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心事,工业软件往事:一炷心香柏彦庄,良师益友跨南唐

作 者

张经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77级航空制造工程系本科,1981级同系研究生,现居住美国加州Palo Alto(硅谷)

2020年以来,黑天鹅频频降临。对于我们文革后第一届的77级大学生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黑天鹅是父母亲友老师的不断离去。许多当年参与创立建设母校北航的老师们,如飞机制造和CAD/CAM领头人唐荣锡教授、航空制造工程系几位主任、副主任李哲浩教授、冯厚值教授、徐冰清教授、邓稼缇教授,都相继离世。恸到无声更断肠,2022年元旦来临之际,忽然传来噩耗,我的导师王人骅教授于2021年12月30日上午突然仙逝。2021年8月初,我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金蕾教授还一起在视频上恭贺王老师90岁大寿,高高兴兴地说等疫情过后,回国去看望他老人家呢。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幸福机会永远没有了。

恸泣之际,与王老师相识相处四十年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浮上脑海。我想记录一些,以此纪念我的恩师王人骅教授。

领入数据库

我认识王老师是在1981年初,那年春节后一开学,我们飞机制造专业班去成都飞机制造厂进行毕业实习,带班的老师就是王老师。王老师虽然是福建人,但是身材高大,清瘦,说话声音不大,清风细雨,温文儒雅。作为带班负责人,最怕实习过程中出事故。王老师责任重大,安排、管理我们十分细致。不但使我们学习到工厂制造技能,体验工厂实际情况,而且关注我们近二个月的生活起居细节,丰富周末活动。上班时间,王老师跟我们一起,到工厂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如给飞机打铆钉。下班后他到我们居住的宿舍,找我们聊天谈心。王老师知道我们对飞机厂CAD/CAM这方面感兴趣,邀请飞机厂CAD中心胡新如总师给我们介绍飞机制造中CAD/CAM应用的知识和情况。之后,我和顾建鹏同学还专门约胡总,周末到他家里请教。以使胡总希望我们毕业后到成都飞机厂去工作。通过实习,王老师跟我们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我们毕业时也被邀请来合影留念。

我大学毕业时考上本专业的研究生,当时飞机制造研究生有三个课题方向,教研室主任唐荣锡教授领头的计算机图形和造型、王老师领头的工程数据管理等。唐老师是博导,大家都抢着希望成为唐老师的研究生。我从过去的接触中,知道王老师为人低调谦逊正直,有师德,有能力,工程数据库这个课题是完全新的。那时全球数据库领域也是刚刚兴起,全国从事数据库方面研究的教授也是屈指可数的。王老师也是刚刚从学习开始,说明王老师创新精神强,有开辟新领域的能力。我就找王老师说,如果可以的话,想跟着王老师搞数据库研究。王老师欣然答应,我就成为王老师的第一个数据管理方面的研究生。

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方向。王老师和教研室主任唐荣锡老师认为航空制造中数据量巨大,一架飞机有百万个零部件组成,各种图纸有几千万张,数亿个设计制造技术文件,需要利用计算机的发展,用一种新的技术来管理这些海量数据。身为航空制造专家的王老师,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开始也是只知道一个概念而已,具体技术知识是一张空白。王老师虚心拜计算机系老师为师,从头学起,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语言、编译系统、操作系统、算法分析、数据库系统等等,一门一门攻克下来。自己一边学,一边给我们专业的研究生上一门由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分析等知识组成的计算机软件基础。我作为工程数据库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王老师要求我比其他研究生高一些。他要我和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一起学习,全面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系统知识。

接下来在没有课的每天,我一早起来吃完早餐,带上午餐,花一个小时去中科院资料室查阅国际先进资料。英文论文中不认识的生词太多,靠查词典一个一个爬行。有些词虽然认识,但是不懂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意思,我用的简明英汉是一般的词典,没有计算器专业词语解释。另外,在头几周中,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读完后,不知论文在讲什么事情,更不知道有什么观点和技术。王老师不断鼓励我要坚持下来。看完一篇论文后,再去读一遍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抄下认为重要的句子,无论是否是重点。王老师经常和我一起讨论我看过的论文,分享他的理解。几个月下来,读了近两百篇论文,记录满了好几个作业本,复印了近二十篇论文全文。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原文论文,对国际上先进国家在数据库方面工作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很少有关数据库在工程方面的文章。我和王老师、唐老师重点讨论了伯克利大学计算器系的Katz教授有篇论文关于电路设计方面的数据管理,卡内基梅隆大学土木工程系的Eastman教授有篇论文谈到建筑CAD数据的管理,美国标准管理局有个Step项目,定义几何数据的格式等。同时,王老师还从北航计算器系李龙江老师那里借来他们79级三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所做了一个BH81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有大约一万条程序。那时候,每条程序用一张卡片打孔表示。整个系统按次序装在5个抽屉里。我让计算器房打印出来程序,读了一遍,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慢慢的,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王老师又鼓励我把这些想法,写成一个中文的文章。与王老师讨论后,再写成英文,请唐老师指教并投稿ACM/IEEE的Design Automation会议。很幸运,被他们录取了。因为当时没有资金,无法去美国会议上宣读论文,只是在会议录里发表一下。

