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来,宗族意识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血中,而族谱记载一个家族的生命延续。在客家祖地宁化,谱师邱恒勇遭遇了 络修谱的冲击,但仍游走在偏远的山村,只为坚守这门家传了200多年的修谱手艺。
宁化, 武夷山下,千年县城。
最后一个族谱编修世家“掌门人”邱恒勇万万没想到,铁心辍学、从父亲那里学到全部修谱技术后,竟会遭遇一个强劲“对手”。一旦彻底被打败,邱家祖传了至少200多年的手艺可能就此画上终止符。
38岁的邱恒勇身材敦实,皮肤微黑。祖先留给他的工具是6万多个有点磨损的字模,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和一个刻着“文林堂”堂 的木箱子。传授的木活字印刷手艺更为久远,从元代王祯创制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而其前身,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
2010年,活字印刷术几近失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闽赣两省交界的三明市宁化县,因客家人重视宗族、重修族谱的传统,这一手艺得以勉强延续。零星谱师游走在斑驳的祠堂、偏远的山村,继续从事古老的职业。
直到三年后,有人从外地带回一种叫“电脑修谱”的新技术。“那时我们就被打败了。”坐在宁化县文化馆提供的一处略显偏僻的免费场所里,忙于伏案雕刻《沁园春·雪》的邱恒勇开始打开记忆的闸门。此后几年,他和“对手”多番较劲。年少时性格中的棱角,也像22年前大姐请铁匠师傅打的那把小刻刀,生生从30多厘米长磨到不足10厘米。
“现在觉得没什么了,个人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邱恒勇还是淡淡的口气,继续在山梨木切割的小正方体上刀起刀落,工作室混杂着浓墨和木屑的味道。他也在 上出售木活字的文化创意产品,最近有深圳客户一口气拍了16份《沁园春·雪》,师徒俩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活在 络里
邱恒勇和“对手”最近一次狭路相逢,是在上月中旬宁化县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上。
早上7点刚过,他穿一身唐装,拿上祖传工具,带着徒弟巫松根,来到石壁镇祭祖大典现场。宁化是客家人的祖地,祭祖大典举办了23届。联合国关注活字印刷后,当地政府把他列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时受邀参加各种文化展示。
内场,另一处关于族谱的“展示”更加明确和精准。人们左右环顾,就会看到两侧廊柱上高悬的红底黄字横幅:“中华族谱,免费为您修族谱”。
“免费帮修族谱就是把旧族谱上的信息录到电脑上不要钱,新加名字才收钱,每个名字20元。”福建邦大集团董事长周超颖拉了一个塑料凳子坐下,热情地介绍起他一手打造的“中华族谱” 站。祭祖大典是宣传公司业务的好时机,他已经第四次参加,今年专程带了16个员工来到宁化造势。
“我的 站申请了专利的。”周超颖拿起宣传册直接翻到最后,指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版权局发的通知书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今天已经有十多个姓氏表达了修谱意愿, 络族谱发展趋势很好。”他对祭祖大典上的宣传反馈很满意,智能手机的应用普及让很多老年人也加入其中。他介绍, 修族谱业务以每年500%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华族谱” 站录有60多个姓氏,活跃着20多万用户。数据库里姓氏信息越多,越利于寻根问祖,进而获取一笔相当可观的查询费。“今年业务量还会超过1000万。”他表示。
周超颖计划把 修族谱做成时下热门的大数据生意。最近上海和深圳有三家基金公司都向他表达了合作意向。他认为,今后商业模式一旦足够成熟,数据库可以实现宗族成员免费查询。
修谱先生
其实多年前,谱师是一份收入不错,也令人尊敬的职业。
邱家世代修谱,传到邱恒勇已经弄不清楚是几代了。工作室放着6万多个先辈留下的字模,上面刻的阳文已经模糊。几年前,县里拿了一批到福州请专家鉴定,发现至少有200多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这边有四五家修族谱的,当时我叔公太名声最响,一直延续到我的爷爷、我父亲这里,找他们的活也最多。”邱恒勇虽然和这些字模朝夕相处,但他一直不了解这位为家族事业打下重要基础的祖先。只是听长辈说起,叔公太算得上是一位乡间秀才,文笔、书法、族谱印刷、装裱都比其他人好。“他刻出来的字真的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韵味。不像现在刻的字,看着就是一种很呆板的感觉。”
1985年,邱恒勇的父亲看到一篇 道说,要重新恢复“文革”时断掉的修祠堂、建家庙、修族谱,头脑灵活的他果断翻出祖先传下的修谱工具,带上20多个徒弟,在不同乡镇、村落穿梭。
邱恒勇10岁时,每到寒暑假都会跟着父亲出去修谱。他只比“邱家军”的成员小几岁,很快就和师兄们打成一片。回去上学后,他整个人的魂魄像被勾走了,完全对读书提不起劲。14岁初一下学期只上了两周课,邱恒勇就像一头倔牛,坚持要跟父亲学修族谱。
邱氏家族随后迎来最忙碌的几年,也是城市化高速列车开到武夷山前,乡土村落保留最后余晖的时刻。
客家人的族谱三十年一大修,三五年一小修。编修过程非常虔诚,修谱前的开刷仪式上,谱师把他们祖师爷的牌匾请到祠堂上香祭拜,再用大红字印上“某氏家族开刷大吉”分发给族人,每天有族人上香以示恭敬。族谱修好后,庆祝活动持续两天,场面比过年还隆重。在宁化,如果有谁受邀而不去,主人会直接和对方绝交。
