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面向当前产业急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
教育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采用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名单较长,建议收藏)
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 个)
(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
1.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指导专家:邱勇、邬贺铨、张欣欣、伍江、王巨宏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曾 嵘 |
清华大学 |
能源互联 本科专业探索与实践 |
2 |
王祖林 |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
空、天、信、医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建 设探索与实践 |
3 |
苏海佳 |
北京化工大学 |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研贯通式高层 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4 |
王秀梅 |
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
发挥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优势,探索构 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
5 |
舒歌群 |
天津大学 |
基于多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专 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6 |
钟诗胜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与实践 |
7 |
伍 江 |
同济大学 |
基于全培养链条设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 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8 |
杜朝辉 |
上海交通大学 |
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 养课程体系 |
9 |
廖庆喜 |
华中农业大学 |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院校农业工 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10 |
王文格 |
湖南大学 |
搭建创新型学科交叉平台,构建面向新 工科的工程训练体系 |
11 |
李正良 |
重庆大学 |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产学研教一体化 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2.工科专业更新改造项目群
指导专家:钟登华、王迎军、李德毅、周爱军、杨毅刚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冯慧华 |
北京理工大学 |
面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传统工科专 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
2 |
金龙哲 |
北京科技大学 |
面向新技术的传统优势学科升级改造研 究与实践 |
3 |
王宁玲 |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面向“知识-能力-实践”教学激发新工 科人才培养新动能 |
4 |
詹亚力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新工科背景下的通识课程体系研究与实 践 |
5 |
王树新 |
天津大学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及多元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6 |
朱志良 |
东北大学 |
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工科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7 |
吴林志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四维度推进工 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
8 |
江爱华 梁文萍 |
南京航空航天大 学 |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跨界发展与评价 激励机制探索与实践 |
9 |
康灿华 |
武汉理工大学 |
面向三大行业转型升级新需求的工程创 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10 |
陈 翔 |
中南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核心的 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探索 |
11 |
王迎军 |
华南理工大学 |
基于“4I”的新工科人才模式改革与实 践 |
12 |
沈火明 |
西南交通大学 |
互联 环境下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
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群
指导专家:林忠钦、张广军、杨斌、陈信祥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徐迎庆 |
清华大学 |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 |
2 |
罗森林 |
北京理工大学 |
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新工科大类培养工程 与创新实践教育方法 |
3 |
雷 鸣 |
天津大学 |
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创新设计与卓越创业 教育 |
4 |
冯 林 |
大连理工大学 |
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 实践 |
5 |
黄廷祝 |
电子科技大学 |
构建挑战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学体系,工 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全过程 |
6 |
申小蓉 |
电子科技大学 |
新时期工科拔尖人才领导力培养体系构 建与实施 |
7 |
郭宝龙 |
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 |
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 |
4.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群
指导专家:吴朝晖、郭东明、段宝岩、姚郁、陈道蓄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刘铁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本研一体化的新工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研究与实践 |
2 |
王军政 |
北京理工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探索 与实践 |
3 |
张凤宝 |
天津大学 |
协同育人视阈下本硕贯通、学科交叉的 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4 |
马瑞欣 |
华北科技学院 |
对准出口、守住入口——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与自主招生人才选拔融合的必要性 |
5 |
姚 郁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新工科高层次人才 培养模式的研究 |
6 |
黄 婕 |
华东理工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高层次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7 |
章献民 |
浙江大学 |
以工程师学院为引擎,助推面向产业链 的本研贯通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 |
8 |
刘华东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面向产业需求的本研贯通式高层次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9 |
张 军 |
西北工业大学 |
国防高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 |
5.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
指导专家:丁烈云、孙家广、赵继、徐晓飞、唐振明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赵志毅 |
北京科技大学 |
以教育增值为导向的多主体深融合工程 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