图2 1984年合作论文ACM/IEEE 21届设计自动化年会上发表

根据论文的思路,王老师指导我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我设计了数据库数据定义语句(DDL),编写编译DDL的程序,生成计算器内部表示格式。我一个人,在硕士论文阶段无法完成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1983年底,王老师还指导我写了一篇中文论文,由北航科研处印成技术论文单印本,投给在南京工学院召开的全国计算器辅助设计和计算器图形学术会议。后来,清华大学的石光源教授要去那篇文章,发表在石教授负责的工程图学丛刊(1986年2月 )上。

研究生学习工作很多,时间很短。马上要面临毕业了。开始王老师告诉我,有博导资格的唐老师也愿意招我为博士生,继续工程数据库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介绍我认识了航天工业部部长宋健创立的航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如果不能马上读博士的话,就去那里工作。因为是王老师的学生再加上王老师的极力推荐,他们欣然口头答应接纳我。

1983年底,唐老师带来了中国跟德国合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管理的CADEMAS项目的消息,唐老师和王老师推荐我去参加那个项目,他们认为参加这个国际合作项目,接触计算器辅助设计制造的先进技术,能帮助我以后博士课堂项目提升质量,更有影响力。不久,航空工业部红头文件来北航,通知我、李晓和同学参加中德合作项目。我们一边参加出国前培训,一边写毕业论文,提前半年毕业,赴德国慕尼黑与德国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MBB(当时代表德国成为空客的三大股东之一)参加合作项目。当时,我们因公出国,人一定要在国内有一个挂靠单位,航空部领导希望我们分配在航空部机关或航空制造研究所。我希望留校,唐老师和王老师又帮助我争取到了留校的名额。

我在德国参加CADEMAS合作项目,负责数据库技术和系统集成项目。王老师仍然是我的导师,我们经常万里书信来往。期间,王老师来了几十封的信件,少则2页,多则10页,一字一句公公正正,字里行间都是王老师的心血,无私的贡献和对学生的爱。我也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请教王老师,与他讨论。有时是大的研究方向,有时是小的技术细节。他对每事都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坦诚己见。1985年9月,我回航空工业部述职汇 工作,在北航见到王老师,同他交流了很长时间,并在学校合影留念。

呕心沥血到烛干

王人骅教授一辈子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生献给了北航。他大学学习期间有个跟常人不一样的经历,是三个大学的校友:王老师是福建人,1950年高中毕业考上了在福建的厦门大学航空系;不久,厦门大学、北洋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航空系合并进入清华大学航空系,王老师也北上进京,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1952年,清华大学航空系等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王老师他们又成为北航建校的首届大学生。虽然学校动荡多变,王老师学习优异,毕业后继续在北航进行研究生学习,并留校成为北航建校早期的老师。从此,王老师在北航从事教育科研一辈子,为建设北航呕心沥血,直到蚕丝吐尽,蜡烛燃干。

王老师大学研究生学习的是飞机制造,之后在北航也从事飞机制造的科研和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文革后飞机制造领域也引进了和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即CAD/CAM。王老师虽然在传统飞机制造领域工作20多年了,敏锐意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马上学习新的CAD/CAM技术。他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熊火轮的毕业论文就是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课题。之后,他又针对飞机制造中浩瀚的海量数据,抓住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创新地进入工程数据管理领域。我是他第二个研究生,在这个领域的第一个。我毕业出国后,他转入北航经济管理系,创立了信息管理新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好多年。在王老师的领导下,这个新专业很快成为硕士学位点,也为他退休后不久达到的博士学位点打下了基础。为此,王老师于1987年被评为正教授。王老师在新的专业先后培养了多个研究生,他们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杰出,有在北航、美国当教授的,有国内外成为技术骨干的等等。同时,王老师在校期间参与编撰了《飞机装配工艺学》,主持编写了《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集成管理-MRPII》等教材,培养了大批人才。

