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部手机厂商的硬件创新比拼从过往的屏幕、内存、摄像头扩展至自研芯片等“根技术”时,对软件底层“内核”的认知也在进化。
在vivo看来,硬件不再是手机厂商唯一的支柱业务,软件和服务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除了vivo外,包括华为、OPPO以及小米在内的国产手机厂商也在寻求软件赛道的突破。在业内看来,除了解决安卓“卡顿”等应用层面的基本问题外,软硬协同的生态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手机厂商下一阶段竞逐的焦点。
底层技术里的“硬核与交互”
谈及为什么要投入软件底层技术时,周围表示,要构建数字世界,不只是硬件和场景的扩张,更需要软件和技术能力作为支撑。
在周围看来,手机做到今天分几个层次,其中一个重要层次是“驱动+内核”。
举一个例子,内存是手机最重要的配置之一,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而vivo在内核中增加了一个“全局虚拟缓存管理机制”,如果持续启动应用来做测试,8G的机器,能够保活的应用数量提升了40%,达到28个,效果接近没优化的真实的12G内存的机器。而在消费者感知层面,会直接感受到即便是内存小一些,但系统也非常的流畅。
此外,vivo还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建立完整科学的人因分析,了解在各种场景下什么样的参数是让人觉得最舒服的。第二是做好心流建设,让vivo手机的交互,动效等是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预期的。
去年年底,vivo公布了旗下全新的安卓定制系统OriginOS,在交互层面上做了革新。“我们希望把系统做到至简。”周围表示,成熟的企业在庞大的技术布局里面一定要有自己的顶层思考。
手机进入交互与系统改革时代
没有“支撑”的商业都是暂时的繁荣。
但从投入路径来看,各家头部厂商在软件层面的切入点其实并不相同。
华为的鸿蒙系统自成体系,属于从底层到框架再到应用的多层次布局。“从应用层打通也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互动。但APP想在不同设备之间流转,就要做针对性的适配修改,未来不管是手机升级,还是电视机升级或是APP版本升级,都可能导致APP在手机和其他终端之间流转不起来。”华为的一名软件工程人员曾表示,应用层打通这条路走下去的代价会越来越高,不具备通用性和扩展性,所以仍需要从底层实现硬件模组的融合。
OPPO则通过“潘塔纳尔计划”,推动内部软件工程的迭代加快。
在操作系统上,vivo的研判是,Linux(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在过去十几年以及未来使用是没有障碍的,只需要把内核的迭代和演进做好;第二层为中间层,有IDE环境、中间的surface、渲染层,综合起来叫框架;最上面是生态层,是中国产业界真正遇到问题的一层。
“我们不会两三年再变一个操作系统,频繁变化对消费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是不负责、不友好的。”周围表示,操作系统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操作系统技术本身和其开发者推动,而是需要依靠广大厂商、开发者形成的生态共同推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