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趣店罗老板的掘金往事被挖出来了——校园贷,作为一个曾在教培行业混过的老鸟,也算是亲眼见过校园贷、培训贷(针对大学生),罗敏不是最早搞这类贷款的人,也不是最后撤离这个行业的人。趣分期在现金贷圈子里也不算是特别出名的大厂,比如某度、某60等大厂在放贷规模上比它还大,早些年还有一些城商行、农商行也参与了其中。
最早一批开创培训贷业务的教育培训公司应该是当年规模很大的一家海外上市公司——某内,它当年主要从事PC端软件开发培训,面向的主要群体就是即将大学毕业的和 会待业的两类人,为解决培训学员的学费问题,他们通过跟金融机构合作,量身定做贷款及还款方案。这类的贷款及还款方案一般采取“6+12”、“9+15”的模式,即前六个月或者九个月只还一百多块钱的手续费(有的机构后面甚至帮学员承担了前几个月的手续费),后面十二个月或十五个月等额分期偿还本金和利息。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还款压力,同时也保障了培训机构的现金流。凭着这一举措,某内的业务迅速扩大到全国,以至于后来它戏称为IT职业培训圈的“黄埔军校”。
在移动端开发盛行起来之后,移动端的技术培训也随之兴起,而我也恰好在这个时间点误打误撞进入到这个领域,进入到上市公司旗下一个孙子辈公司。因为在业界做移动端技术培训比较早,且当时的市场人才缺口也是真的大,所以早些年培训出来的学员基本都能找到毕竟理想的工作,薪水比较高。对于因参加培训而办理的校园贷款,还款压力也不大,基本也就没出现学员与机构扯皮的事情,至少我在的那几年,经我手的学员都还算是比较满意。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个学员,单亲家庭,经济拮据,本人又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但很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跟着我们去了北京后,通过办理这个培训贷以及每个月三百块钱的生活费完成了进修,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结婚生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训贷还是有其积极的作用的。
微博上有人起底罗敏是2014年涉足校园贷的,那么他也就算不上校园贷的“鼻祖”了,因为那个时候校园里充斥的贷款机构和贷款种类已经很多了。但要说罗敏靠着校园贷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是没有问题的。有没有一种可能?罗敏发现大学生这个群体消费能力和还贷能力还是有的——在校生靠父母、毕业生靠自己,都还是能够还得上的。于是受到启发,开始大刀阔斧地进军校园贷市场。那个时候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家的贷款利率大相径庭,很多以前 会上“放水的”也都披着互联 金融的外衣“合法”经营起来了。但这个时候我已经从帝都撤回内地,离开培训圈子了。
再次回到IT技术培训圈子是在2017年的下半年,那个时候培训圈子里的竞争已经白热化,针对的学生群体已经不局限于应届毕业生了,而是在校的大二大三群体,甚至大一学生。这类群体离走向 会还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但以前的那种贷款模式还是没有变,怎么办?这就要靠招生老师和课程顾问上手段去让学生把协议给签了。我当时去的那家机构敬我是行业老人,对我的业绩考核没有那么紧,所以我负责区域的签单重点还是在应届生群体,对于在校生,尽量以所谓的“实训体验课”维系着关系,所以在我负责的区域还相安无事。
但公司在安徽和湖南的分公司于2018年,先后出现几例培训学员就不了业,被贷款公司逼到自杀的事件,一时间 络舆论爆出来,再加上公司与某上市公司的收购对赌协议失败,一家布局全国三十几个城市七十多家分公司的机构轰然倒下。估计有接触这个行业的人都已经知道是哪家公司了,他们几个创始股东早已经跑去海南晒太阳了,但还欠我和我团队小十万的 销款找不到人给 销。
好像这个事情,我以前在我的微博上也断断续续写过,今天看到趣分期和罗敏关于校园贷的事儿,我在这重新回忆了一下。回想那几年在圈子里混的时候,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类培训机构的存在?为何会诞生与培训业务匹配的校园现金贷?又为什么会有学生选择走这条路?归根结底其实可以回到一个问题上来: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还需要通过参加培训才能更好地就业?这是我们 会人士(机构)该思考的还是高等教育该思考的问题。
至于罗敏的趣分期(们),那纯粹是鼓励大学生超出自己及家庭所能承受范围以外的消费,而且高额利息加暴力催贷,不知毁了多少大学生。当初出现那么多自杀的案例,为什么还有投资者会看好这个项目?嗜血啊。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又去哪里了呢?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一些贷款机构又开始抬头了,面向的群体也变成 会大众了,我也经常收到贷款公司/银行等电话,让借款消费。拜托!人艰不拆了,哪里还敢乱借钱消费。就不怕广大缺钱群众团结起来把你们这些贷款平台薅倒闭吗?银行破产都有先例了,更别说你们这些小贷机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