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中国软件行业转型,一个关键行业的机遇思考

头条上,其实更适合娱乐类的文章阅读,却是不太适合专业类的文章推荐的,所以这些专业领域的文章,阅读量实在可怜,引得不想把文章放在这里,但系列文章推了第一篇,第二篇幅竟然差隔一年,也是醉了。补一篇吧算,但因为 上早有发出,现在估计能不能推荐都成问题。

前文我们介绍了中外软件行业的前世今生,中国软件企业与世界软件行业特别是美国的差距。本期我们再来分析分析,中国软件企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我们认识到差距,但更要看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世界的互联 科技正象一座超级航空母舰,正以加速的趋势向中国靠近。

操作系统,是放弃还是赶上?

我们知道,在操作系统领域,世界都在微软和苹果控制之下,两者占有市场90%以上,仿佛没有其它企业任何机会,但中国有句俗话,否极泰来,改变现在格局的孕育点也许正在诞生。华为事件正是一个开端,如果说PC领域操作系统太过复杂,但在手机端领域,系统替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智能手机终端的市场国产化。

在移动通信领域,国产智能手机连续多年占有度增加,2019年上半年,国产化已经达到70%以上,除了APPLE以23%占据第一位,外资品牌中的第二位三星已经跌到只有3%的份额。

随着手机的国产化,国产手机端操作系统未来也是一个比较可能的选项。我们期待华为、小米、OPPO甚至其它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完成手机操作系统的国产化,甚至国际化。

目前来看,能够在手机端操作系统有所作为的,除了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外,腾讯阿里360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应用市场为基础,升级成为操作系统提供商也不是没有可能,其最大的门槛其实并不是技术,而是免费。看似简单的模式,却是全世界的巨大门槛。

不论是目前的电脑端的操作系统,还是智能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外来者都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微软开始进入国内市场时,盗版软件流行,微软并没有刻意的围剿,这也助推了微软的市场占有。谷歌的安卓系统则到现在还没有收过用户的一分钱,免费策略让它们迅速的占领了市场,为后期的收费策略奠定了基础,各个手机厂商开始全面推进安卓系统并开发推出各种APP,这是一种生态。

不过,类似于芯片,华为、阿里等国内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早就未雨绸缪,比如阿里早在几年前就曾经推出过自己的阿里云OS系统,然而进展并不顺利。

华为的被迫与思考,中兴的无耐?

记得当年风头一时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各个应用软件公司都以诺基亚塞班系统马首是瞻,竭力配合诺基亚开发各种手机应用软件,然而由于开放性的缺失,却被安卓系统后来居上。

如今,华为的操作系统同样面临如此的机遇,就看华为能不能就此一跃而上。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包含部分硬件产品的嵌入式软件、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软件百家企业2017年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712亿元,同比增长16.5%。有人说,小米是一家软件公司,然而实锤是,华为17年蝉联中国软件行业第一名。中兴、海尔、中国银联、浪潮排名二至五位。

所以说华为才是一家软件公司,但是人们往往只知道华为是一家手机硬件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华的软件只提供给自己用,并没有开放给其它厂家,这是华为的封闭之处。

好在,华为及时更新了自己的定位,立足于“世界物联 ”的应用定位,全面自主研发的芯片、操作系统、物联系统研发,建立了防火墙,表明了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一只猛虎悄悄地来了。

2018年美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一时全世界哗然,由于中兴通讯的芯片全部由美国供应,没有自己的研发和替代芯片,停供后的中兴通讯,业绩全面下滑,陷入一筹莫展之地步。一个小小的芯片竟然使一个著名的科技公司陷入了瘫痪,让大家唏嘘不已。所谓的全国第二大手机品牌,竟然象一只空壳那样弱不经风,几乎很难再雄起。看来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机里,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不仅是中兴,人为、OPPO、vivo、小米等,都对美国半导体元器件高度依赖,一旦美国停止供货,打击极大。

也许你认为这是最坏的结果了,其实这还刚刚开始,硬件禁供只是一环,软件禁入,才是更大杀招。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所有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禁止美企向华为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又一次世界哗然。这一禁令意味着软件系统的禁止。

4日后,谷歌宣布暂停向华为提供各种移动应用,包括在世界范围使用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这对华为手机的海外销售会带来巨大影响。

其后,英特尔、高通、赛灵思和博通等也开始停止向华为供货芯片、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

