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知乡愁

傍晚时分,我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瞥见夕阳如一豆烛火,噗噗闪烁着,熄灭在远处高楼的剪影中,直到最后一缕橙色的天光融化进青灰的暮色里,冬天,夜来的格外早。下班踏出单位已是华初上之时,路上各色汽车鱼贯而行,黄白的车灯如发光的血液,在城市的脉络里流淌,我骑上共享单车,汇入行色匆匆的人群,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想回家,都想脱下厚厚的棉衣,卸下一天的疲惫,用一顿美味的饭菜开启一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到楼下了,一户户灯光因主人归家而亮起,橙黄的一方方光亮中忙碌的主妇影影绰绰。我借着手机屏幕的亮光走进黑洞洞的楼道,用力一跺脚,声控灯应声点亮,发出温暖的黄色电光。一楼中单的邻居敞着木门,烹饪着今晚的美味,热乎乎的油润水汽裹挟着小麦筋粉独有的香气透过铁质防盗门,漫进狭小的楼道,告诉我今天他们家里吃饺子,是拌进些许荤油的纯肉馅水饺。

打开家门,肚子早已咕咕叫了,今天老公又值班,家里照例只有我自己,我踢掉鞋子,迅速换掉沉重的冬装,倒在沙发上拿起手机,点开手机软件,川菜粤菜湘菜炸鸡披萨韩国料理,图片上林林总总的菜肴色泽鲜艳,卖相极佳,我想尽快选出一道来果腹,胃却有气节的将它们一一拒绝,它告诉我,它想家了。

是的,我也想家了。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昌黎县,一个依山傍海的北方小城,那里丰饶的物产将我哺育长大。想念家乡的海鲜。家乡靠海,躺在渤海湾西岸的臂弯里,东岸一片金黄绵延的沙滩,这片物产丰饶的蓝色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将各类海鲜送上我们的餐桌。还记得儿时夏天傍晚,溽暑未消,却也下了丝丝凉风,门外小街上传来声声吆喝,“青皮儿,卖青皮儿哎”。青皮儿是渤海里常见的小鱼,通体细密的银色鳞片,头部背部略带青色,肉少但味鲜,是家乡人夏天餐桌上常见的美味。每每听见吆喝,奶奶便拿起铝小盆买上若干,在院子里刮鳞破肚,清洗干净后裹以薄面糊,起锅烧油,待油微微冒热气时撒几粒花椒爆香,将青皮儿鱼下入锅中,只听“滋啦”一声,鲜香立刻溢满小小厨房。这时候我便在院子里摆好小桌,放好碗筷,翘首等待开饭。太阳下山了,凉风轻轻扫过,带着些尘土的腥咸,拂过院子里枝叶翠绿的茶叶花儿,将枝头娇羞花朵的香气放大,金黄焦脆的青皮儿鱼出锅,盛在白瓷碟子里,稍稍撒上一些孜然粉,油汪汪鲜灵灵的味道四溢,白润丰腴的粥从电饭锅里舀到大瓷碗里,米粒晶莹,汁水浓稠,稻米的香气伴着热气袅袅飘散。夹一块鱼肉放入口中,鱼皮酥脆,鱼肉白嫩,带着海浪般的鲜活,再喝一口米粥,鱼香米香相得益彰,深深刻入童年的味觉记忆中。

秋风乍起,故乡人们盼望的开海季来了,港口的一艘艘渔船将各类肥硕的海鲜从碧波深处送到我们的餐桌,有披着油青盔甲的梭子蟹,有贝柱似玉珠的扇贝,有斑斓环纹遍体的基围虾,也有形态各异的各种鱼类。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叫“楞蹦”的鱼,这种鱼尺把长,头大尾小,浑身油光,通体泥色,鳞片小而细密,通体一道刺,鱼肉紧实洁白如蒜瓣,是秋天本地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佳肴。仍记得中学时放学回家,踏入楼道便能闻到奶奶熬“楞蹦”鱼的香味,遂三步并作两步蹿上楼梯,拧开黄铜门把手,推开门,喊着“奶,我回来了!”。葱段和蒜瓣下锅爆香,大酱面酱翻炒加水调汁,“楞蹦”鱼与豆腐在酱汁里咕嘟着,散发着令人浑厚的鲜味,少顷便端上餐桌。洁白的蒜瓣肉裹着酱汁鲜美异常,鱼头的两瓣鳃肉更是紧实,汤汁里的豆腐经过熬煮早已裹上一层酱色,豆香和鱼香相得益彰,掰一块洁白宣腾的老左家大馒头同食,这便是让我思念至今的一餐。

