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已经证明,普通人进入太空并非不可能。去年,蓝色起源、维珍银河都成功完成了首次亚轨道太空旅游之行,SpaceX则成功将4名平民送入了近地轨道。
而在这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重要的探索中,决定谁能去、谁不能去火星,自然就成了新的国家级竞争焦灼点。去年底,马斯克的SpaceX星链卫星在2021年7月和10月两次主动机动到我国空间站轨道,就引发了热议。前不久的1月21日,美国又宣布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以及保利科技公司三家企业实施制裁。
前方不忍直视,不如望向远方,去开拓下一个故乡,去向外发展而脱离“内卷”。在这个冬天,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如何前往火星/p>
(该公司在新墨西哥州的亚轨道加速器)
SpinLaunch研究出一种使用动能作为主要方法的发射系统。通过真空密封离心机,以每小时数千英里、几倍于声速的速度旋转火箭,将其投掷到太空中。
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便宜。传统的太空火箭依靠大量的燃料来离开地面,成本高昂,在航天飞机时代,将物品送入地球轨道的成本约为每磅10万美元。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因为可重复使用,大大减少了成本,将价格拉到了每磅2000美元。而SpinLaunch的动能系统在大大减少进入轨道所需的燃料,理论上能够进一步降低价格。
二是扩容。无需携带大量燃料,自然就增加了火箭的有效负载,提升了发射的整体商业价值。SpinLaunch为其轨道飞行器设计了能够携带约200公斤的有效载荷,相当于几颗小型卫星。
(SpinLaunch的轨道运载火箭剖面图)
当然,这种“甩人”方式也有风险。
首先是可靠性。高速旋转是极其危险的,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和火箭爆炸不同,这种动能发射系统如果失败,将失去火箭和整个动力装置,而火箭爆炸只会失去一枚火箭,两者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是商业潜力。一方面,依靠动能,火箭的上升高度有限,这种方法没法发射太大的火箭;此外,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力更低,更适合这种发射模式,但同时建设成本和工程复杂性也提升了。如果最终成本高于spaceX那样的可重复回收的火箭,那么商业前景还是很渺茫。
此外,发射只解决了去程的问题,一次完整的太空任务还需要返程方案,而这种动力装置在月球、火星显然是无法复制的。
当然,目前只是开始。SpinLaunch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证明,因此它们也计划在未来六到八个月内从美国太空港进行约30次亚轨道试飞。
其实除了spaceX的火箭回收方案、SpinLaunch的动能方案,美国还在开发一种火箭替代品,通过冲压喷气机以7马赫的速度,将有效载荷发射到近地轨道。这种系统可以在一天之内多次发射,并且可能比SpinLaunch更便宜、更安全。
毫无疑问,去往火星的征途,已经成为新世界的前线,人类距离无尽的宇宙,又近了一步。
商业力量:
商业公司为何成为航天明星/strong>
IT产业的另一个规律,是安迪-比尔定律。如果用户们握紧手里的钞票,非要等18个月之后以半价买入电子产品,IT行业还能高速发展吗用户们对硬件更新升级不断渴求的愿望,源于科技企业重构了商业想象,新应用不断涌现。也就是: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通过创新应用来促使用户不得不提升硬件性能,主动更换新机,否则就玩不到更占内存的游戏、拍不出更高精度的照片、冲浪速度都落于人后。
而回到商业发射领域,可以发现,首次将平民送上太空、让太空旅行成为现实的,SpaceX、蓝色起源和维珍航空这三家企业,都是商业公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在很多人认为太空跟自己无关的时候,重塑人们对航天的认知,刺激人们对上天的渴望。
在中国,快舟1 运载火箭通过直播平台售卖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发射服务,确实吸引到了客户前来咨询。这也证明,中国市场对火箭服务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让太空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不正是过去二十年互联 走过的道路吗/p>
而与20世纪的太空竞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太空竞赛主要发生在商业企业内。甚至国家机构对太空任务重燃兴趣,也是因为潜在商业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为进入太空的主要运载工具,火箭是保持太空优势的关键之一,代表了一个国家自主进入太空的能力,也是商业化的焦点。比如NASA就希望将2010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商业化,每年为Artemis计划飞行一次。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云原生入门技能树首页概览869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