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黔东工业聚集区,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如铜仁中心城区的两翼,厂房鳞次栉比、道路车水马龙、工地如火如荼,恰似两翼的羽毛正逐渐丰满,欲振翅翱翔,搏击长空。
新型工业化是铜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首要任务,坚持资源向工业集结、人力向工业输送、基础向园区延伸,密集进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聚焦主导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抓好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58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市完成工业投资56.11亿元,同比增长102.8%,增速继续排全省第一。
铜仁工业崛起在于朝着既定的方向勇往直前。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我市及时成立高配置的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专班,制定出台《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印发《铜仁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30年)》及新型功能材料、现代能源、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等4个产业五年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1+3+N”(即明确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核心首位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能源三个产业为支柱产业,新型建材、先进装备、优质烟酒等N个优势产业)产业体系和“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确立了发展方向。
铜仁工业崛起在于夯实“硬软件”基础。
筑巢引凤栖的道理,说明产业的发展,硬件是基础。作为黔东工业聚集区“火车头”、铜仁工业经济发展“顶梁柱”,大龙开发区是我市工业园区的风向标。如今的大龙在多年基础投入的积淀下,水、电、路、气、讯等“硬件基础”延伸到园区的每家企业,园区承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我市打造的“贵人服务·一视铜仁”招商营商服务品牌,正成为吸引四面八方的企业来铜投资的“软件基础”,铜仁成为创业兴业的乐园。
今年一季度,铜仁市新签约项目69个,投资总额153.48亿元,优强企业25家,全面完成今年省下达铜仁一季度产业招商“开门稳”目标。
铜仁工业的崛起在于聚焦特色不断补链延链强链。
铜仁的工业看黔东工业聚集区,黔东工业聚集区的支撑在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是我市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一个缩影。
上市一年多的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值一跃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贵州省第二大上市公司。这些年,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在铜仁发展风风火火,形成中伟新材料、汇成新材料、百斯特、贵州能矿集团、格瑞特、金川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废旧电池循环回收上下游产业链,凯金新能源、山河智能、嘉尚等一批优强企业正抢抓政策东风,向着今年投产目标发起冲刺的 角,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雏形已显。 目前,我市推荐的大龙汇成新材料、重力科技、贵茶集团、佳里佳等13户企业成功入选全省上市培育企业后备名单;培育碧江金瑞、威顿化工、重力科技等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桃李春风、石阡和记、山久长青等8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铜仁的工业,正逐步构建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1+3+N”产业发展体系正成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铜仁工业的崛起在于走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新路。
在大龙开发区,有这样一组数据见证着大龙人口的聚集。大龙开发区共安置德江、石阡两县5827户26481名搬迁群众,开发区内39家规模以上企业为5580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了10755个就业岗位。大龙作为搬迁安置点,正是因为这里的企业多、岗位多,同时新增的人口成为大龙吸引企业的人口红利。
在这场铜仁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迁徙中,我市29.36万人成功“逆徙”,实现一步跨千年,其中12.55万人搬迁到铜仁主城区和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很多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开发区、高新区的企业就业,更有的依托主城区发达的商业环境,实现了就近创业,开启了新的人生发展模式,成为铜仁的新市民。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铜仁工业迎来崛起的春天,正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澎湃新动能,必将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铜仁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