“楞蹦”鱼生命力强,除在渤海湾中生活,在海边鳞次栉比的养殖池中也极为常见,它们反客为主,与鱼虾抢食饵料,比海中的更为肥硕,秋天养殖户将养殖池中的虾、螃蟹、河豚等贵价海产打捞上来,“楞蹦”鱼价格低廉便无暇顾及,吸引来大批钓客。儿时经常同亲人来钓“楞蹦”,大人找好钓位便开始架设鱼竿,我和表妹就负责挖海蚯蚓,身子扁圆的海蚯蚓生活在海边的泥地里,是钓“楞蹦”的绝佳饵料。待穿好海蚯蚓后便可下钩,表叔们右手握紧钓竿,左手持鱼线缓缓回拉,倏尔放开,将吊钩甩向水塘中央,待鱼漂浮起后再将鱼竿固定好,静待“楞蹦”上钩。我和表妹坐在岸边,眼睛紧紧盯着水面上的浮漂,不愿放过水面上一丝涟漪。鱼漂忽然一沉,随之鱼线绷直,竿稍摇晃,鱼上钩了!“楞蹦”鱼贪食,一条接一条的被钓出水面,没多久便收获满满一桶,奶奶和姨奶们拿出准备好的炊具和水开始就地烹饪,煤油炉打火,架上一大锅水,“楞蹦”鱼去除肠肚后刮鳞洗净,待水滚后与葱段姜片一同下锅,鱼身翻腾,汤水渐变得奶白,熄火后加入少许盐搅拌,热气裹挟着鱼鲜味从锅中腾起,让人食指大动。汤里的鱼肉已煮散离骨,将鲜味和营养悉数融进汤里,汤水奶白浓厚,表面上浮着点点油光,轻啜鲜汤,满口微甜的鲜香,温热的一线顺着喉咙下肚,驱散了垂钓静待时的满身寒气,只觉得口中生津,周身冒汗。离家多年,回家已成一种奢望,我再未吃过“楞蹦”鱼,虽然天津与故乡同处渤海湾沿岸,餐桌上却不得见,我的胃思念它的鲜美,一如我思念故乡。

说起家乡味道,让我思念的最是各类水果,家乡四季分明,环山傍海,小山丘陵众多,极适宜果树的种植。每年惊蛰后,冰雪消融,温暖的季风为萧瑟的大地带来如油春雨,沉寂一冬的果树开始苏醒,鹅黄嫩绿从经受冬寒洗礼的梢头上伸展开来,一株株的果树,好似初长成的少女,沐浴着阳光竞相生长,生怕误了时机,赶不上三四月间桃红樱白的春日盛会。清明节气后,田埂上落英缤纷,果树们要为家乡人孕育一年的甜蜜了。春尽夏至蝉声渐起时,桃子最先成熟,北面杏树园村的山民自设摊位,在西沙河的盖板上一字排开,售卖各类桃子,其中最早面市的当属油桃,家乡的油桃分黄白两种,黄色的油桃体型较大,形状圆润,色泽杏黄,只有尖部带着一抹深红,外皮光滑油润,肉质厚实,口感爽脆,酸甜适宜;而白色的体型稍小,外形稍尖,色泽黄白泛青,顶部尖圆红润如文鸟喙,轻咬开外皮,尖部肉质绵散,味道清甜,底部肉质脆硬,清香宜人。随之下树的是久保桃,本地久保桃多种植在山地向阳坡,昼夜温差大,日晒强,故个大味美,最重者可达七八两,桃子外皮青白,尖部及日晒处色泽绯红,如施胭脂,沁入粉白色果肉中,鲜食可用力将桃子擘开,果肉脆生,味清而甜,少放几日则肉质软烂汁水丰盈,轻吮甜蜜便充盈口腔。第一缕晨光未降临时桃子还在枝头静待,十几分钟自行车程便挂着晨露辗转到市场上,故而极新鲜便宜,是家家户户最钟爱的消夏水果,回想未离家的日子,每每午睡醒来,母亲早已将桃子洗净削成小块盛在碗里,放在我的床头,睡眼惺忪地将果肉放进口中咀嚼,清香瞬间充盈鼻腔,脆甜清凉的汁水沁入喉咙,瞬间驱散睡意,我边下床边喊着“妈,我睡醒了”。