图5 王老师编写的教科书

王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一直爱教育,爱学生,桃李满天下。1989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退休后,除继续带研究生到1998年毕业外,还参加其它教学指导工作。2006年,北航经济管理系改为经济管理学院。王老师被聘为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无论何时,学校需要王老师帮助,他总是随叫随到,呼之即来,毫无一丝怨言,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忽然离世。正应了古诗描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日为师一生为友

王老师是我的导师,但是我更感觉到他是我家里的长辈。除了学术上指点教导,生活上也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上研究生时候,王老师虽然已经是副教授并有二个孩子,家里住房还是很小,只有小小的二间房。但是,有一年过年还请我去他家里吃饭。王老师有二个男孩,他们也都彬彬有礼,喊我哥哥。我提前毕业马上要出国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和一件风衣无法处理,就想送给王老师,随他如何处理。王老师却去五道口卖掉自行车,把钱邮寄给我父母。那件风衣保存到85年我回国时候还给我。他询问我是否有女朋友,得知没有后,还物色介绍。我家在遥远的南方,出国时没有家人来送,他亲自送我到首都机场。我来到美国后,虽然我们专业上来往少了,他还是关心我工作生活的进展。听说我加入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系统公司Oracle,他收集了许多Oracle在中国业务开展的新闻 道,剪 给我。

1995年夏天,我带太太和孩子回国去北航看望他。他特别高兴,和他太太罗老师一起,自己动手做了几十个菜,在家里招待我们。那时,他已经是正教授多年了,虽然家里换了房子,还是不大,因此家里也没有一个这样的大桌子放得下这么多菜。但是,他和罗老师像变戏法一样,从厨房到餐桌,换了好几批菜。王老师和罗老师都是福建人,他们还特意做了福建特色菜-鱼皮丸子,从外面包的鱼皮到里面的肉馅,都是他们从原始原料做出来的。鱼皮丸子特别鲜美,几十年过去了,味道还在口中。

我有孩子后,王老师也一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听到孩子参加排球队、乐队等,也跟我们一起欢喜。2008年喜事连连,我女儿以优异的成绩和一盘巴松管独奏CD,敲开世界上最好学校斯坦福、哈佛的大门。同年夏天,女儿高中时候参加的斯坦福交响乐团来中国访问演出,参与迎接2008年奥运的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还有上海、杭州、西安等地演出。王老师听到消息,欣喜地说:告诉他什么时候演出,他要去买票观看。那时,我在西安创业,也特意来北京,从斯坦福大学负责人那里搞到几张票,送了他二张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斯坦福大学与金星舞蹈队的演出。晚上,他没有和罗老师一起来,把票给他孙女来观看,说让孩子看看姐姐的演出。我后悔没有多送一张票能让罗老师一起来。在王老师精心培育下,他孙女很优秀,现在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

虽然我生活工作在海外,我和王老师一直如家人一样保持联系,亦师亦父亦友四十年。每当我回北京,一定拜访王老师,经常与王老师和罗老师,原飞机制造教研室主任唐荣锡老师和他太太王老师,原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良猷老师和他太太张国钧老师一起吃个饭。如果我太太一起来,也带她来看望我的老师们。如果我在海外,每逢过年过节,我一般都打电话问候王老师。有时我晚打了,王老师必定从北京电我,不在乎很贵的国际电话费,使得我很不好意思。

2021年8月王老师89岁。按照习俗,王老师家人给他举办90岁生日庆祝。我理应回北京去参加。但是,因为疫情无法从美国回去,只得从 上订一件礼物。王老师收到后很高兴,让他儿子照相给我留念。生日那天,在王老师儿子帮助下,我和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商学院当教授的金蕾同学一起,与王老师视频通话,远程庆祝王老师大寿。那时,王老师看上去还精神抖擞。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也为老师的健康而高兴,算着将来的95岁,100岁等生日,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一些纪念。

那次,竟然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师的容貌了。而工业软件的历史,也越发值得留念了。

陪伴我四十多年的恩师和良友,王老师永远离开了。心中的悲痛犹如失去至亲长辈。今年春节,我与王老师太太罗老师视频通话,但是看不到了王老师慈祥的面容,听不到了王老师亲切的声音,心里不觉空落落的!此时此刻,我与白居易的《远师》意境何其相似: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今年也是母校北航70周年校庆,啰里啰嗦写上这些,纪念从北航建校开始,一生献给北航教育事业的王人骅教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