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窃听风云” APP为啥要获取麦克风权限?

[海峡 ]

(原标题:隔屏有耳调查|手机App偷听技术可行,但专家说性价比太低)

另一位 民小饭则表示,头一天在大学寝室里和室友聊天谈论到的蓝牙音箱,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淘宝“有好货”的推送流中,品牌、型 都一样,“我平时完全不关注蓝牙音箱的,所以才觉得很奇怪,突然给我推荐这个。”

近日,消费者对于手机App会不会偷听用户讲话的担忧,开始蔓延。淘宝、京东、饿了么、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百度等多款国内主流App,普遍受到用户质疑。

虽然几乎所有互联 公司都再三强调,不存在所谓窃听行为,但每当这样的怀疑和猜测被曝出,都会引发广泛讨论。

国内主流App获取麦克风权限理由

App、智能音箱、电视技术上如何实现窃听

不少国内 民讲述了自己疑似被手机App窃听谈话内容的经历。

现在很多App都希望获取手机麦克风权限,这背后究竟有何用途?

但是,这些App会不会假借获取摄像头和麦克风权限,随时监控用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国外 络安全公司Asterix的高级安全顾问Peter Henway曾向媒体表示,从技术上讲,手机只会记录用户发出“嘿,Siri”或“OK,谷歌”这样的触发词时所说的话,但是由于它需要捕捉用户所述关键词,手机是会一直保持监听状态的。

有法律人士表示,App利用获取的上述权限对用户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监听”,是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明令禁止的。

窃听成本高昂,开发一个木马成本十几万元

“但窃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王英键分析道,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从操作路径上来看,大量的录音内容需要分析才能有用,这不可能靠人来处理,那么就需要手机或者上传云端来进行,分析完关键词后再回传服务器,给用户推荐商品和信息,“如果在手机上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动作,会占用手机资源,拖累运行速度;如果上传云端,这些App都是上亿的用户量,则会产生巨大的流量,对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成本。此外,还要考虑到谈话方言、噪音等干扰因素。”

而在安卓平台上,王英键还提到,如果窃听木马大范围应用,则会立即被安全厂商查杀病毒。此外,安卓8系统以后,对隐私提出更高要求,当App在后台操作时,对调用手机硬件更加规范。

王英键认为,窃听这种非法手段风险与收益并不成比例,成本非常高,比如开发一个木马的成本在十几万元左右,而最终推荐效果也并不一定有多好。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通信研究所副教授钱良也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实时窃听技术的确存在,但这类产品造价高昂且考虑到其特殊用途,目前在民用市场是不可能看到类似产品的。”

李铁军也表示,“一般情况下,手机、电视、音箱的这种监听,因为有系统沙箱隔离机制,App不会越权获取到数据。厂商目前也没有将数据交给第三方。当然,如果黑客攻击,则不好说了。”

Facebook广告部门有一位工程师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在《连线》杂志上也曾撰文解释了为什么Facebook不能监听用户。他说了三点理由:

第一,监听用户产生的数据非常多,Facebook难负其重。

整个过程就相当于用户在持续不断地给Facebook打电话。以用户使用半天手机来计算,这一过程产生的数据仅在美国就有20PB,是Facebook每天处理数据的33倍还要多。而且,在“打电话”状态,也会影响手机的其他功能。

第二,像智能助手那样监控,Facebook很难做到。

智能语音助手都需要特定的触发词来唤醒,但Facebook没有特定的唤醒词,想从谈话中获取每一个对它有价值的关键词,需要在本地(手机上)将语音转换成文本进行识别。整个过程,就是算iPhone X,分分钟也得变成砖。

第三,用户语音数据,对广告商来说没多大价值。

京东、今日头条、饿了么、美团、百度回应

京东方面表示,京东绝不可能,也绝不允许有监听用户信息的情况出现。在京东的隐私政策条例中,有明确的规范指出将遵循国家的《 络安全法》基于“合理、相关、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不会收集法律法规禁止收集的信息。而在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用户信息的时候,京东会明确告知用户相关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包括如果将用户信息用于新的目的或范围将重新获取用户同意,提供如何关闭位置、通知等授权的具体操作步骤等。

