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三国杀”

这次,百度成了搅局者。

2014年12月17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与美国硅谷新兴创业公司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都穿着圆领毛衣、相似的西式衬衫,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当天,双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Uber宣布接受百度的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Uber是一款流行的手机打车软件,与中国的滴滴打车(原名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类似。令许多人颇感意外的是李彦宏会出现,此前他极少在类似场合露面。李彦宏也说,“通常我不会出席任何投资性质的发布会。比如说去年(2013年)我们19亿美元并购了91无线,我们也没有开这样的发布会。”

可见百度极其重视这个合作。这也意味着,在阿里巴巴、腾讯之后,百度终于高调杀入了打车软件行业。就此,中国打车软件行业或将出现“三国杀”的局面。

资本背后的巨头身影

为了和百度的这次合作,卡兰尼克专程飞到北京。

李彦宏只是说:“大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investment(投资)的部分,而真正让我感到比较兴奋的是strategic Cooperation(战略合作)。”

这次合作的达成,还要从2014年夏季说起。

当时,李彦宏打算去硅谷一趟,并造访Uber。临行之前,他突然收到了卡兰尼克的电子邮件。卡兰尼克在邮件中说,他要来中国,并希望到百度去看一看。无奈,李彦宏告诉对方,时间不行,他马上要去美国了。

时间冲突没能阻止这次会面,李彦宏一直等到卡兰尼克回到美国,然后去了Uber总部。李彦宏这样描述这次会面,“我有了第一手的感觉,Uber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Travis是一个什么样的创始人。”此后,百度和Uber开始了战略层面的谈判与合作。

百度为何如此看重Uber?李彦宏给出了答案:“对于百度来说,我们有自己的野心。我们希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的很多国家和市场中,都能有很好的发展;不仅是传统搜索的发展,也更希望能在连接人和服务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于百度来说,尤其是在移动互联 时代,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们的战略就是‘连接人和服务’,人们都需要什么服务?无非就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所以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与Uber合作,因为Uber代表的是‘衣食住行’当中的‘行’。”

不过,在“行”方面,百度已是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中的迟到者。

2014年12月9日,滴滴打车获得D轮融资,超过7亿美元,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和腾讯主导。早在2013年4月,滴滴打车就获得了腾讯公司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4年1月,滴滴打车获得1亿美元C轮投资,其中腾讯投资3000万美元。

投入重兵进行“会战”

BAT都进军打车软件领域,激烈的竞争注定难以避免。其实,在整个2014年,有着腾讯背景的滴滴和有着阿里背景的快的已经展开了多轮激烈的竞争,甚至火药味实足,尤其在各种节日期间,双方会投入重兵进行“会战”。

以刚刚过去的平安夜为例。

12月24日下午3点至晚上12点,乘客若使用滴滴打车软件呼叫出租车,如果无人接单,时间超过1分钟,滴滴就会赠予乘客一张5~10元的出租车券。而对于打到车的乘客,都有机会参加滴滴的抽奖活动,奖品包括空气净化器,手机、某品牌水晶项链等。

平安夜前一天,快的打车则推出了一款司机端抢单硬件——“抢单神器F1”。该设备可安装在出租车的方向盘上,通过蓝牙与快的司机端APP相连,司机可实现一键抢单、一键拨打电话等功能。

目前,双方竞争的焦点在“专车”领域。

2014年夏季,快的和滴滴先后推出了专车业务,即与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合作,从汽车租赁公司获得汽车,从劳务派遣公司获得司机,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类型的车辆,包括奥迪、宝马等,主要针对中高端人群。快的将其称为“一 专车”,滴滴称“滴滴专车”。叶耘表示,目前快的将重点放在了专车领域,付出了较多的精力。

同时,双方在大数据方面也做起了文章。

也就是说,订单产生后,滴滴会根据路程的远近、司机是否会经过拥堵路段以及历史相同类型订单对于司机的吸引力如何等因素,对订单作出评估,“滴米”较多的抢单司机具备更多优势。但并不绝对,滴滴会综合考虑距离、司机服务态度等多种因素,最终计算出一个最优决策。

快的也针锋相对地推出了类似的“司机金币”。

滴滴和快的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补贴大战”。从2013年底开始,滴滴和快的对司机和乘客展开了大规模的现金和非现金补贴,一度补贴额度达到28元一单。最终,双方在2014年5月中旬宣布,将各自停止用户端打车补贴政策。截至5月17日,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则称补贴超过了10亿元。

目前,Uber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城市发展业务,2014年进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随着与百度的深度合作,中国打车软件市场三强争霸时代或许即将来临。

打车软件的想像空间

无休止的烧钱之下,打车软件如何盈利成为关注的焦点。

然而,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城市认为专车“属于非法运营”,甚至还开出了罚单。因此,专车的前景尚不明朗。

不过,打车软件还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滴滴打车创始人、CEO程维认为,滴滴期望围绕出行建立一个生态体系,其中将会有盈利机会和空间,比如淘宝的发展壮大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叶耘则表示,快的未来希望成为一个立体的智能交通平台,业务可能包括客运、物流、货运等,甚至或涉及无人驾驶汽车。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月12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