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山东频道10月15日电 3年时间,这里集聚了12个人才特区项目,6家四板市场挂牌企业,6家新三板重点培育企业,中国首片自适应芯片在这里发布,汉源微电子高温厚膜集成电路填补国内空白,传感器产业在“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上成功应用,智能产业研究院荣获2015年度“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一项项新技术在这里诞生,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起飞。青岛软件科技城,已成为助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生力军。
为推动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跨越发展,2012年4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红岛经济区建设“青岛软件科技城”,作为全市软件产业发展的主体区域和核心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个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产业特色,宜研、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已在胶州湾北岸脱颖而出。
青岛软件科技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从开发之初期就坚持市场化推进战略,引入国内知名软件园区开发运营商合作开发建设。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宏伟的发展规划目标以及高新区创业者的专业、实干精神,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香港招商局青岛 谷、清华大学科创慧谷、杭州银江中国智谷、北京天瑞金MAX产业园、中国移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计世传媒集团物联 与云服务基地,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软件园区,纷纷在这里布局建设,截至2015年9月,软件科技城累计引进了30个软件与信息技术专业园区,软件产业载体总规划建筑面积达到703万平方米,其中累计开工园区23个,已开工建设300.7万平米,168.5万平米已竣工投入使用。置身于已建成的青岛 谷合心园中,典雅简约的欧式建筑绿树碧波中,令人赏心悦目,充分体现了园区“生态、创智、 区”的规划理念,亚微软件、诺亚信息、慧创互联等一批互联 企业已抢先入驻,创业咖啡、人才公寓、融创梦工场、动漫创意园等创业孵化载体一应俱全,让这里成为新兴软件信息企业创新创业的热土。
为推动软件科技城发展,青岛高新区管委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专门的软件信息事业部,做到专人、专门、专业、专注,集中力量推进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在发展理念上,他们一改过去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提出运用产业组织的方式推动新兴产业聚焦、聚集、聚合、聚变。具体来说,就是围绕软件产业发展所需,协调各级政府和高新区的行政资源,与专业园区开发运营商一道,努力引进和健全产业发展必备的人才、技术、资本、生活配套等各项要素,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全新的发展理念、环境优美的专业园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扁平高效的行政服务,吸引了众多软件企业入驻软件科技城,2012年到现在,软件产业在这里从无到有,软件企业数量年年翻番,目前这里已集聚了280多家各类软件企业,成为全市软件发展最集中的区域。
在与高新区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交流中,他们将产业组织归纳为两句话“一是要素集成,二是平台推进”。
“产业发展就象自然界一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界需要的是空气、水和土壤等条件,种子才能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本等条件,形成产业生态”,高新区的创业者们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推动产业发展。
“对软件产业来讲,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IBM联合创新中心在软件科技城落户后,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通过IBM软件教育学院进行人才培养,他们在市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驻青各高校开展合作,通过学分置换,让高新在读学生直接参与到IBM软件工程师认证培训教育中,一年时间培训了近千名高校在校生,三年计划培训5000人,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还创办了“505教室”,将清华大学的创业文化引入,搭建集教学、实训、创业、孵化、融资指导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生态圈,未来三年内计划投放1000项实战性任务项目。QST青软实训基地,是软件科技城内投入运营的第一家大型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在训学生3000人,每年为6000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今年7月份,在青岛高新区的支持下,青软实训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三方共建的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国际软件学院正式成立,于9月份开始招生,计划5年内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该学院将产业需求、课程计划、师资配备、人才招聘紧密耦合,走出了校政企三方合作举办软件学院的新路子。
金融资本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青岛软件科技城从一开始就坚持“科技+金融”的发展路径,大力实施“金融助推”战略。与清华大学科创集团联合成立了规模2.5亿元的青岛高创清控股权投资基金,支持英飞尼迪与中润集团成立了规模1.6亿元的青岛英飞中润高创“互联 +”创业投资基金,与清华大学数据科学院联合成立的1亿元大数据产业基金也在积极筹备中。
引进技术源头机构,也是软件科技城从开发建设初期就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中科系、大学系研究机构纷纷落户软件科技城,中科院自动化所在这里成立了青岛智能产业研究院,一年多的时间成立了12个研究所,孵化出16家高科技公司,从海内外集聚的高端人才队伍达到276人,在智能交通、医疗健康大数据、平行物流、平行农业等诸多领域形成研究成果;中科院软件所在这里成立了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与南车四方、青岛港已形成深度合作;中科院光电院牵头成立了青岛北斗导航产业技术联盟,集聚了40多家北斗导航高科技企业;清华—青岛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在筹办期间,已确定引入20多项清华大学大数据科技成果在青岛实施转化。
借助高新区搭建的蓝色人才港、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人才特区等载体,软件科技城吸引了一批海内外软件信息领域高端人才前来创业。吴国盛,Robei公司总裁,在硅谷参加了青岛高新区组织的一次座谈交流后,深深被软件科技城的创业环境所吸引,夫妇二人随即回国前来创业,现在他们创办的青岛若贝电子有限公司已在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其自适应芯片项目获青岛市“人才特区”3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今年8月份发布了中国首片自适应芯片研制成功。日前,吴国盛又入选了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生态形成的关键一环,这是也“平台推进”的要义。目前青岛软件科技城已形成了五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市软件与信息公共研发平台一期于今年上半年顺利验收,可提供1000个虚拟服务器、300个云桌面,100M独享到桌面、100G核心交换的基础通信服务,为近百家小微软件企业提供了拎包入驻的开发环境;在市科技局支持下,平台二期正在筹备启动,将重点完善开源软件开发环境,与曾任SUN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的宋向军博士合作,联合打造开源 区,力求创造开源软件发展的青岛模式。与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合作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实施中,将为软件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软件测评中心将为企业软件测评和工程监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将为全市信息 络系统搭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架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将为企业在行政管理、 会治理和金融服务等大数据开发应用提供专业化服务。
在打出产业组织的系列组合拳后,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生态环境日臻完善,软件产业呈现跨越发展之势,大数据、智能产业与工业软件、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动漫创意等产业企业纷纷聚集。青岛软件科技城,日渐成为半岛地区软件互联 产业高地。(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