2 |
李 晶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以校企研联合培养为核心的新工科协同 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
3 |
彭军还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 平台构建 |
4 |
徐晓飞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中产学合作协 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5 |
刘志海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新工科牵引下的“一核双翼三阶”模式 实验课程探索与实践 |
6 |
臧斌宇 |
上海交通大学 |
产学合作系列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 推广应用 |
7 |
付宇卓 |
上海交通大学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 平台构建 |
8 |
朱金秀 |
河海大学 |
基于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多元协同育人体 制机制建设与实践 |
9 |
张光新 |
浙江大学 |
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体系与 政策研究 |
10 |
李建东 |
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 |
新工科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
11 |
彭安臣 |
国防科技大学 |
面向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工科实践教育体 系建设 |
(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
1.新兴工科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许宁生、包信和、王志林、陈初升、郑志明、
潘建伟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龙永红 |
中国人民大学 |
信息化时代多学科交叉综合决策型 会 治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2 |
郑志明 |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
“信息计算与安全”新兴应用理科专业 建设探索与实践 |
3 |
王志林 |
南京大学 |
综合性大学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 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4 |
潘建伟 |
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 |
量子信息新工科建设 |
5 |
吴恒安 |
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 |
面向复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科学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 |
6 |
陈 敏 |
中山大学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与实践 |
7 |
刘彭义 |
暨南大学 |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 索与实践 |
8 |
熊 峰 |
四川大学 |
基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 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
2.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群
指导专家:罗俊、高松、陈十一、周傲英、张东晓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李咏梅 |
北京大学 |
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2 |
杜小勇 |
中国人民大学 |
大类培养模式下新工科个性化复合型创 新人才培养体系机制的深化与完善 |
3 |
肖 瑛 |
大连民族大学 |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互联 +”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 |
4 |
刘 鹤 |
吉林大学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的新工科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5 |
邬大光 |
厦门大学 |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四维一体”深化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6 |
曾志兴 |
华侨大学 |
具有侨校特色的港澳台侨工科学生工程 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 |
7 |
缑 锦 |
华侨大学 |
实课协同+多小学期实训模式探索 |
8 |
李德春 |
山东大学 |
崇新学堂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平台 建设 |
9 |
张红伟 |
四川大学 |
强通识重实践跨学科融产教——新 工科领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
1.地方高校一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陆靖、夏建国、蔡敬民、李校堃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孙跃东 |
上海理工大学 |
三线并联培养新工科人才“双创”能力 的探索与实践 |
2 |
陆 靖 |
上海应用技术大 学 |
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 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 |
3 |
鲁嘉华 |
上海工程技术大 学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多维度工程应用 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4 |
张进明 |
南京工业大学 |
伟大工程师之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 |
5 |
戴国洪 |
常州大学 |
面向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地方高校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6 |
刘 陈 |
南京邮电大学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与实践 |
7 |
颜晓红 |
江苏大学 |
新工科理念下新卓越工程人才四维度交 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8 |
叶美兰 |
盐城工学院 |
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与实践 |
”
”
44 |
万 明 |
西安工程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实习 基地共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45 |
卢光跃 |
西安邮电大学 |
“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导向”的地方 高校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改革与实践 |
46 |
王 艳 |
西安欧亚学院 |
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
47 |
高德东 |
青海大学 |
面向西部地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48 |
赵常丽 |
青海大学 |
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 探索与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
49 |
马 俊 |
青海师范大学 |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新工科校企 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50 |
陈善继 |
青海民族大学 |
民族院校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 践 |
51 |
王福平 |
北方民族大学 |
探索“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团队+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 |
52 |
贾振红 |
新疆大学 |
西部边疆地区高校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探索 |
53 |
余 斌 |
新疆工程学院 |
基于产教融合大的新工科创新创业协同 育人模式研究 |
54 |
王 宏 |
昌吉学院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2.地方高校二组项目群
