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欧风,你会想到什么?
是宜家?
是黑白灰极简?
还是……
鹿头、灯串、龟背竹、火烈鸟?
下面这几张图,你觉得它是北欧风吗?
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
过去的两个夏天,我都有幸接受宜家邀请,前往他们的瑞典总部,并且真正深入到丹麦、瑞典普通人的生活当中,一探北欧风的真容。
在这里我可以明确表示,虽然北欧风从2013年火到现在,但国内90%的北欧风,都根本不得要领,并且充满了矫揉造作。
来吧,我从头和你聊聊,什么叫北欧风,为什么我会说,北欧风是最适合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唯一选择。
也许,是国内第一次有人和你这样解读北欧风。
一定有人告诉过你,北欧风的由来:
因为北欧冬季夜晚漫长,所以喜欢鲜艳的颜色;因为北欧森林资源丰富,所以喜欢用木材……
但北欧风的流行,并没有那么肤浅。
难以被定义的北欧风
先来看看我们前面讲到的这几张图片,实际上,它们都是北欧风,来自真实出售的北欧房地产广告。
而我去过的一些北欧人家里,也基本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北欧风廉价吗?一盏Flos 2097吊灯价格万元起步,是北欧家庭的常客。
北欧风冷淡吗?绿色、黄色都很常见,也经常见到彩色的壁纸。
北欧风极简吗?大花壁纸、波斯地毯、古董家具一样不落。
北欧风现代吗?这个宜家设计师的家,充满了复古的乡村气息,但没有人否认它也是北欧风。
北欧风也并不是只用北欧家具:
这把出镜率超高的爆款椅子,由美国设计师伊姆斯夫妇设计。
这张索奈特椅子,由德国木匠索奈特于1859年开始在奥地利的工厂生产。
这盏优雅的Atollo台灯,来自意大利品牌Oluce。
甚至还有我们中国明清风格的官帽椅、面条柜、鼓凳……
北欧风,根本就不是一种风格。
它只不过是北欧人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审美,遵循一种共同的理念而创造出来的。
所以你看到的北欧人家各式各样,有黑白灰、有色彩艳丽;有丰富多彩,有极简克制,根本不能用一种风格就能概括。
而这个共同的概念,叫现代主义。
砸烂旧世界的狗头
我们现在住的这种方盒子住宅,看起来似乎很无趣,但它其实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
自古以来,无论欧洲还是亚洲的建筑,装饰都被看作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业时代之前的装饰,纯靠手工完成,耗时耗力,也成为炫富和巩固统治的工具。
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用装饰强调人在神面前的渺小,法国的路易十四用巴洛克风格强调至上的王权。
而拿破仑三世又用新古典主义与旧王朝彻底决裂,把几乎整个巴黎拆掉重建,奠定了巴黎至今的模样。
但在1919年的德国,一座叫包豪斯的学校成立,他们公然宣布:
形式应该追随功能,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需求。
他们认为,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方盒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遮风避雨,其它所有的装饰都是多余。
他们的校舍长这样。
他们设计的家具,是这样的。
而当年同时期的建筑和家具,长这样。
包豪斯最著名的一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更是将“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个信条贯穿一生,后来在美国设计了人类第一栋玻璃幕墙摩天大楼,从此彻底改变了都市的面貌。
包豪斯的建立,奠定了现代的设计语言体系和教学模式。
它不继承西方传统,也不继承东方传统。
它并非老树发新芽,而是独立生长的一颗新树。
这个学校只存在了14年,1933年就因为纳粹不断搞事而被迫关闭,大部分教职员工都离开德国,搬到了美国。
但短短的14年内,现代主义的思想却已经影响到了相邻的北欧国家。
早在1924年,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就创立了家具设计学院,尝试把现代主义与传统丹麦家具设计结合起来。
1939年二战打响后,丹麦迅速被德国占领,成为提供物资的大后方,并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而瑞典则作为中立方,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
边境封锁、交易关闭,北欧的家具设计,就这么独立并悄悄咪咪地猥琐发育了8年。
1945年二战结束后,欧洲几乎被炸得稀巴烂,物资缺乏,住房严重不足。
以水泥预制板搭建、工期短、成本低廉、可批量复制的现代建筑凸显出了它的优势,成为整个世界的选择。
注重实用、不考虑装饰的现代主义设计,这时才终于走到了世界舞台的正中央,成为主流。
而北欧家具,在战争时期已经养成了不浪费材料、不增加成本、不降低质量的设计理念,加上它非常适合方盒子式的现代建筑,立马轰轰烈烈地流行整个欧美,成为中产阶级的最爱。
这时的北欧设计,对过于理性而冷冰冰的现代主义做了一些修正:
他们更倾向于运用木材、织物、皮革等温暖的传统材质,但同时又不拒绝塑料、人造板材、实木贴皮等新工艺,色彩应用也更大胆。
大名鼎鼎的宜家,也是在1955年起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并由此走向成为全球家居行业第一巨头的道路。
