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话题
DFMEA分析要不要分析到特性层?

DFMEA结构分析是否要分析到特性层,是由产品的设计责任与范围所决定的,选型件和黑匣子件就不用分析到特性层,对设计范围内的零件,建议要分析到特性层。

话说前几天有朋友私信我,在您不忙时,请教您一个问题,在做DFMEA分析时,结构分析的最低级别我们一般识别的是零件,分析到特性级好像有困难,如果分析到特性级,那上一级的零件的功能和要求描述啥呢!多谢您。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但我的这位朋友其实也是业界非常厉害的精英,在质量系统、工具方面肯定比我要厉害。我只是在FMEA上研究的时间多一点而已,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有什么补充或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对于是否在结构分析时,要不要分解到特性层。也就是将产品的设计分解为:系统–子系统–组件–零件–特性,有人认为,只需要分析到零件层,结构树与BOM表一致。 也有人认为,必须分析到特性层,不然就没零件级的FMEA,而零件工程师的分析对象就是零件,但让零件工程师写零件的功能与失效,好像又写不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呢?鲜老师你怎么看? 先说我的观点,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大家没有搞清楚设计责任的范围,边界图用虚线定义了分析的范围,虚线内表示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分析的内容中有各大组件、零件等,有一些零件不是你的设计责任,如紧固件,工程师选择一个标准型 即可,还有黑匣子件,如电机,工程师根据转速及扭力的要求选择一种电机型 ,针对这些组件及零件,不用分析到特性层。所以到底要不要写特性层,是由你的设计责任来决定的,这个零件是你设计的,那么就一定要分解到特性层。有人要说,分解到特性层后,零件的功能与要求不好定义,那是产品的技术功底与FMEA方法论没掌握好所致的。 DFMEA的第二步结构分析的目的,识别并将分析的产品分解为系统、子系统、组件及零部件,使用结构树、边界图来表达系统及零部件的关系,在DFMEA结构分析的工具有边界图、结构树。运用边界图来识别分析范围的内外部组件及零件的接口关系,使用结构树对分析范围的产品逐层分级。

DFMEA结构分析中将系统分解为子系统、组件、零件和特性级,动力系统分解为起动机、传动机构、拨叉、材料性能及尺寸。 每三层构成FMEA的结构关系,聚焦元素(中间层)是系统那就是系统级的DFMEA,图示中聚焦的元素是起动机。

每三层构成FMEA的结构关系,聚焦元素(中间层)是子系统那就是子系统级的DFMEA,图示中聚焦的元素是传动机构。

每三层构成FMEA的结构关系,聚焦元素(中间层)是零件那就是零件级的DFMEA,图示中聚焦的元素是拨叉。

结构树分层排列系统元素,并通过结构连接说明依赖关系。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结构树的清晰并防止冗余,每个系统元素只存在一次,每个系统元素下的结构都是独立的结构;系统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描述为功能,并由功能 表示; 结构树从左向右进行分解,每一个子系统或组件要考虑他们的独立的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