离家多年,每当夏季来临我便开始思念故乡桃子的味道, 区菜市场经过市政统一规划,干净整洁,粉嘟嘟的桃子套着白色保护 静静躺在各种南国水果间光鲜异常,滋味却寡淡平庸,于是我时时怀念家乡桃子紧实清脆的果肉,和经过风吹日晒,未经人为干预的甜。于是每次母亲来看我都背来许多家乡的桃子,我视若珍宝,挑拣出个大色红的带到单位,献宝似的分给同事们品尝,他们谢过后并未做过多称赞,也许他们品出的滋味不似我一般甘甜吧。

父母工作忙,我从记事起就生活在奶奶家,奶奶家最早住在城南顺城街,石头砌起的高高院墙圈住一方蓝天,守护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奶奶家的四间平房面南,推开漆成深绿的房门,左手面的厢房是厨房,厨房里放置着酱色的水缸用来储水做饭,年幼的我扒头才能看见缸内幽深的水面,正对厨房房门是一排锅灶,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奶奶徘徊在锅灶间,烹饪着我的童年之味。在奶奶手中的各色佳肴中,饺子是节日、喜事、相聚的符 ,承载着儿时对于家人踏实温暖的记忆。冬天的傍晚寒冷肃杀,我坐在电视机前百无聊赖地看着广告,等待着五点钟动画城的播出,奶奶便围上红色的碎花围裙开始忙碌,奶奶把四季雪牌高筋粉倒进白铝小盆中,从水缸里舀水,边搅拌边倒入面粉中,混合成光滑圆润的面团,后盖上打湿的笼屉布放在一旁醒着就可以调馅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洗净切片,用刀磔磔剁成肉馅,打入适量花椒料水搅拌至绵密,再放入挤出水分的的白菜碎、葱姜碎,加少许香油、荤油、十三香、食盐拌匀,奶奶用筷子头沾一下馅料,确认咸淡适宜后,饺子馅料便准备停当。再在堂屋支好折叠桌,放上沉重的面板,在上面均匀撒上少许薄面,将面团放在上面揉搓,待面团柔韧适度不再粘手时将其揪成一个个“面剂子”,放到擀面杖下擀成圆圆的饺子皮。奶奶用手托住饺子皮,尽可能多的放上馅料后捏合,在奶奶的巧手下,少顷一个个如小猪般白胖的饺子便整齐排列在案板上。父母回来了,裹挟着一身寒气,笑着摸摸我的头。饺子可以下锅了,奶奶架起一口深底大锅,提起堂屋土灶上嗡嗡作响的水壶,倒入适量热水,放上摆好饺子的铁皮笼屉后盖上锅盖。水汽蒸腾,香味四溢,大约一刻钟,白菜猪肉大陷蒸饺便可出锅了。我从小无肉不欢,却拒食肥猪肉,每到家中吃带馅食物时,疼我的奶奶总会用里脊肉八爪鱼调馅,拌入香油替代荤油,捏成精致的小饺子给我开小灶。饺子装盘上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分享着美味的饺子,大人们的猪肉白菜蒸饺皮薄馅大,薄韧的面皮蒸熟后变得半透明,透出满满的馅料,咬开汁水四溢;我的小饺子个小精细,猪肉和八爪鱼抱成一个肉丸,缀着香油气,入口鲜美弹牙。窗外夜色降临,玻璃窗上凝结着一层哈气,电视机里播放着新闻联播,爸爸拿着玻璃口杯呷着白酒,放下奔忙的疲惫,与我们分享着一日见闻,这一餐吃的温暖而热闹。

