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伙想让中国辞赋遇到手机APP

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按这个比例,27岁的辞赋爱好者马璐璐得犯难了,年轻的他胡子明显不够用。

马璐璐2010年开始辞赋创作,当时是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的大一新生。5年里,他创作各类辞赋及文学作品160多篇,总字数超过15万字。

中国辞赋创作讲究惜字如金,15万字是个足够捻断一头秀发的数字。还好,马璐璐是一名理科生,一个“有些完美主义的,酷爱脑力修行的人”,思考是他的工作,严谨是他的风格。

这个擅长软件编程的理科生最满意的辞赋作品是《六盘山赋》和《贺兰山赋》,《中华辞赋》选登了这两篇佳作。而六盘山、贺兰山这两座雄踞宁夏南北的名山也见证了马璐璐的创作历程。

六盘山下的“中国文化先进县”隆德是马璐璐成长的地方。在隆德奠安乡的一方土炕上,马璐璐在农村工作的父亲马永林把8岁的儿子放在盘腿空档里,教他吟诵《唐诗宋词三百首》和《全汉赋》,让他对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起,马璐璐坚持晚10点休息、早5点起床读书,每天至少晨读一小时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大学时,马璐璐和合作伙伴没日没夜地开发软件,累了就相约去爬贺兰山。2012年10月,他以主要开发人员身份成功申 清华携手google软件创新设计项目;2013年5月,申 宁夏大学软件创新项目,研发阿拉伯语学习软件;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外包华为南京基地电信业务集成定制部NewHUB项目组实习……这期间,他不只一次站在贺兰山巅,俯看经络分明的银川,每每感怀。

“编代码是为了通过指令让计算机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写辞赋是通过汉字排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两者都需要‘工于心’,更是对个人能力、素养的展现。”找到了辞赋与代码之间的相似处,马璐璐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创作倾注心血,情有独钟——无论哪种创作都是对意志的磨练。 隆德有近1万的辞赋爱好者,全国的辞赋爱好者肯定不在少数,全球的辞赋爱好者会有多少呢?如果通过编程,设计一款让他们在线创作、交流互动的手机APP,结果会怎样?当这个念头在马璐璐脑海中闪过后,他联系了之前一起完成项目的队友,开始了研发。

这次,已回老家工作的他离贺兰山远了一步,累的时候不能再登顶眺望了。他换了种休息方式,在设计之余,撰写回文赋《伏羲赋》。回文赋这种语句整体颠倒过来便形成新文章的赋体也像是某种攀爬游戏,只不过脚下的不再是山石而是汉字,一韵起时还在山麓,换一韵则直通山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5月2日
下一篇 2015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