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驯化家畜开始,人们就试图标记属于他们的东西。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追踪并监控疫病。最早记录在案的动物追溯事件发生在1275年,起因是对某种绵羊疫病的调查,这种疫病困扰了英国绵羊业足足四分之一个世纪,最终定位到一只从法国进口的绵羊。
尽管当时采用的身份识别方法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疫病总是驱动人们进行动物追溯。
追溯数据有利于在疫病爆发时快速找到源头,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从而让局面得以控制。疫病从来都是养殖的头等难题,想把动物养好,首先要养活它。哪怕不幸有疫病发生,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问题源头,就能做到心中不慌。
在控制好疫病风险的基础上,要养好大量动物的方法是把管理细致到个体维度。一方面,个体全生长周期的数据记录,能帮助养殖场不断优化生长、营养和健康等环节。
另外,上升到“养”的上层——育,以严格一致的方式记录动物的多个世代,能够有效识别出优质动物,以便于持续进行遗传改良。我们都知道,遗传改良是具有永久性和累积性的,一轮筛选将推动后续所有后代的改良。
而做好个体的数据记录,其实有多种方式。传统的常用方法为耳缺加纸笔,养殖户通过在猪耳边缘打上缺口来标识场内的猪只,在每一次重要生产节点,人们肉眼识别耳缺后,再将信息手工抄录到纸上。
这种方式的缺点明显,在两个耳朵的面积内,用耳缺能够标识的数量有限。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能为小场的所有猪只提供独特的识别方案。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小猪长大,误识别耳缺编码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更为准确的个体标识方式,是给猪佩戴耳标。其中,常规耳标有塑料耳牌、二维码耳标和电子耳标。它们通过给个体赋予一串独特编码,进行个体区分。通过10位及以上的编码,足以确保编码的全球唯一性。
塑料耳牌上的数字通常使用激光印制或手工书写,不过它并不支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数字读取。而且在养殖环境下,数字常会被污垢遮蔽,增加了肉眼准确读取的难度。
存在类似读取困扰的还有二维码耳标。尽管它能通过电子设备扫描耳标表面印制的二维码进行读标,但表面沾染污垢时,仍需人工先进行耳标的清洁擦拭。
不过,电子耳标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子耳标内置RFID芯片,它通过配套的电子阅读器扫描耳标内芯片来读取 码,不仅提高了识读效率,而且完全避免了肉眼读标可能出现的人为错误。
然而,养殖场对此仍有两大担忧,其一为如何确保场内每一头猪都戴有耳标,其二是对于耳标掉标率的担心。对于第一点,睿畜科技的智能耳标与配套耳标钳配合,能够通过采集并分析戴标行为数据,用AI算法进行行为评分,最终实现无需人员监管戴标现场,就能用客观数据呈现全场的戴标成果。
至于掉标的问题,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耳标质量、环境中易勾住耳标的异物、不合适的佩戴位置、猪只相互啃咬等。而只要做好可控因素——使用品质优质且具备生物兼容性的耳标,提前处理栏位中易勾住耳标的异物,在猪耳两根主动脉之间且靠近耳根的位置进行戴标,就能有效将掉标率控制在1%以内。
这个数据,是睿畜科技在业内服务千万头生猪后,用落地数据所实际得出的。
可见,通过定义标准戴标行为,细致到仔猪最佳戴标日龄(25-35日龄)、猪耳最佳佩戴位置,同时利用睿畜智能耳标钳以及配套软件来自动记录戴标时间、地点、戴标人等信息,能高效实现耳标与个体的一一对应。
在每一头猪都拥有“电子身份证”的前提背景下,我们不仅能够实现基础的追溯功能(出生时间、出生地、戴标信息等),更重要的是,猪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件信息都能通过这个载体得以记录,比如父母代信息、免疫、饲喂、转群等情况。
给猪做好身份标记是记录个体数据的基础,而这些数据又能用来分析并改善整个生产流程,帮助养殖场精准找到薄弱环节。在猪价下行、比拼成本的局面下,这也许不失为发现并改善经营问题的捷径。
小到每一个猪场,大到整个国家,如果每一头猪都拥有一张有效的电子身份证,养殖场能够控制疫病风险并实现精细化管理,真正做到对场内每一头猪的情况了然于胸。
对于县、市、省级政府来说,原来养殖数据统计是通过人工调查并逐级上 数据进行汇总,现在能够转变为在线直接拉取数据。基于这些实时、准确的存栏与出栏数据,政府可以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提升对行业的管理水平。
而从商业应用角度来看,保险、金融等服务也能基于真实、动态的养殖数据,打消对于标的物失控的顾虑,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养殖生态的共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