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古代以笄礼为分水岭,将女人的一生分为女孩(女童)和妇女两个阶段。行过成人礼,当年或几年的宽限期内便要成婚,“妇(女)”的印记从此伴随终身。比如年轻的叫“小(少)妇”,年纪大的叫“老妇”,死了老公的叫“寡妇”,怀了娃儿的叫“孕妇”,思念老公的叫“思妇”,情欲旺盛的叫“淫妇(荡妇)”。“渣男鼻祖”贾宝玉有云:“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红楼梦》第二回)请注意,他说的是“女儿”(未婚女子,相当于“女孩”),说的可不是“妇女”。
所以啊,“妇”字本身淤积了太多历史泥沙,很难洗白。即便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现当代 会,一提到“妇女”,多少会触发中老年、人老珠黄、残花败柳、已婚、家务活、家庭主妇、黄脸婆、柴米油盐、熊孩子等不甚愉快的联想,乃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贞节牌坊等男权 会的糟粕都可能扑面而来,每一条都精准戳中女性朋友们的痛点,无怪乎她们会神经过敏、闻“妇”色变。胆敢叫老娘一声“妇女”,就休怪老娘为“妇”不仁。
“妇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忌讳,除了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法律条文、医院妇科)外,使用面越来越窄。由此造成的缺位总需要其他称谓来填补,幸好备选者不在少数。语言词汇的选用是 会心理的投射,对女性的称呼自然也要变着法儿地投其所好。女性喜欢哪些方面被人夸奖呢?在下冒昧揣测,主要集中在年轻、漂亮以及又年轻又漂亮等三方面。因此现在对女性的称呼相应地呈现出低龄化及美颜化两个大趋势。
第一,低龄化。经常在 上看到一些二十出头的女性吐槽,今天被某个熊孩子叫“阿姨”云云。 友不快的原因,当然是觉得自己被叫老了,明明还是“(小)姐姐”,怎么就变成“(老)阿姨”了?这大概就是一种低龄心理期待的表现。又如“姑娘”本来指未婚的年轻女性,“女生”本来指未婚的女学生,“女孩”本来常用于指称年龄低于14岁的女性孩子,因为几个词所指对象通常具有低龄的特点,结果被二三十岁(乃至四十岁)的女性鸠占鹊巢,以致于在某些场合下必须用“小姑娘”“小女生”“小女孩”来强调原本所指称的对象。“姐姐”原本用于称呼比说话人年龄稍长的女性,但前头加个“小”字,立马就成了对年轻女性的昵称。大概“小(少)”就是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功能,在它的加持下,连“小妇”“少妇”听起来都产生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娘们”本来是对妇女的蔑称,但“小娘们”硬是暗含了风情万种的韵味。至于“老娘们”么,沧桑感油然而生。“妹子”原本就用于称呼比说话人年龄小的女性,所以前面加个“大”仍易于为年轻女性所接受。低龄的极致,差不多就是可爱的婴幼儿了。可爱,是低龄的一个附加值。越来越多的女性喜欢在男友面前自称为“宝宝”,闹得钢铁直男们莫名惊诧:明明已经到了生宝宝的年纪,怎么还好意思叫自己“宝宝”呢?奉劝诸位大哥一句,千万不要误解了女友撒娇和卖萌的一片深情。
第二,美颜化。这里的“美颜”指的不单是智能手机app的图像美化功能,合适的称呼语也能达到“美颜”的效果。美貌是女性的另一个心理期待, 会称呼语也会投其所好,所以“美女”这个称呼大行其道。在大街上喊一声“美女”,估计满街的女性都会回头。用得太泛,“美女”似乎就退格成一个寻常称呼,跟容貌的关联逐渐弱化,也让真正的美女有了泯然众人的危险。所以“女神”“仙女”从古代汉语里起死回生,摇身一变,成为升级版的“美女”——不但貌美,而且具有天女下凡的气质,可谓美到极致。若还嫌不够,那就在前头再加个“小”吧,“小美女”“小仙女”(又年轻又漂亮)准叫年轻女性满心欢喜。对于年纪大的女性,叫一声“资深美女”或许也能赢得好感。
此外,在一些不适用采用上述“奉承式”称呼的场合下,采用“女人”“女性”“女子”这些相对中性的称呼语,既有利于凸显当代女性与男性分庭抗礼的 会地位,也容易混淆已婚未婚的界限,都比“妇女”这个称呼更有优势。
* 图片来自 络和图书,侵删。
我是教现汉的董老师,跟你分享有趣有料的汉字汉语知识。点关注,不迷路,汉字汉语有点酷!@董老师聊汉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