因为五六十年代最为盛行,后世称这种风格为Mid-Century Modern,世纪中叶的现代风格。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无数大师,包括汉斯·瓦格纳、小沙里宁、雅各布森、阿尔瓦·阿尔托、里索姆。
这几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北欧人。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北欧设计已经不是第一次流行了。
MCM风格其实也影响了中国人——八十年代老干部风的大衣柜、抽屉桌,学校礼堂里的折叠凳,多少来自当时的经典设计,经由苏联倒了几手传入国内。
这种熟悉的复古棕黄色,其实就源于MCM风格里常用的、刷了一层硝基漆的柚木贴皮家具。
北欧风复兴
人终究喜新厌旧,简洁的东西看多了,又会喜欢复杂的,因而时代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但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进入80年代后,整个世界进入平稳的阶段,不再有大的战争,也不再有什么大的技术爆炸和进步。
全球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他们认为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实用和功能,太无趣了,而且以方盒子建筑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建筑无法体现出每个国家的文化差别,导致每个城市都长一个样子。
自此欧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欧洲的设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优化,通过不同的曲面、色彩、材质和造型来创作出丰富有趣的设计,尤其是意大利家具,更加精致、昂贵,有趣但又富有设计感。
而美国,可能是出于文化上的自卑,则又回到欧洲传统文化的故纸堆里。
他们的住宅都是“地中海式”、“殖民地式”、“欧陆式”、“维多利亚式”。
而室内装修和家具也逐渐偏向保守,形成了我们经常在美剧里的见到那种所谓美式——美国人自己叫Classical Style传统风格。
加上印花工艺在八九十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印花色彩越来越丰富,图案越来越复杂,也造成了繁复风格的进一步流行。
美国品牌家具又多臃肿、宽大,粗胳膊粗腿,少了很多精致。
讲实话,美国人在设计上的水平始终要比欧洲人差一截,美国的家具品牌和北欧意大利的摆在一起就是傻楞傻楞的,这个就是文化底蕴的差别。
这一下就又过了30年。
大概在2011年,随着一代人的离世,大量五六十年代的家具流入二手市场。
美国的年轻人惊喜地发现:原来爷爷奶奶那一辈的家具那么好看!
而同期的北欧设计已经进入了所谓“新北欧”的时代,2000年后诞生的新品牌,像HAY、Montana、AYTM,他们的设计更年轻化,色彩运用也更大胆。
伴随着Instagram、Pinterest等图片 交软件的兴起,北欧风终于在美国迎来了第二春,并终于随之传到了国内。
但对于国内来说,这才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接受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设计的正面冲击。
再见简欧风
随着《交换空间》2016年7月2日正式改版《空间榜样》,标志了这个2005年开播的节目实质性上的停播。
大部分90后对这个节目都不陌生:两个家庭在48小时内,互相装修对方的家,然后收获惊喜或惊吓。
这档节目代表了从1998年房改至今,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对装修的概念——装修=装饰。
只考虑怎么装修好看,却不考虑怎么装修好用。(而且也真的不好看)
那时大家刚刚脱离几十年的物质匮乏,还不能欣赏现代主义简洁的美,就像饿坏的人欣赏不来苗条的美,一心只迫切渴望炫耀财富,希望用堆砌装饰来证明自己。
改开之后,香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大陆看世界的窗口,而中国的装修又从来都是从香港到广东,广东到全国。
皮沙发、老板桌、红木柜子,香港人浮夸的装修偏好,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家居理念。
装修公司也乐于去做这样的引导,因为多做一个无用的装饰,他们就能多赚一点钱。
00~10年代,但凡去装修,装修公司第一句问的就是:你想要简欧、美式,还是地中海、现代简约?
现代简约虽然带现代两个字,但仍然要给你做电视墙、大吊顶,一点也不现代。
而简欧则完全是臆想的宫廷风,繁复、恶俗,和欧洲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风格都根本没有关系。
这样的装修,装饰上极尽所能,功能上却非常贫乏、单调,每一户的客厅里始终都是大沙发、大茶几、电视柜这老三样,外加永远丢着积灰的酒柜,似乎除了看电视之外,就没有别的生活。
北欧风的设计法则
如果说北欧风是一种风格,倒不如说是北欧人“布置家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从实用角度出发,简洁又不失装饰性,可谓是最适合大部分普通人的装修法则了。
北欧风的出现,其实是反装饰主义、反刻板风格的,第一次把实用主义的思潮带入了国内。
但随着北欧风被更多人熟知,慢慢变成淘宝爆款关键词,它又被固化成了一种装饰风格,仅仅是取代了简欧风、地中海风的存在,被固化在了宜家、鹿头、灯串、方格子和龟背竹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