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超级终端终于有对手?各大厂商陆续加入

最初“生态化反”先驱性地提出到迷梦幻灭,从竞相推出超级单品到今天各大手机厂商先后推出闭环生态,纷争的帷幕悄然落下,都在证明一件事情的正确性,那就是打造全场景软硬件生态一定是大势所趋。

硬件创新乏力,转向软件开发

随着手机的硬件创新进入瓶颈,如今各个手机厂商推出的产品并没有出现巨大的硬件革新。用消费者朴素的话来说,“这代手机只要换一下芯片,提升一下性能,就能出下一代”。

为了实现创新,或者说打破严重依赖硬件的发展方向,软件创新就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或者说,这是一个被忽视已久的路标。

从业界趋势看来,华为以超级终端的概念为枢纽打造出多设备互联协同的体验,已成了重要的软件创新方向之一。可以说,打通这条道路,手机厂商旗下的所有产品将会产生巨大的连带效应,创造比单品更丰厚的利润。

华为可谓是跨设备互联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19年推出的多屏协同,让华为终端设备在一众安卓和微软系统的非互联互通的设备体验里一骑绝尘,成功吸引广大消费者以后,随着2021年HarmonyOS 2.0的推出以及超级终端上线的跃进,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超级终端=无缝流转=方便=华为的品牌印象。

这给其他厂商狠狠地上了一课,超级终端大概是他们一条“还未设想的道路”,这不仅意味着厂商要加入除手机外的产品迭代,如平板、PC、手表、耳机,而且在此基础上要让这些设备彼此之间都能互联流转,每一个设备不再是“孤岛”。

多设备协同,是一条必经之路

不过这也将会让研发成本大大增加(不只是金钱、人力、物力投入,与之增加的软件研发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偏重跨设备协同开发在短期内并不能看到成效。

那么放弃跨设备协同开发,光靠售卖平板、PC、手表等单品是一条更好的道路呢?从消费者的反馈及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一方面,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也不会只看硬件不谈软件应用了,除了消费者在最初基于产品的某些硬件特性选择购买,比如屏幕更好、性能更强。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支持跨设备无线快速互传文件、剪切板内容共享,无线投屏无延时、屏幕扩展等特性的超级终端能让效率提升,显然更加分。

割裂的多设备体验也会让消费者感到缺乏意义,任何时候都在做“用哪个设备最合适”的选择题,久而久之像平板这类被认为“娱乐大屏设备”产品只能放在一旁吃灰。而超级终端让消费者体会到“一屏多用”的高效体验,设备与另一设备连接后,发挥了1+1>2的使用价值。当消费者置身于某个场景,他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现在用什么最合适”,而是“搭配哪个设备最合适”。

另一方面,厂商们在长期的竞争中,缺乏足够吸引人的软件生态很难让消费者产生品牌依赖。既然有成熟且广为接受的珠玉在前,照着这套做法做类似的内容也容易为消费者理解,显然自主规划一套多设备协同逻辑更费时费力。

华为超级终端终于有对手?

以小米、OPPO为代表的厂商正在推出类似超级终端的功能,而小米已经推出的妙享中心,也曾被 友一度质疑“除了外衣,剩下的一件不落地借鉴”。

目前小米MIUI 13妙享中心终于开始公测,MIUI+所带来的体验用户还是希望小米尽快做好,无论是设备之间传输文件速度还是其他方面。OPPO则已经上线“跨屏互联”功能并开放下载,目前支持的平板和PC并不多,有待后续支持机型更新。

从功能描述上看,两家推出的多设备协同功能与华为的超级终端相近,相较于超级终端而言,小米和OPPO停留在基础的应用层面,支持传输文件、跨屏操作、复制剪贴板,但像屏幕扩展、音画流转等更多功能还未实现。

写在最后

对于后进者们对多设备协同的跟进,寄予其希望,也相信会成为先驱者强而有力的对手。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厂商“致敬”华为;正是“超级终端”这条道路的成功,才会让各大厂商争相跟进。无论正统法理,华为的超级终端要比其他后来的厂商们更成熟不少。

市场的趋势一次又一次证明,打造“超级终端”一定是各大厂商未来建设品牌影响力及多设备生态的必经之路。而只有这样,互为“孤岛”的多设备才会连接在一起,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