指导专家:顾佩华、李志义、成洪波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程明智 |
北京印刷学院 |
互联 +背景下“工文艺”三学科交叉 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2 |
盛鸿宇 |
北京联合大学 |
开放、融合、共享的地方院校新工科校 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3 |
焦志勇 |
天津科技大学 |
面向新工科的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 |
4 |
毕大森 |
天津理工大学 |
新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校内外 实践平台建设 |
5 |
梁启联 |
天津师范大学 |
具有国际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
6 |
计宏伟 |
天津商业大学 |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7 |
孙鹤旭 |
河北科技大学 |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 与实践 |
8 |
戴建兵 |
河北师范大学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与实践 |
9 |
王克丽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面向传统产业新经济构建多样化个性人 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10 |
赵永生 |
燕山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及 其全过程的方法与案例的研究与实践 |
11 |
孙恒五 |
太原理工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 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12 |
姚丽英 |
山西大同大学 |
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 |
13 |
王爱国 |
太原工业学院 |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
14 |
峻 峰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地方院校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的研究与 实践 |
15 |
姜静清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 式改革研究 |
16 |
梁秀梅 |
呼伦贝尔学院 |
以打造新型产业化学院为目标的政校企 地多方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实践 |
17 |
方志刚 |
辽宁科技大学 |
地方转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质量多维动态评价研究 |
18 |
李志义 |
沈阳化工大学 |
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工科创新 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19 |
范立南 |
沈阳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与实践 |
20 |
潘成胜 |
大连大学 |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体 系与实践平台建设 |
21 |
马 壮 |
辽宁科技学院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22 |
李占国 |
长春工业大学 |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 索与实践 |
23 |
庄志军 |
吉林化工学院 |
面向新工科时代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工 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的研究与构 建 |
24 |
张存贵 |
吉林工程技术师 范学院 |
学科交叉融合的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 |
25 |
胡 明 |
长春工程学院 |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探索 与实践 |
26 |
吴华洋 |
黑龙江大学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通识 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27 |
张宏国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 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8 |
王义文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多学科融合卓越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 |
29 |
李 伟 |
东北石油大学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30 |
张洪田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 与实践 |
31 |
曲建光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 平台构建 |
32 |
蔡映辉 |
汕头大学 |
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新工科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 |
33 |
张永亮 |
华南农业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评价标准研究 |
34 |
朱定局 |
华南师范大学 |
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辩证发 展模式探索 |
35 |
黄长征 |
韶关学院 |
地方高校专业新结构构建视角下的发展 新工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韶关学 院为例 |
36 |
李 琳 |
东莞理工学院 |
特色产业学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 |
37 |
成思源 |
广东工业大学 |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 式改革与实践 |
38 |
邓 文 |
广西大学 |
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程互动 推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 究与探索 |
39 |
秦小云 |
广西科技大学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40 |
吴郭泉 |
贺州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 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41 |
刘开南 |
三亚学院 |
基于“集成创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模式探索 |
42 |
林金朝 |
重庆邮电大学 |
面向新经济的地方高校工科ICT专业改 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
43 |
石晓辉 |
重庆理工大学 |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改革与实践 |
44 |
杜 力 |
重庆工商大学 |
智能制造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赛、产”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
45 |
王 玲 |
西南石油大学 |
基于新经济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专 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
46 |
赵 刚 |
西南石油大学 |
面向区域经济 会发展的新工科政校企 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47 |
段 涛 |
西南科技大学 |
新工科军民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与实践 |
48 |
何建新 |
成都信息工程大 学 |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新工科实践教 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研 究与实践 |
49 |
费 凌 |
西华大学 |
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改革与实践 |
50 |
杜 伟 |
四川师范大学 |
地方师大多学科融合工程人才协同分类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51 |
周启忠 |
宜宾学院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52 |
