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建设对个人的影响堪称“革命性”

“水电煤气费 上交”“ 名入学不用再排长队提交材料” …… 近年来,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政府管理服务,着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有力推动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能效提升,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个人生活。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 通办”枢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意见》还提出要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广“免申即享”、“民生直达”等服务方式,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

那么,数字政府建设对公共服务和普通民众有哪些改变、影响?

就此,新京智库采访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

政务App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提供利企便民的数字化服务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陈振娇表示,在公共服务方面,“互联 +”还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据陈振娇介绍,以医疗为例,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全国29个省份建立省际远程医疗平台,2400多个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832个脱贫县远程医疗全覆盖,535个县市区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就诊率超90%。这意味着村里人不出村、不出乡镇,通过“云问诊”就能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医疗服务。

“这种改变,是公共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更是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的深刻调整。”陈振娇说。

同时,陈劲也认为,政府推出的各种政务App除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外,也为民众提供了投诉的渠道,这对于改进政府作风,提高群众满意度有很大帮助。

欧阳日辉指出,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整体化公共服务,从而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然而,大数据、物联 、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还未成为数字政府核心词汇,在数字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还未得到大力布局。

对个人三个方面的影响堪称“革命性”

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对政府治理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陈振娇表示,以政务App、“小程序+政务服务”等移动端创新为例,从个人享受政务服务角度看,至少有三方面的变化堪称是革命性的,即泛在可及、智慧高效、公平公正。

在陈振娇看来,泛在可及,就是政务服务走到群众身边,办事更方便了。以办理孩子出生事项为例。孩子出生后要办理出生证明、户籍登记、医保登记等“一揽子事”,在没有线上服务之前,个人办事要一个机构一个机构去跑。有了政务App、微信小程序后,办事机构“无处不在”,走到每个人的身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抑或是路上,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掌上办事。

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迄今共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诉求响应率达100%,满意率达94%。图/新京 资料图

智慧高效,就是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办事更快捷了。有的地方推行“一件事”改革,对出生“一揽子事”进行系统集成,变成了群众视角的办理出生“一件事”:群众在一个平台上提交所有材料,原来一件接着一件按顺序“串联”办理的事情,变成了平台在线联动、即时协同、共享运用的“并联”办理。原来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办好的事,现在一周就能办好,办事效率明显提升。

公平公正,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办事“不求人”了。 上办事,规则清晰,全程留痕,责任明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办一件事,App、小程序就会告知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样的材料是合格的,各步骤的办理时限多长,办事者一律平等,系统实时监督,对以往群众办事容易遭遇的推诿扯皮、暗箱操作等现象,都能形成有效遏制。

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中国 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明也认为,现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场景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完成,数字政府建设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便利化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便利化,陈明也指出,数字政府建设也使得办事流程更加透明化。“我们常说互联 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同样体现在数字政府的 络上,特别是一些执法部门、窗口部门,这个改进非常明显。技术倒逼了制度的进步。”陈明说。

不过,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中国现在 民数量已经超过10亿,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民众接受政府大量的服务主要都是通过手机和电脑,这和线下服务完全不一样。数字政府建设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要满足民众对数字化服务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的表现。

“数字鸿沟”值得关注

对于数字政府建设对个人的影响,多位受访专家也不约而同对新京智库表示,“一 通办”等数字化改革的红利是巨大的,但要让全民共享数字政府建设成果,还必须注意消除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这其中,尤其要关注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

新京智库注意到,此次《意见》也明确指出“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对此,陈振娇表示,近年来,为帮助这些群体跨过“数字鸿沟”,有关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一些政策,取得了不少成效,应该紧跟数字政府建设实践、持续抓好落实。

陈振娇指出,要深化先进技术的“无感”应用,“扫码识别”向“刷脸识别”进化,以智能化功能辅助老年人生活。应积极推进各种移动终端和政务App的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如提供老年版、大字版,大音量、大屏幕、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特点的移动终端;各类应用软件也需适配此类终端、简化操作,适合老年人使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也表示,“数字鸿沟”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增加线下专门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以手机操作系统为例,据李广乾介绍,中国信通院曾联合相关机构推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操作系统,可为老年人提供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等技术辅助。相关功能还能实现通过语音播 帮助老年人更加便捷地获得信息,必要时也可以提供应急服务。

除了技术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数字技能培训也很重要”,陈振娇说。

她表示,要依托 区教育、老年教育机构,重点针对老年人出行、就医、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开展教学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增强 络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了“数字鸿沟”,多位受访专家也表示,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陈振娇在接受新京智库采访时就表示,随着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深度融合,各种影响 络安全的风险因素对政府运行潜在威胁加大,特别是各种政务平台收集、共享的大数据,很多都涉及公民个人隐私,做好防护工作尤其重要,这是必须守好的底线。

“保护个人隐私,需要政府、企业、 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发力。数据收集使用者是关键责任人,应履行保护个人隐私的主体责任。” 陈振娇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