 宣传点过多,侧重点不明,导致价值描述的相关信息被用户忽略,从而没感知到奖励的价值。(能让用户感知到价值的信息应该成为宣传重点)
(1)感知价值需要参照物
人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是无法感知到事物价值的,不但无法准确地估计“绝对价值”,更会受到很多无意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举个例子:当你闭眼拿着一个哑铃时,有人往你的哑铃上滴了一滴水,你感觉不到水滴的重量。
但如果换成拿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再往硬币上滴一滴水,这时你却能感觉到水滴的重量。同样的一滴水,重量不变,你却无法准确感知到其重量,因为一滴水的重量相对于哑铃的重量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参照物的作用,商家可以在贵的商品旁边摆上更贵的商品,在便宜的商品旁边摆上更便宜但质量更差的商品,从而达到增加前者销量的目的,虽然后者的销量几乎为0,但运用这一原则,商家可以随意操纵消费者的购物选择。
我们大脑的这种认知规律,放到运营上来也是一样可行。
(2)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示奖品的信息:图文音视频并茂、直接+间接展示
做过活动的人都知道,如果活动里面提供的奖品是用户以前没接触过,或者没有了解过的, 即便奖品本身对用户很有用、价值也很高,但只要用户无法在短时间衡量奖品价值,那他基本也不会参与。举个例子。
下面是训练营的运营发的两次不同的通知,同样是抽奖活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你们觉得哪一个更有吸引力?
第二个对吧,那第一段话术有哪些不足呢?
第一个通知,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基本就把我们上面提到的坑全踩了,比如:
1)仅仅通知晚上有直播这件事,没有告知今晚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完能干嘛)。
2)仅仅通知直播过程中会抽奖,说了奖品的名字,但是没有告知这是什么(其实奖品是一本书),而且也没有告知这个奖品的价值,也提供没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比如这本书的豆瓣评分8.3分、市值一百多、清华大学出版 出版、豆瓣读者的留言评价非常高)
当然,这条通知里的抽奖次数多是一个吸引点,但是奖品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不说,怎么保证我一定会有兴趣呢,如果我以为抽奖送的是9块9包邮的那种书呢?那我还会有兴趣参加吗?
第二个抽奖活动的通知,在通知上做了优化,对奖品进行了更生动的描述(书籍图片),文字+图片描述。以及提供了对奖品价值的参考信息,比如这本书口碑的截图,这些都是对奖品价值的生动展示。
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活动其实设置了正反双重激励。
正向激励:按时交作业,你可以获得的好处——奖品;
反向激励:告知了你如果不按时做,可能面临的损失——失去这次抽奖的机会,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失去,而是整个小组失去。(很多人不在意自己有没有机会得奖,但是如果自己连累整个组都没有机会得奖,就会很有愧疚感。)
好,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导致激励不起作用的第二个认知误区:以为只要告诉大家奖励是什么,大家就会踊跃参与。
只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行动带来的奖励的价值(或可能带来的损失),激励才会起作用。
第三个激励的误区是:
3. 拿长期目标来激励短期行为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讲到了四种不同的说服方式:
- 命令式:你快去把碗洗了!
- 请求式:帮妈妈把碗洗了好不好?
- 说教式:饭后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去把碗洗了吧!
- 诱导式:这个新买的洗碗机好好玩啊,你要不要来玩啊!
其中命令式和请求式的说服话术没有展示奖励,算不上激励。
但说教式和诱导式同样都有展示奖励,同样都是激励,为什么我们偏偏会觉得后者的说法会我们想要采取行动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因为,说教往往是拿长期目标来激励短期行为,
什么是长期目标呢,长期目标就是你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达成的目标
比如这句,饭后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去把碗洗了吧
身体健康是长期努力的目标,但不是我当下的目标;
洗碗是你想让我当下马上就要去做的行动,
可以我现在去洗碗了,就能马上看到自己身体变健康的变化吗?
如果没有,那所谓的身体变健康的奖励是不是就相当于没有了呢?
所以是不是激励效果就没了呢?
你再看这句:这个新买的洗碗机好好玩啊,你要不要来玩啊!
