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国内外经济贸易变局濒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 络化发展呈加速势头,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管理、运营,莫不发生着深刻的重构或解构,未来会是什么样,方向大体都能明了,但眼前的烦恼却是有增无减。
例如,工业互联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力量,正在产生新的竞合赛道、新的产业物种、新的工作场景,正在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工业互联 也概莫能外。
工业互联 这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于全 会层面上也许是一个古典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却未必有益于普通劳动者福利增加。因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质量提高、能耗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还有一个,就是从业人员的减少。
根据人 部统计,在我国就业人口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占比高达78.8%,仍需传统制造业作为解决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渠道。那么,在传统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过程中,“软件(工业APP)取代人”的这种看似危言耸听的情况会否出现呢?这是一个很难也很有意思值得去探讨的问题,也是工业互联 时代所带来的一个最有可能也是最难让人接受的副产品。
在工业互联 时代,由于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专业性,往日流水线上熟练工将逐渐会被取代,或者大胆预测,几乎所有能够被标准化的工作岗位都有被取代或大幅缩减的风险。因为凡是能够被标准化定义的岗位,都将是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大展拳脚大显身手的领域,这也是机器设备本身,——无论是传统机械还是智能机械所具有的人类的工具属性所决定的。
不过,纯粹意义上的“无人工厂”是不会出现的。
可以肯定的是,人的能动性在工业互联 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仍将有增无减。因为,只有通过人首先设定好的优化模型软件也就是工业APP的准则,工业互联 平台才能按照此准则在生产框架内确定生产选项,换句话说,在按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除非出现重大研究范式变革,无论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浪潮怎么惊险刺激,悬念迭起,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设备的生产是无法完全独立于人来完成的。
只不过,强大的信息化 络化对人员和岗位提出了与先前不一样的更高的要求,新型的生产模式不仅要求员工对企业生产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还要求员对工作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智能工厂”中,员工将从“服务者”转换成了操纵者、协调者,企业生产需要员工作为决策和优化过程中的执行者而存在。从这一点上看,纯粹意义上的“无人工厂”并不出现。
工业互联 加持下的制造企业员工将承担如设计、安装、改装、保养以及对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并肩负对生产设备模式、制造流程和运行规则的优化职责。企业员工既要利用信息技术让仿真程序有效运转,又要对替代方案进行评估优化,既是生产过程的操纵者,又是整体生产执行链条的一环节,对员工的要和标准其实是更高了。
企业对优秀职工的标准定义也在转变。
随着对工业互联 时代对产品和生产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的专业水平以及复合型、跨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对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政府、高校等系统也是一个挑战。
未来工业互联 加速发展时代只会越来越来突显人的作用,如果没有人才,即使是最先进的工业软件或最好的信息系统,都有可能变成“金钱的坟墓”。因为人才可以研发最好的产业产品,创造合格的生产机制,并可以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和全局的眼光独立、快速并正确地做出决定。
值得注意,工业互联 时代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凭借互联 的联通能力,企业能够同样低成本、高效率地找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小、散、专”需求的工程师,以规模效应提高智能化生产、 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整体水平。
以汽车生产线上的工装模型举例,通过把工装的设计过程、建模过程模型化、软件化,构建一个工业APP,用来解决工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重用,过去可能只是个别工程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借助APP,企业外部成百上千的工程师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这实际是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传统就业模式的广度和深度。
畅销作家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预测,未来十年,人们会将 络智慧用于现实世界之中。未来不仅属于建立在虚拟原则之上的 络公司,也属于那些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的产业。
如何在“新基建”建设和工业互联 推进中,消化产业发展深化所带来的就业人员减少等问题。这在鼓励和支持一流大学、一流技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大批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的同时,还需要将工业与当下年轻人愿意从事的 络信息服务行业相结合,以此产生新的、年轻人愿意从事的复合跨界融合的工业形态。
这是工业互联 时代大命题!关涉千百人生计的大民生。
所谓风花雪月犹可割舍,柴米油盐却不可断供,对工业互联 时代传统制造就业岗位的忧虑可不是简单的杞人忧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