京东表示,如果用户对个人隐私的安全有担心,可以在京东App的账户设置中找到隐私设置,关闭需要访问用户相应数据的功能,且每一个功能都有相应的用途说明,以最透明的方式让用户掌控自己的隐私安全。

此前,在百度遭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提诉、指控其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后回应:百度App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电话”,而百度App敏感权限均需授权,且用户可自由关闭。

饿了么方面此前回应,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美团点评方面则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截至发稿,阿里巴巴方面尚未作出回应。

国外App允许用户智能推荐隐私设置,国内普遍关不掉

如果真的不是窃听,那么为什么如此巧合,出现了关联度如此之高的商品或内容?

有用户提到,昨天微信聊天说买钢琴,发了一个某款电子琴的淘宝链接,第二天朋友圈广告就精准推送了这款产品的广告。难道自己的聊天过程被监测了?

关于品牌朋友圈广告投放的逻辑,微信团队解释,广告主可选择把广告投放给他们设定的目标人群,投放范围会非常广,而目标人群是基于用户群像的研究,微信不会针对某一个用户的隐私信息进行分析。“上千万的用户中有一位恰好之前提到过相关产品,也收到了关于该产品的广告,用户便误以为二者有因果关系。”

他所提到的场景,则是又一种情况。

比如,有用户提到,淘宝上刚把一款“娃娃领粉色中长款毛呢外套”加入了购物车,之后打开了今日头条,刚刚搜的那款“娃娃领外套”的广告出现在头条页面上。

这是一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容成熟应用的广告技术——程序化广告。程序化广告可以实现跨平台营销,这背后有统一用户ID识别,但不会掌握用户个人信息。对于用户来说,程序化广告因其千人千面的精准推荐,常展现出“比你还懂你”的特性。

据了解,淘宝和今日头条、京东和微信都在广告层面分别有合作。

另外,安全专家还提到,如果手机上用了第三方输入法,也有一定概率可能出现“输入什么接下来就能看到相关推荐”的可能。虽然搜狗等输入法不会主动将用户输入数据共享给第三方的说法,但不排除一些黑客基于漏洞去偷录用户信息的可能。

“比如接入所谓的第三方营销系统。”上述人士表示,第三方营销系统的数据有一部分是正规获取,但也有一部分营销系统是从黑市获取。“黑市上已经有大量用户信息,从用户偏好、特征到预测收入区间,对应手机 和手机mac地址。”

而这也是央视3·15晚会曝光探针的工作原理,探针只能获知MAC地址,怎么从MAC地址关联到手机 ,则需要黑市的这些数据库。

据央视3·15晚会 道,在商场、超市、便利店、写字楼等地,有一些探针小盒子,去发现附近打开无线局域 (Wi-Fi)的手机设备,随后迅速识别出用户手机的MAC地址,转换成IMEI ,再转换成手机 码。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个人信息,甚至包括婚姻、教育程度,收入等大数据个人信息。

黑市上为什么存在大量用户信息?有黑产人士如此说道,“现在我们在安装软件的时候,首先第一步需要我们填用户服务条例,必须点击同意,安装好了以后要求开权限,是否访问用户通讯录,访问手机文件夹,电话记录,短信,允许之后才可以使用软件,然后通过你使用软件适合,所产生的用户数据,可以用于商业营销用途的。”

特别是,用户比较关切的阿里系平台之间的数据打通,《淘宝 隐私权策略》写明:个人信息可能会与关联公司共享,比如会向合作伙伴提供有关广告覆盖面和有效性的信息,但不会提供用户个人身份信息。这些合作伙伴可能将上述信息与他们合法获取的其他数据相结合,以进行广告或决策建议。

那么,如果用户还是不放心,是否能关闭智能兴趣推荐功能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22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