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软件使用有三大痛点 数字时代别让老人成局外人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 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触 ”。然而“能”上 并不意味着“会”上 ,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 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

数字化浪潮之下,老人遇到了哪些困境?他们的需求该如何解决?

老人使用智能软件存在三大痛点

浙江省 会科学院 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盛坦言,根据前期调研发现,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软件过程中存在三大痛点,首先是知晓度不高。很多老年人并不了解当前我省的数字化改革进展,以“浙里办”平台为例,“浙里办”上线了预约挂 、互联 医院、智能导诊、健康体检等1000余项便民服务,但很多老人并不知晓,有些业务是他们跑到线下办理时才被告知线上也可以办。

其次是在技术层面上,部分政务服务App对老年用户来说存在入口太深的问题,老人无法快速找到想要办理的业务事项,一个个页面跳转下来,往往头晕眼花。

再者,老年人在办理过程中缺少专人辅助,虽然在许多App页面末端会有一个咨询电话,但拨通后往往是人工智能应答,回复问题过于程式化,无法准确解决问题。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西湖区推出的一键养老做得比较好。界面简单,咨询是人工服务,避免了老人因表意不清、使用方言而导致业务最终无法办理的情况。”周盛说。

数字化需考虑老人个性化需求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当下,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中老年人的 交已逐步从以前的线下场景演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家对于娱乐的诉求非常多,愿意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比较多。周盛建议,一些线上服务场景需顺势而为,开发适应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产品,给予他们更多自我展示的空间。比如开拓线上教育场景,和老年大学联合开发线上课程等。

在健身运动方面,嘉兴市体育局打造的“ 区运动家”智慧平台,可以累计老年人运动时长,分析老人运动喜好,还可以实现 上预约体育指导员等功能,有效扩大老人 交圈。

此外,在志愿活动中,老年人既可以是志愿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服务对象,“志愿浙江”平台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也让更多老人能够就近在 区“随手做志愿”,未来可以进一步精简活动签到、 名、招募等流程,并将激励和安全保障功能整合进来,实现“一键做志愿”。

长期关注农村老人问题的浙江省 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卢余群介绍,在农村地区,不少老人有打零工的需求,当地村 、企业也积极为老年妇女提供来料加工等工作,但如果能有一个适合农村老人的线上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让老人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看到就更好了。

居家养老数字化场景大有可为

在浙江,9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因此,打造与居家养老环境适配的数字场景至关重要。

周盛认为,接下来,要进一步把民政、公安、街道、 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多部门的信息打通,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智慧化的“养老大脑”。在这个平台中,银发族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都能实现。同时, 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汇入,让老人真正享受到“食、医、健、护、乐”一站式、个性化优质养老服务。

对于一些不会使用手机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周盛认为, 区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离线码,主动上门服务让老人扫码填写信息,再通过“养老大脑”数据分析,对独居、孤寡、困难等特殊群体老人建立“一人一档”,精准推送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服务。

未来,平台操作极简化、机构服务送上门肯定是发展趋势。卢余群补充道,基层人员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一方面是及时准确掌握老年人需求,另一方面是要让政策“找”人,让每个老人都了解自己能享受到哪些优待政策,这都需要村 格员参与,打通数字化应用村 末端到老年人之间的最后100米。

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针对老年人在生活中使用的一些高频设备也可以做技术改造。

卢余群提出,例如,现在年轻人很多都在外工作,回家的机会很少,可以尝试把电视机端沟通的渠道打通,子女在外面可以用手机直接呼叫家里的电视,老人在电视机端跟子女面对面沟通。在健康服务方面,老人在家中通过电视就能与 区医生取得联系, 区医生也可以通过老人智能手环、智能鞋等可穿戴设备上传的数据,了解老年人血糖、血压等状况,及时进行沟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电梯、楼道商业广告屏,对健康资讯进行播发。

“通过把现有的养老服务、适老服务全部链接,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让老人能用最简单的方式,享受到最全面的服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卢余群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