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企业服务到底能不能赚钱。相信5—10年以后,不会有人再问这个问题了。
未来5-10年,企业服务仍是确定性最强的赛道之一。
“中国前20大市值的企业多是消费类企业,如腾讯、阿里、美团等,只有4家是企业服务类公司:金山、用友、科大讯飞、深信服。而且,这些公司都是比较老牌的传统软件企业,并不是基于SaaS的新兴企业。所以我们相信未来5到10年里,中国新一代软件企业里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2022年7月7日,朱啸虎在一场沙龙会议上表示。
而从近几年的投融资事件中,也不难看出整个企业服务产业的马太效应加剧——融资规模仍在增长,但收到钱的企业数量在变少。其中,软件企业依托长期建立壁垒和加快产品创新获得进一步增长,业绩与融资齐飞,而缺乏技术创新与竞争壁垒的厂商则困于竞价。
头部厂商的壁垒
“做toB的门槛实际非常高,企业客户非常挑剔,合作对象的选择也是谨慎理性的。”业内人士指出,“例如,当你的客户在成长,市场需求在变化,技术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无情抛弃。”
对于企业服务厂商而言,竞争力主要来自两方面:项目与客户积累,产品力与技术人才,有了前者的背书才能接到单,后者则代表满足客户需求及有能力交付。这两者都需要长久积累,不断加强优势,久久为功,非一朝一夕能达到。
企业服务的产品能力,与大项目经验紧密绑定。在具体应用上,大型企业会引领数智化应用的趋势,于是订单也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头部。
“企服新产品一般分三步走,首先是产品初研,然后寻找原型客户去‘试用’,调整成熟后再推广至全产业。”据业内人士介绍,大企业遇到的场景会更多元化,问题会更复杂,对产品细节,以及服务商的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自然会形成一定的门槛与壁垒。
“难题,新题,往往留给手握大客户的头部厂商,新产品的成熟度提升更快,在规模同行中的横向推广也更为容易。”
在此背景下,与央企、国企、政府、及大型企业稳定合作多年的龙头企业,以更强的技术实力,与合作经验背书,显示出了更好的业绩韧性。比如在企服赛道大洗牌的2021年,用友的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扩大。
具体来看,在越大的客户中,行业龙头的市占率越高,且拉开的差距更大。据IDC发布的《中国企业级应用软件SaaS市场跟踪 告(2021H2)》,用友在超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17.5%(第二名为11.2%,差值为6.3%),大型市场占有率达到11.9%(第二名为8.5%,差值为3.4%)。
从公司营收角度,大企业订单成主要增长动力,且续约率也在不断提升。用友2021年财 显示,大型企业(含超大型企业)云服务业务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45.4%;公司云服务业务大型客户续费率达103%,实现500万以上大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5%,有的客户签约过亿。
研发投入的“节奏感”
企业服务领域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对厂商的产品迭代能力、客户理解能力、多元化场景交付等提出更高要求。于是判断公司实力,不能“刻舟求剑”只看当下业绩,还需向后看个五年十年,技术“战略储备”如何,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可参考量化的一个指标,便是公司的研发投入“节奏”。
以业界龙头用友 络的财 为例,2017年-2021年,其云服务收入从4.1亿元增长至53.2亿元,年复合增速89.9%,收入占比已从6.4%提升至59.6%。短短5年,一项新兴业务收入占比从6.4%升至59.6%,已然成为公司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
同期也伴随着研发投入的“加速”。2018年-2021年,用友共计支出研发费用约85亿元,研发费用率超21%。2022年一季度,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0.5%,远超营收增速。从员工结构上,公司截至2021年底研发人员已达到近万人,同比增长17.5%,占总人数比例已达的36.6%。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投入具有阶段性,转化也有滞后性。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ICT技术变革或者公司推出全新产品时,为了缩短迭代时间,需要短期加大研发投入,而随着产品成熟,研发投入将回归自然增长,这时新产品带来的收入增速远高于成本增速,公司将体现利润增长。
如从传统软件转向云服务厂商的Adobe、intuit等国外大厂,在云转型初期,研发投入均有明显提升。反观国内,行业龙头用友的研发投入也在近几年大幅增加。
结果上看,今年上半年,用友新产品出现“井喷”,几乎保持每月推出1-2个新产品的节奏,且大部分基于最新的公有云技术,迭代速度较往年同期明显加快,事实上反映出2021年加码研发的成效。
今年5月,鞍钢与用友合作废钢智能判级项目2.0正式上线,距其一期项目刚去7个月。自去年引入废钢项目,鞍钢的智能判级准确率已达95%以上,在多个环节实现行业效率领先。几个月内,该项目也得以迅速推广至济源钢铁、闽源钢铁、鑫阳钢铁、敬业钢铁、新华冶金等10余家钢铁企业,应用不断提速。
若以行业“节奏”简单判断,其或许正处于新技术迭代初期,即将兑现盈利的阶段。
系统性机会
疫情后,企服市场的扩张已势不可挡。
危机加速创新迭代。上一次类似的情形,是SARS催化了零售业态变革,疫情常态化预期下,此轮数字化浪潮影响了企业——两年来的无数经验表明,只有充分拥抱云服务的企业,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存活。
具体来看,垂直赛道百花齐放。例如早期的人力资源、财税、营销等具备一定刚性特征的服务市场率先普及壮大;疫情爆发后,协同办公类例如远程办公、线上会议、线上协作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国产替代和本土化。在ToB市场中,服务产品的本质是应用和管理,用户的操作方式、使用习惯差异化,催生了企业服务产品本地化的需求。
而想在庞大企服市场中抢一杯羹,并不容易,机会永远留给耐心深耕者。
奇绩创坛陆奇指出,在中国做To B创业虽面临一些挑战:但机会很多,很系统性;商业价值是长期而且价值够深,能形成壁垒,2B产品很难卖进去,一但进去之后也很难出来。
展望未来,大多数投资人仍旧看好中国企服公司的“系统性机会”。
朱啸虎指出,中国公司在企业服务领域,市值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美国公司总市值的1%左右。意味着5到10年后,即便这类企业总市值是现在美国企业总市值的1/3至1/5,都是巨大的机会。
如今,新技术浪潮与“自主可控”间的中国企服公司们,正站在危与机的岔口,最终什么样的企业更有希望穿越周期,笑到最后,并给投资人带来更丰厚的收益,答案或许已隐约可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