王 力 |
贵州工程应用技 术学院 |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53 |
李 疆 |
贵阳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与实践 平台构建 |
54 |
龙奋杰 |
贵州理工学院 |
新工科工程人才综合能力素质评价标准 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55 |
邹永松 |
昆明理工大学 |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互联 +” 环境下“一核四翼”新型工程教育信息 化体系 |
56 |
李炳泽 |
云南民族大学 |
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 与实践 |
57 |
王 鹰 |
西藏大学 |
西藏大学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与实践 |
58 |
李朝霞 |
西藏农牧学院 |
西藏新工科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 台构建 |
59 |
刘志林 |
西藏农牧学院 |
西藏高校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 业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四)“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项目
指导专家:钟登华、林健、查建中、黄群慧、马陆亭、余东升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曹庆华 |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
面向新工科的大类培养体系与质量保障 机制的建设 |
2 |
肖 磊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际工程教 育基地建设 |
3 |
钟登华 |
天津大学 |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
4 |
李 刚 |
大连理工大学 |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 体系研究与实践 |
5 |
张国琛 |
大连海洋大学 |
面向国际产业需求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 |
6 |
李亚东 |
同济大学 |
新工科专业“三位一体”评价制度研究 和探索 |
7 |
叶志明 |
上海大学 |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8 |
高蓓蕾 |
南京理工大学 |
“新工科”理念下的专业发展性评估研 究与实践 |
9 |
顾菊平 |
南通大学 |
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范式”向“融合 创新范式”转换问题研究 |
10 |
张 炜 |
浙江大学 |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11 |
王章豹 |
合肥工业大学 |
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 —基于工程哲学的视角 |
12 |
朱家存 |
安徽师范大学 |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13 |
徐忠锋 |
西安交通大学 |
面向“一带一路”战略人才需求的多方 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14 |
杨宗仁 |
兰州交通大学 |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
(五)“新工科”建设进展与效果研究类项目
指导专家:邹晓东、桂永浩、夏建国、顾佩华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王世斌 |
天津大学 |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核心要素和培养质量 特征研究 |
2 |
桂永浩 |
复旦大学 |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
3 |
周 玲 |
华东理工大学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新 标准研究 |
4 |
夏建国 |
上海工程技术大 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
5 |
邹晓东 |
浙江大学 |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成效研 究 |
6 |
顾佩华 |
汕头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引领与工作进展 分析的研究 |
7 |
李志义 周爱军 |
教育部高等教育 教学评估中心 |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
8 |
顾佩华 周爱军 |
教育部高等教育 教学评估中心 |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
二、“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 个)
1.人工智能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何积丰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黄河燕 |
北京理工大学 |
信息产业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 系研究与实践 |
2 |
吴 淼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矿山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改革与实践 |
3 |
姚建涛 |
燕山大学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机器人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4 |
胡 波 |
复旦大学 |
理工融合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 |
5 |
黄一如 |
同济大学 |
面向绿色发展及智慧智能产业需求的传统 工科专业培养体系改造 |
6 |
李少远 |
上海交通大学 |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专业 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 |
7 |
何积丰 |
华东师范大学 |
面向智能系统的卓越IT人才培养体系探 索与实践 |
8 |
柯勤飞 方祖华 |
上海师范大学 |
面向“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工科复合型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9 |
葛 坚 |
浙江大学 |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 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10 |
吴 枫 |
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 |
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及传统工科智能化改 造升级 |
11 |
卢剑伟 |
合肥工业大学 |
多学科交叉的智能车辆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 |
12 |
汪传生 |
青岛科技大学 |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专业建设探 索与实践 |
13 |
郭顺生 |
武汉理工大学 |
面向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探 索与实践 |
14 |
洪 玫 |
四川大学 |
“计算+”多学科的“智能技术和管理”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15 |
蔺 勇 |
宁夏师范学院 |
融合生物信息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实践 |
16 |
吴美平 |
国防科技大学 |
面向智能无人系统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 式探索与实践 |
2.大数据类项目群
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梅宏、周傲英
序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项目名称 |
1 |
梅 宏 |
中国计算机学 会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 |
2 |
李清勇 |
北京交通大学 |
“智慧交通大数据学院”——新工科协同 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3 |
王 柏 |
北京邮电大学 |
面向新经济的多学科交叉大数据专业建设 及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
4 |
王兴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以“患”为本,让病人满意——记大秦家卫生院护士长 高永妮
上一篇
2018年2月15日
手机换屏不如加钱买新机 电子产品维修大有猫腻
下一篇
2018年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