说起家人相聚,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当属火锅。冬季天寒,积雪未消融,奶奶搬出黄铜火锅,洗涮干净,加入些许开水,搬到院子里,叔叔用小锹将碳块砸成合适的大小,用 纸引燃后略烧片刻,再填再黄铜火锅的炉膛内,拨开烟囱上的铁片,催旺炭火,烟囱里遂噼嚗冒出些火星。待炭火通红时将火锅端上堂屋的饭桌上,于水中投入些许葱段、姜片、红枣、紫菜、海米、墨斗,盖上盖子,随后冻豆腐、粉条、白菜等各类配菜便陆续上桌。水滚开时,将烟囱上的铁片稍稍合拢,放入红白相间的羊肉片。全家人便围坐在桌前,先将盐水调好的芝麻酱盛在碗内,添入适量大宇牌火锅蘸料,再夹少许酱豆腐、韭菜花、香菜碎、辣椒油拌匀,羊肉片少顷便熟,锅盖揭开,膻香的蒸汽涌出,羊肉在滚水中上下翻腾,大家纷纷举箸将肉片捞入碗中,蘸取酱料,送入口内。羊肉原汁原味,肥瘦相间,佐以调好的酱料,咸淡适宜,醇香四溢,微膻的羊肉冒着热气,入口即驱散周身寒气。每年冬天,奶奶都买来水豆腐,切成寸余的方块,装好袋放在院子里背阴的窗台上,经过一夜的低温,洁白细腻的水豆腐变得金黄坚硬,通体海绵般小孔,下入涮过羊肉的汤底中,熟透后一块块豆腐上浮,吸饱鲜美滚烫的汤汁,食之柔软却不失韧性,豆香肉香充盈口腔。堂屋蒸汽腾腾,全家人围坐桌前,盘盏错落,纷纷举箸落筷,大快朵颐,把酒言欢。家里吃火锅讲究顺序,先吃肉片、海鲜等荤食,再下绿叶蔬菜,最后放土豆、粉条、挂面等淀粉类食物,防止淀粉析出将汤底粘稠糊底,且生食一定要一起下锅,煮熟捞净后再添新菜,防止生熟不匀。但是我却喜爱肉配着菜和面条吃,加之喜食辣,儿时虽喜爱清汤铜锅涮肉的鲜美,但时常感觉美中不足。离家后城市里各色火锅琳琅,重庆火锅麻辣火热,红汤翻腾,析出辣椒的火辣、麻椒的香麻,在家乡时从未吃过的毛肚、鸭肠、黄喉、虾滑、炸响铃等食材陈列,无规矩约束,随时可随肉片下锅。香油代替芝麻酱成为蘸料的主角,佐以耗油、蒜蓉、花生碎,味道与家乡迥异,却也别具一格,我的胃一度沉迷于此。但随着离家之日渐久,我便时时思念起记忆里那口黄铜火锅,思念起儿时挂着冰凌阳光刺目的雪后房檐和袅袅区区的白色炊烟。我在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我的胃在思念儿时久违的鲜香温暖,疫情肆虐,公务缠身,不知何时能再和家人围坐相聚,再吃一次奶奶做的火锅,热气腾腾举杯投箸间,诉尽游子离家的思念。

十七岁的夏天,我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挥了挥手,踌躇满志的与他告别。大学时,我羽翼未丰,却也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多彩多姿,遂立志在他地生根散叶;初入职场,我团购了高级酒店自助餐的门票,吃着牛排三文鱼,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为自己能留在大城市发展而鼓舞;单调的工作让我疲惫,我又被“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洗脑,工作闲暇便出门旅游,立志吃遍全国,满足口腹的猎奇;后来,我渐成为单位的业务主力,每日忙于公务,早出晚归,每日果腹的唯有各色外卖。走出多年,我是如此想念故乡的味道,想念肥美的虾蟹海产,想念甜蜜的瓜果梨桃,想念奶奶做的家常馅饼,想念高中晚自习下课后母亲手擀的面汤,想念一切与故乡与家人相关联的味道,古有莼鲈之思,故胃最知乡愁。曾有人将游子比作风筝,乡愁就是那引线,然而引线易断,风筝可失,但一缕乡愁却将永远浸润着游子的内心,绵延不绝,日久弥新,直至落叶归根方能纾解。故我认为乡愁是一颗种子,深种在每个人的心间,待异乡的风雨将它唤醒萌芽,在冗长的岁月中扎根,在崎岖坎坷的人生路上成长,向头脑中对家乡的记忆延伸,它们相互纠结,共同生长,亭亭如盖。每个离家难归的节日,它便结出果子,酸涩难忍,直教人心头酸楚,热泪盈眶,却饱含记忆甜美温暖的回味。望疫情尽早过去,若能归家,我定尝遍美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