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是一年中第一个大忙时节。田野间,农事正如火如荼。从将夏粮“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在手”,到把秋粮播种在丰产期,夏收夏种链条上的各个主体付出了汗水,也经受了种种天气考验。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天气故事?
我们采访了追着麦浪走的“麦客”,经营拥有2000余亩土地合作 的种粮大户,“线上”“线下”两头忙的农气专家,他们说,“看天”抢农时,让这个夏天忙得有奔头——
河北新河
“后浪”农机手:动动手指知天气
芒种节气刚过,河北省邢台市各县陆续开始开展夏收工作。
6月11日,新河县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前两天下的雨已寻不到痕迹。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麦浪中,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粒粒刚脱皮、金灿灿的麦子陆续装进老百姓的拖拉机车斗里。
这天,寻寨村农机手张丽龙接到两笔订单,忙得不可开交。他二十出头,对新鲜事物学习、接受能力极强,可以算是“新一代”农机手。
张丽龙小时候常随父亲开展麦收,印象中总有气象局工作人员送来材料,指导他们开展农事活动。而现在,手机中的微信群、App都能收到天气预 和气象服务专 。
张丽龙说,他习惯在作业前一天晚上看天气预 ,根据气温、雨量合理安排机器作业时间,实现及时抢收。
他还记得,就在出来工作的前两天,6月8日,自己正通过微信与种粮大户商量机收事宜时,他所在的“农机手群”弹出这样一条消息:“未来三天邢台市部分地区有雷阵雨,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抢晒小麦,已收获的小麦及时做好存储和通风晾晒工作;抢时播种夏玉米等夏播作物,墒情较好的地区可趁墒播种,存在旱情的地区可造墒播种或播种后及时浇‘蒙头水’,力争不误农时。”
他随即又打开“测亩易”App,找到“三夏机收精细气象服务”模块,只见其中也提醒:第二天下雨,不适合收割机工作。好在大面积麦收还未开始,降雨影响不大,于是,张丽龙和客户商量订单暂缓,他也正好抓住这个间隙,好好检修了一下收割机。
在2020年短信服务的基础上,今年面向农机手的气象服务增加了手机端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农机作业软件“测亩易”,根据用户定位,精准服务试点地区近150万名农机手、种粮大户和相关管理人员。
张丽龙刚刚打开的“三夏机收精细气象服务”模块可为用户提供包含天气预 预警、分时段农机作业适宜度提示及相应措施建议等内容。服务信息一般针对降水、大风、高温等对农机工作有影响的天气要素,结合夏收排期,在每日6时和18时40分于App首页进行推送。
接近中午,气温逐渐升高,张丽龙刚完成一笔收割订单。农户扫了扫他的收割机上的“二维码”,支付了刚才的机收费用。现代技术正陪伴着像张丽龙一样的年轻农机手逐梦田野。 (王玫珏 杨晓丽)
河南鹤壁
致富“领头雁”:“天气管家”随身带
河南省鹤壁市是豫北粮仓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分活跃,近几年吸引了不少回乡就业的技术能手和致富“领头雁”。家住淇县西岗镇郝街村的孙梅臣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经营的润丰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 拥有农户133户,流转土地2000余亩。
孙梅臣总说,种地要“看天”。原来颇有几分“听天由命”的意味,现在则更多的是“因势而行”。
6月9日,孙梅臣的合作 正打算给刚种下的玉米浇“蒙头水”,“呱呱气象”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让他赶紧叫停。原来,未来6小时内,鹤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阵雨或雷阵雨,且预计12日夜间至13日还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
“墒情差、出苗难才浇‘蒙头水’,提前知道这两场雨我们能省不少事。”据孙梅臣介绍,一亩地浇一次水要花20多元,少浇一次,合作 便能省下5万多元。
“呱呱气象”微信群是鹤壁气象部门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的直通式、专业化气象服务平台。“三夏”期间,群里每天除了发布常规的预 预警信息外,还发布“三夏”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和麦收期农用天气预 ,提供未来适宜收获区提示、灌溉指数预 、晾晒指数预 等内容。
在孙梅臣流转的土地中,有近200亩地用于承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的小麦、玉米科研试验项目。
4月中下旬,正值小麦拔节、抽穗期。彼时,由于前期阴雨天气偏多,田间湿度大,极易诱发小麦纹枯病、赤霉病。一旦大面积发病,试验项目必然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小麦绝收。
鹤壁气象部门早有准备,自4月13日起就进入小麦病虫害防控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呱呱气象”微信群也成了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力量。在群里,农户既能获得精细化小麦病虫害防控专题服务信息,又能交流防治措施、经验。
“最近大田有点旱了,土壤墒情怎么样?”“小麦已经灌浆了,最近温度有点高,会不会出现干热风?”“今天会下雨吗?” 虽然夏收夏种已经接近尾声,但群里仍然时常收到各类农业气象问题。“呱呱气象”微信群已然成了气象服务一线的重要“阵地”。 (李雯 杜长菁)
安徽涡阳
气象信息员:跑好服务“最后一棒”
6月11日,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麦收景象。
当天下午,一份《夏收夏种天气专 》出现在公吉寺镇政府宣传栏的醒目位置。服务材料提示,6月12日傍晚至16日将有持续降雨天气,应抓住12日白天晴好天气,尽快完成夏收扫尾工作。
贴材料的人叫程军。他不仅是该镇的气象信息员,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站长。
每到“三夏”时节,程军就忙活开了。每天早上7时,他会准时打开手机,查看天气预 和气象部门发来的专 材料,并第一时间转发到全镇种植、养殖大户工作群里。如农户有相关疑问,他也会耐心解答。
尽管现在农户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通过微信、短信等多种渠道获取气象预 预警信息,但有的农户还是习惯传统的传播方式。因此,遇到重要天气过程或有关键节点农气预 时,程军总是会在政府宣传栏里也贴一份。
程军还老往地里跑。在他看来,面对面、点对点的形式虽然“落伍”,但更周全,也更有温度。这不,他又带上气象服务材料和防灾减灾小册子来到田间,提醒正在播种的农户,雨前或降水间歇期抓紧抢种夏玉米,雨后趁墒播种夏大豆等作物。“12日至16日的这场雨下得及时,土壤晾个几天,全镇的夏播作物就能种完了。”
“今年我们响应政府 召,改变往年收完小麦种玉米、种大豆的传统模式,我家打算种700亩花生。”胡浩是公吉寺镇的种植大户,他一边收小麦,一边说自己接下来的打算。
“花生跟玉米、大豆种植有所不同,对天气的要求很高。雨下小了,墒情不足就不适宜播种。下大了土壤过于饱和,播种机下不了地,可能也会影响花生播种进程。”程军说。
胡浩连连点头:“我们家还没种过这么大面积的花生,今后还要麻烦程站长多多指导。”
当然,程军从来不觉得这是“麻烦”,他说:“咱们镇村气象信息员是气象服务‘接力跑’的最后一棒,更要把气象为农服务以更有温度的方式‘送到’农户心里。”
“今年公吉寺镇小麦种植面积7.1万亩,得益于气象部门全程周到的服务,全镇小麦喜获丰收。”当地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晨点赞气象服务。 (武国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