好玩,这就是马上就能获得的奖励,马上就能获得快乐,我当然好奇想试试啦!
想要激励一个人当下的行动,就要拿出马上就能获得的奖励去吸引他,让他产生我这样做了就能获得好处的期待。
以上我们讲了做激励的时候经常犯的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也是比较常见的,导致我们的激励措施失效的主要原因。
05除了奖惩,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影响用户的行为?
行为背后的三重驱动力:
为了让大家彻底理解用户行为的逻辑,更好的激励用户。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影响人行为的三重因素,除了奖励与惩罚之外,我们还可以如何针对性的设计激励措施。
1. 人类行为的指挥官——大脑
很多人以为人的大脑是由感性右脑和理性左脑构成(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简单好理解,所以传播得最广),人其实是有三重脑的,它由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新皮层组成。
由内到外,也被称为爬行脑、哺乳脑、理智脑。
这是从进化学科的角度进行划分的,从最早祖先作为爬行动物时进化出来的爬行脑,再到后来被恐龙等生物竞争被迫进化出来的哺乳脑,再到如今出现最短暂,但也最独特的理智脑。
(1)爬行脑
爬行脑是最早形成的,是最稳定的,更是身体最重要的决策部分。它负责维持身体的生存必须,我们身体的整体运作,心脏跳动次数,我们的代谢规律等等。
在爬行脑看来,最大的价值观就是身体的健康运转,操控身体、感官的刺激反射行为。
它在最里层,离我们的中枢神经最近,且一直处于开启中,因此控制我们的行为时,它的优先级最高。
(2)哺乳脑
再往外看,中间的一层是哺乳脑,也被称为情感脑:哺乳脑负责快速响应的决策
这一层大脑的核心目标就是确保个体在环境中的生存安全,而快速反应则是它的核心决策机制。
我们常说的本能、直觉、感性、非理性的行为,大多就是被这一层大脑下控制产生的,我们今天仍有90%的外在反应决策来自于哺乳脑。面对外面的刺激,它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和情绪变化。
哺乳脑负责本能、直觉和情绪,这三者都是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3)理智脑
负责解释、想象和判断的理智脑(理性脑):
作为灵长类动物,我们区别其他物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具备了更强大的理智决策能力。在这独有的理智决策中,我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能力,表现在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面子、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等。
我们因为有了想象力而拥有了更大群体规模协作的能力,可以相互协作和价值交换来形成更大的生产力。而要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生存下来,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让自己在群体中具备更强的被需要能力。
信息通过感官到达爬行脑,再传递到哺乳脑,最后才到理智脑。这也就是为何理智脑反应不如哺乳脑反应快的原因。再到达理智脑之前,要么爬行脑自动做出了反应,要么哺乳脑早已决策。
那这些又和我们讲的激励有什么关系呢?
2. 大脑的三重结构与激励又有什么关系?
关系非常大。
根据这三重脑结构和它们各自负责的功能,我们就可以知道,
影响一个人行为的三重驱动力,分别是:
本能>情绪>理性
由左到右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越来越低,
(1)本能的作用爬行脑和哺乳脑共同控制了我们的一部分的本能,它们是由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和经验内化而成,就像是我们使用的电脑软件中的预设模板一样,只要条件触发,就会自动出现相应的行为反应。
本能影响了我们当下的即时行为,对行为的影响持续时间比较短,只要外界刺激消失,它对我们的影响也会马上消失。比如,被开水烫到,手会马山弹开,等疼痛消失后,刺激反应也会随之消失。
除此之外,哺乳脑还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感受。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因为情绪控制出错而酿成的悲剧,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有情绪这个功能?如果没有情绪,我们的行为决策会不会更明智?
(2)情绪的作用
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催化剂,如果没有情绪,我们就不会尽快采取行动。试想一下,你站在高处往下眺望,如果没有情绪产生,那你就不会意识到危险,就不会采取更安全的保护措施,比如找抓手或是退后一步。所以为什么说,淹死的都是胆大的呢?
情绪在我们的行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相比于本能&直觉,它对我们行为产生的影响持续时间更久一些。即便危险消失了,我们在事后一段时间内,恐惧情绪才会慢慢消失。
(3)理性的作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