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分文理科,北京教育悄现4大变化!咋接招?|北京新高考2

盘点下最近北京教育圈热议的大事儿,一定是非高考改革莫属了。今年暑假过后,高一新生们将在3年后参加2020年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前天,播 君已经对此做了详细解读,大伙还有印象不?

面对高考录取采取“3门高考统考成绩+3门自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相信不少家长和学生既期待有忐忑。对于新变化,京城的学校和老师们也是反复研究,扎实应对。据播 君走访发现,北京教育已经悄现了4大变化!

1

选课走班成主流

由于选考政策的落地,未来北京将全面推行走班制。例如,作为海淀区较早对选课走班进行探索的中学,首师大附中对新高一将继续采用“行政班+选课走班制”共存模式,只在“6选3”的学科中实行走班制。

“面对新高考,首师大附中将从基础通修、选修课程、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等‘四修’课程进行具体安排。”王春凯说,专业精修将以大学先修课和竞赛类课程为主,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自主研修则以项目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将 会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同样,北京二中的新高一也将设置行政班。该校校长助理周传章表示,高一年级时,在学生有意向的前提下,进行学科研修和专业精修,同时可以通过软件分析测评所选学科在大学专业类里的覆盖率。升入高二前,学生若对所选学科有问题还可以进行调换。高二年级时,二中才开始实行选课走班制。

2

正确引导选科成关键

北京市汇文中学副校长付树华坦言,各高中校必须重新规划课程,增加课堂选择性。高中校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引导学生选科目,提前和学生做生涯规划,细化了解专业情况、学科建设情况,而非简单地了解一所大学。“未来,如果北京是按专业录取,而不是按大学录取的话,生涯规划对高校学科建设和中学职业规划均带来很大挑战。”

“现在高校一般走的都是学科专业模式,很多机械类、航天类的专业都强调选科物理、化学,高校层次越高限制就越严,有的还限制两科。所以在这个程度上,学生选择越多,那么获得的机会也越多。”北京十八中副校长张林靖同样呼吁,考生切勿因为物理学科难度大就过早放弃,因为很多优质高校的优质专业都需要这个学科作为理论基础。

3

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

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面对这一变化,北京牛栏山一中教务主任董一明表示,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注重事实性和事件性形成的证据,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和互评,最终诊断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北京171中学副校长潘忠泉认为,高校选拔人才过程是个性化选拔过程,所选拔的学生是真正适应某个专业或发展方向,且适应这所大学的定位。所以,171中学注重培养个性化学生,并做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比如,某些学生对数学、物理有强烈兴趣,就会追踪记录这个学生在过程中怎样上课、怎样上课后辅导班。他说,希望高校在录取过程中能看到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有助高校挑选人才。

4

看重大中学衔接

随着新高考的到来。如今,大学与中学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实现无缝对接,成为教育界人士尤为关心的问题。

北京大学招办副主任李喆表示,新高考改革方案推出的选课方式,其实就是想赋予学生自由度,从兴趣出发,进行课业选择。所以,他希望大学与中学的人才培养在三方面需要对接,分别为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学科教育。中学应做好引导,而不是侧重应试,或是拿高分策略进行选课。

首师大附中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尝试。副校长王春凯认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并不是简单地把大学教授请进校园做讲座。他透露,学校正与某些高校合作,更希望把大学先修课程引进中学校园,或者说某大学的某个系能给学生开设一些课程,等学生高考录取后,可将所获学分带进这所高校并得到认可。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不用再重复修读学分了。

面对新高考下京城教育悄然浮现的4大变化,老师们压力不小。作为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角色,教师如何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7月10 日下午,“中高考改革与教学改进”座谈交流会在现代教育 召开,来自北京的课程研究专家、知名中学校长、正高级或特级教师齐聚一堂,为教师支招。下面就听听他们怎么说!

专家说

刘春艳(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教师应重视与顶层设计理念的衔接。

现在有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顶层设计理念可能存在一些衔接上的问题,如一些教师有时对题目的理解是从已有经验出发,只把目光集中在题目、应试和考哪个知识点上,忽略了考试改革背后关于招生制度、评价等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考选课,让学生自己选择。

在初中阶段,我们希望学生不要为了追求短期上好中学就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要“既选考也选课”,选考的依据应该是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新中高考改革需要我们根据学情做一些调整,但建议学校不要去盲目地应对中高考改革。

暴生君(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教材室主任)

校长说

张斌平(北京五中校长)

中高考改革关键在教师 。

今后,希望学校能吸引不同类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此外,还要对大学的师范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新教师尤其是师范校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存在脱离教育实际的问题,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等课程的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养,因此更需要长链条改革教师队伍建设。

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近几年,教师的职业方式、教师所面临的教育生态,以及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学科特点、人生经历,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尤其是在新中高考背景下,学生们“选科”“选考”,都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教师要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黄鹏(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校长)

教师说

郝全智(北京市大峪中学特级教师)

考试改革让挑战与机会并存。

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老师既要实现教学课程全面发展又要课程实施有特色、有内涵。我们要意识到,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抓出改革所赋予学校和教师的机会,推动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教师不能再以传统教学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关注那些在学科学习中对某一学科有学习兴趣、肯钻研的学生。

课程实施要钻研教材和更新观念。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关心的就是教学改革后课程实施的问题。为此,我觉得教师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深入钻研教材,二是更新学科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求教师要深入对教材本身的理解、重视教材的原生价值。更新学科观念,主要是针对新高考当中学习任务驱动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去建构教材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将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6月3日
下一篇 2017年6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