英国电信运营商EE宣布不支持华为5G手机;微软、东芝、日本KDDI和软银等企业也与华为暂停了业务合作。

面对一系列打击,好在华为不是中兴,华为的自主科研与中兴有着巨大区别,经受住了考验。

8月23日,华为自研云端AI芯片昇腾910正式商用发布,芯片最大功耗仅310W。

9月6日,华为发布全新麒麟990处理器。在工艺制程、AI性能以及5G能力方面领先竞争对手。性能相比高通骁龙865只有胜出。

三个月的应对时间,华为接连发布两款重要芯片,可见华为对于布局芯片和处理器的决心。而这一些,都是在任正非坚持20年自主研发而已后换来的最大的回 。

早在2004年,华为正式将前端研发部独立出去,成立全资子公司海思,全面开启自主研发之路。海思成立后足足5年时间,对外的销售额都是接近于0。

2014年,麒麟910处理器横空出世,海思的国产芯片,第一次站到了跑分软件的前列。此后海思麒麟系列950、960直到现在新发布的990,全然已是移动SoC领域的头牌之一。

海思于2007年立项的巴龙芯片,也成为了国产基带芯片的领头羊。巴龙700、710、720、750,都是业内首款支持某项技术的基带芯片。

如今刚刚问世的巴龙5000,已经走在了行业前端。根据DIGITIMES Research数据显示,海思在2018年已经在全球IC半导体设计领域排名第五,虽然排名不高,却以34.2%的增长速度却是名列各家之首。

华为的自主研发之路,可为各大科技企业树立榜样,只要有战略部署,给他一定时间,中国的硬件、软件也会有大有作为之时。

操作系统领域、中间件领域也是如此。

应用软件的护城河,ERP、财税、 交、电商

作为软件行业的第三块领域,应用软件日益成为各国心争之地。而应用软件中的ERP、财税、 交、电商是应用软件中的四大最集中的领域。下面以ERP为例进行分析。

ERP作为已经存在几十年的领域,似乎已经成为传统行业,每年的增长率逐年减少。2011年-2018年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仅为2.9%,而且其市场规模增量主要来自云ERP。其中传统ERP复合增速为0.9%,可见传统ERP市场的增速乏力。

ERP面临着最大的转型需求,目前第一个转型方向,就是向云端转型,云ERP在ERP整体市场规模占比由2011年的34%扩大至2018年的43%,有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ERP已成为大型企业的标配,然而ERP实施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中小企业难以受益。未来,ERP只有走向小型化、低成本化、简单化,才能更多地为中小型企业服务。而ERP云化就是其中最有可能的方向。

2012-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PaaS及SaaS市场规模对比(单位:亿元)

其二,跨界融合。

比如传统客户关系管理CRM属于ERP的一部分,但在功能上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对营销的需求,未来的ERP就可以整个专业的CRM管理模块,打破传统ERP更多适合财务管理的印象。

中国二大ERP厂商,就有着多年的转型经验,但其实道路并不太顺利。

中国整体ERP软件竞争格局(单位:%)

转型云服务,是用友、金蝶、浪潮等ERP软件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以金蝶软件为例,金蝶自2011年启动云转型以来,经历 8 年有余,金蝶布局了苍穹云、星空云、精斗云、管易云、云之家、天燕云、我家云,此外还提供汽车和金融方面的云服务。

从传统软件过渡到云服务,是一大挑战,而另一方面,传统ERP业务增速放缓。

财 显示,2016年,金蝶云服务收入3.4亿元,2018年云服务收入8.49 亿元。2018年,金蝶ERP业务的收入为19.59亿元,但ERP业务对比2017年仅同比增长12.9%。

事实上,金蝶云的发展在ERP软件行业中,仍属于转型比较好的厂家,在现阶段,许多软件厂商都面临转型的困局,用友如此,浪潮也是如此。毕竟对于传统厂商来说,转型难确实是一个通病。传统ERP厂家认为上云就是一种大转型,但为了上云而上云,这也许仍然不是转型,而只不过是贴了一个好看的标签而已。

中国ERP软件行业市场份额(单位:%)

软件行业的未来三大趋势:

以上的ERP行业,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应用软件行业的缩影,ERP如此,财税、 交、电商领域也如此,只是因为时间不同,领导的品牌也不同。虽然在国内它们占主导地位,但也走不出国门,而外资品牌由于各种限制,尚不能在国内发力。

专家认为,软件行业仍然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但软件行业的转型升级是必需要解决的路径,传统软件厂商的思维限制了转型的想象力,造成转型的似是而非。

未来软件行业,要获得市场竞争力,必需把握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体验简单化,2B产品2C化。用C端用户的思维,来解决B端企业需要,软件操作的对象都是人,人即是用户,要让用户觉得用得简单、爽,才能带来软件产品的转型升级。传统ERP部署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几天培训后才能操作的情景,未来一定没有市场。