修族谱时,谱师还要根据宗族人口变化统计整理。那时通信不发达,为了便于交流,谱师就直接住在祠堂或者村民家中。有些人丁多的家族修谱,谱师一住就是八九个月。
客家人把谱师尊为“修谱先生”。村民觉得,几十年才修一次谱,总是倾其所有当贵宾对待。每家每户轮流请谱师吃饭,过年都不舍得买的东西,谱师来了,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他们吃上。晚上盖的被子也是崭新的,这在农村是最高规格待遇。
“那时的感觉,怎么说呢,一种尊敬和自豪感。”说起从前在乡村修谱,邱恒勇露出难得的自豪。
“邱家军”散了
2000年,宁化和周边地区的族谱大修后,修谱的生意一下变得黯淡。“没有活一直接得上,他们也不可能跟你干两个月,又在家等两个月。”师兄弟陆续改行,有的出去打工,有的改刻章、配钥匙,“邱家军”萎缩成家庭作坊,父亲衰老,只有他和大姐留下来帮忙。等到大姐出嫁,只剩邱恒勇还在修谱。
结婚生子后,经济压力陡增,邱恒勇也做过很多事情,开二手旧货店,办小厂,打工,每次有人找过来说要修谱,他总是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事情放下,“在脑子里面,我还是以修谱为主”。
重新拿起刻刀后,他发现有些东西还是不一样了,比如,他修了一份这辈子“最失败”,也做得最不开心的童氏族谱。纪录片《老族谱》中,一脸青涩的邱恒勇对着镜头,毫不掩饰地发着牢骚和抱怨。“主要是当时两房人意见完全不统一,我夹在中间很难做,不知道该听谁的。”事过境迁,他这样解释。
童氏族谱从2008年修到2010年,此后又是漫长的经济断档期。“后来我就想,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是能够转换一下?”2012年,他听了徒弟巫松根的建议,在淘宝 上开了个 店,兼卖木活字的文化创意产品。
几乎同时,泉州人周超颖拿到历时5年、耗资130多万元编修的周氏族谱后,决心开发一套族谱编修软件。“爷爷这支100多人,就出了七八个错误。叔叔生辰八字写错,姑姑性别弄反,我的名字也漏掉了。”周超颖在软件行业赚到不少钱,重修族谱时豪掷20万元以示支持,结果名字漏掉,他很不开心,“这是很忌讳的事情!”
周超颖说,其实刚修族谱时,他就建议可以弄个 络版。但宗族里十多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拍板按传统编修,整个过程年轻人完全说不上话,“当时我就觉得这种修谱的方式要改变。”
2013年,一位王姓商人学到 修族谱技术后回到宁化县城,邱恒勇的生存空间更窄了。“因为他那个经济,时间非常短。打个比方,我们要做一年时间的话,他一个月就够了。再加上很多年轻人觉得可以把资料都录在U盘或者光碟里面,看也比较方便。”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好些人询价邱恒勇后,转而选择了 络修谱。此后整整两年,邱恒勇都没有接到任何修谱的活。
当初,这位王姓商人曾找过中间人,提出想和邱恒勇合作,一个负责 修族谱,一个负责传统修谱。几番思考后邱恒勇拒绝了。“如果有人知道,我也在搞电脑修谱的话,可能会对我的手艺产生一种顾虑,所以我还是坚守自己的传统。包括我现在的 店,经常有客户问,能不能机器刻?我说我没有。”
不褪色的手艺
那段艰难时期,所幸还有 店经营支撑着生活。“用户叫严静婷,我一辈子都记得。”徒弟小巫说, 店开业一周后,就有北京 友下单刻《爱莲说》,一下进账近千元,收货后还打了个好评。师徒俩非常振奋,觉得是个好兆头。
此后订单越来越多,刻《弟子规》《道德经》《兰亭集序》、毛泽东诗词……一盘《心经》木活字摆件,售价就是6200元。另外还可以用英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字体进行个性化定制。目前 店订单已经排到一个多月后,师徒俩囿于人手有限,有些急单只能婉拒。
店的日常打理交给小巫负责,邱恒勇还在坚持手修族谱。最近一年,他接了三个姓氏的修谱。“如果没有开 店,可能我也会改行,但 店经营下来发现,经济效益不比以前差。个人凭自己的本事吃饭。目前来说, 络修谱对我已经不产生什么冲击了。这几年喜欢传统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邱恒勇的苦恼在于找不到更多合适的帮手。他带过六个徒弟,大多学几个月或一年就走了,只有小巫坚持了下来,跟了他七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耐心。”邱恒勇用刻刀指着对面的字模说,“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大家都活在虚拟世界,如果你拿一台电脑、拿一个手机给他,他可能一天到晚都坐着。但是你叫他像我们这样,整天走来走去捡字,或者天天低着头写字刻字,根本没办法做到。”
“电脑打印就是好”,至今还没时间找女朋友的小巫也停下来,露出羡慕的微笑。“80份,‘吧唧’一下就打印好!什么时候我们做到那样的速度就好了。”说完他继续埋头刻字。两人一个刻字轮廓,一个精细加工笔画。师徒俩双手都是刻刀磨的厚茧,颈椎、腰椎、肩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当初我要辍学转学手艺,我父亲坚决不肯。我答应过他,既然走上这条路,就要坚持到底,就是有一个信念。”邱恒勇抬起头认真地说,连日熬夜,他的双眼充满红血丝。
邱恒勇说,这一行做得越久,就越为某种地老天荒般的感觉着迷。“铅印用的油墨,印在纸的表皮,时间久了会脱落。木活字印刷是把墨水渗透到纸张里面,保存得当,上千年都不会褪色。”
摩挲着一套套崭新的族谱时,他甚至幻想过百年后的一个场景:某个姓氏的后人,看到族谱封面上“文林堂”三个嫣红小字,想到曾经有人一笔一画亲手印刻下了他们祖先的姓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