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Uber为何愈挫愈勇?

文/Pengfei Li

成立于2009年的打车软件Uber一直是国外媒体乃至学界的重点关注对象。《纽约时 》几乎每周都在其科技或国际板块 道Uber的发展以及它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麻烦。

移动互联 思维的产物

Uber无疑是互联 思维的另一个经典产物。诞生于硅谷核心区旧金山市,在其成立后不久就获得了硅谷包括高盛在内的诸多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注入。加之媒体的热捧和互联 研究者以Uber造出的新概念“Uber化”(Uberification),Uber一路高举高打,从2012年起陆续进入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泰国等有着不同文化和发展程度的市场。截止到2014年12月,Uber已在全球53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运营,其市场估值超过400亿美元。

硅谷的移动互联 思维加上美国公司的高度国际化运营模式,使得Uber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其全球布局。这似乎印证了互联 的无边界性,它(一种互联 商品或服务)可以以同样的模式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快速地复制并发展。

Uber全球化的麻烦

实际的情况是,Uber的全球化布局并非一帆风顺。源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旧金山市的打车服务并不能一帆风顺地复制到全球其他地方。如笔者在《中外管理》2015年2月刊的《谷歌的 会责任有问题》一文所论述的,在湾区大都市区的城市形态下,美国人的出行主要依赖私家车。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在整个湾区大都市区(其核心旧金山市除外)都是欠发达的。这个现实在整个美国都是如此,除了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少数几个有密集城市中心的地方。

在这样的城市和市场形态下,Uber从其一开始就是提供的“专车”服务,它可以说是弥补了欠发达地区的公交车和出租车服务的缺口。手机用户在App里面预约到的是Uber整合了的私家车。Uber的司机们提供一种更方便灵活的打车服务。

他们自己通常有另外的职业,只是在闲暇时才是Uber的司机。据Uber自己的统计,在Uber全球16万多的司机里面,大部分每周只用1到15个小时作为Uber的司机。也就是说,他们只在有市场需求的时候才是Uber司机。这种运营模式被经济学家称为“按需计算的经济”(on demand economy)。这种按需计算的经济和Uber的结合就成了一个新概念“Uber化”,它很可能带来其他服务行业甚至高端服务业诸如法律行业和医药行业的转型。

和国内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不同,Uber的全球运营并没有从整合传统的出租车业入手,并且目前也只是在纽约等少数几个城市整合传统出租车司机入 。由于其“专车性”,Uber在全球麻烦不断。一方面是传统的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以及政府对Uber的抵制,因为它伤害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如西班牙和泰国便基于这个原因取缔了Uber在其境内的运营。另外一方面是专车司机的不专业性给乘客带来的可能的人身和财产伤害,如印度发生的Uber司机强奸案导致印度两个城市取缔了Uber的运营以及Uber在美国遇到的多个诉讼。

Uber越挫越勇

Uber在全球遇到的抵制、行政诉讼、乃至Uber司机所面临的刑事诉讼并没有影响其成长。相反,在移动互联 思维的激励和主流媒体的持续曝光下,Uber成了硅谷的又一个新星。目前,Uber正在和位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合作研究无人驾驶汽车,而无人驾驶汽车又涉及更多的技术领域诸如汽车制造、精密地图、以及精确导航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3月1日
下一篇 2015年3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