第二,部署轻量化,硬件上云化。传统软件使用,必需发动几个部门,大量人工操作和硬件设施,这种情景在未来必然没有市场。

第三,功能模块化,多功能协同。传统软件产品,定位专业,功能单一,造成不同的部门使用不同的软件,在协同上很不方便。未来软件,功能会很多,功能模块化,不同的功能适合不同的部门使用,同时部门间的数据又相互打通,实现数据库的互联,方便公司统一管理,想升级某个模块,只需升级或更换某一模块即可,不会对其它模块造成影响。

二个机遇,文化习惯+专用领域

我们已经知道,在操作系统领域,微软、苹果、谷歌几乎占据全部市场,在中间件领域虽然没有这样严重,却也不遑多让。

而在应用软件行业,世界上也有太多的行业巨头SAP、Oracle、Adobe,但为什么没能象操作系统领域一样,外资品牌在国内一枝独秀呢?我以为主要二大原因。

第一,是国内政策环境。为广大国内企业起到了缓冲空间,但这个时间有限,随着进一步开放,政策红利迟早消失。

第二,是中外文化差异。中外品牌对软件使用习惯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外资巨头软件产品一时很难让中国用户习惯使用。这除了外交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傲慢以外,剩下的也就是时间而已。

所以,留给国内软件厂家的时间不多了。

当年的淘宝真的靠免费打败了ebay吗?绝对不是,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是符合国内使用习惯的淘宝打败了美国使用习惯的ebay,免费只是其中之一。当后来Uber用最简单的模式进入中国,滴滴只有被动应战的份,虽然滴滴名义上收购了Uber,但Uber却成为滴滴的最大单一股东,这到底谁收购谁?Uber只是不想参与国内因价格战而亏本而已。

在文化差异方向,某些专用软件行业更是大有可为,比如,云SAAS的机会。

企业级SAAS应用,无非二个需求方向,开源、节流。

在软件SAAS需求上,企业级应用被视为最大的市场。而企业,无非二个需求:帮助开源、帮助节流。简单说就是带来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效率。

Saa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即软件即服务的意思,是指厂商将应用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客户根据实际需要向厂商订购及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 最终获得服务的模式。

相比于传统软件,SaaS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多租户架构,对多租户的资源复用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和运维成本,实现持续快速的升级迭代。

美国公司Salesforce一直以来被作为全球CRM领域SaaS行业的标杆。2018年,Salesforce市值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从市值5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它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这么厉害的企业,为什么在国内并不出名呢?就是因为前面说的文化差异,对中国用户不太友好的界面,是阻止Salesforce在国内普及的最大障碍,这不是靠翻译就能解决的障碍。

就是因为如此,想打造“中国版Salesforce”的中国厂商不在少数,也提出了向Salesforce看起的口 ,虽然我们的主要功能并不是CRM,但它们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开发思路,但是如果只是模仿,是不够的。

因为刘邦成了大汉开朝皇帝,我取个名字叫李邦成不成,不可能成,汉朝这么厉害,我再建个前汉、后汉成不成?成不了气候。因为模仿,永远难以成大事,模仿就能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其实不仅仅是在SaaS行业,即使整个软件市场,中国厂商的市值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市场,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2018年,全行业实现软件产品收入19353亿元,同比增长12.1%,全行业信息技术服务收入34756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云计算相关服务收入10419亿元,同比增长21.4%,SAAS类行业的增长更是达40%以上,远远高于软件行业的增长。这其中的商机不可限量。

传统软件企业,最大的转型障碍,也许是软件。

我们分析国内信息行业收入分布,发现信息服务远远高于软件开发,也就是说SAAS服务远高于SAAS软件产品收入,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软件转型的最大障碍,很可能是“软件”二字。

记得有一年与二位客户交流,一位是做传统食品饮料批发的代理商,一位是做ERP软件的代理商,食品批发商认为的软件指的是企业的软实力,什么 站、人才之类,ERP代理商说的软件指的是财务管理这套系统,交流起来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还是一样,传统ERP代理商认为软件还是软件,SAAS从业者认为软件是一整套服务系统,包括电脑上的软件,还包括信息、内容、和服务模式。没有服务的软件,那就是一套死的软件。

接下来,我们将会另文介绍,将以业内人士的角度,解读新时期中国软件企业、软件渠道商的转型大机会。

下一期:大机遇:中国软件行业转型,一个关键行业机遇思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5月4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