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发明人詹姆斯·高斯林
Java的名字来自于一种咖啡的品种名称,所以Java语言的Logo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Jav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拥有跨平台、面向对象、泛型编程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企业级Web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
JVM的所在角色

JSPX 页的概念
在流行几年之后,Java在浏览器中的地位被逐步侵蚀。它在简单交互性动画方面的用途已经完全被Adobe公司的Flash排挤,2005年Java倾向只被用于雅虎游戏那样的更为复杂的应用程序。Java同时遭受到来自微软的反对,他们决定在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和Windows中不再附带Java平台。
与此相反,在万维 的服务器端和手持设备上,Java变得更加流行。很多 站在后端使用JSP和其他的Java技术。
在桌面系统上,独立的Java程序还是相对少见,这是因为Java平台的运行开销较大,而许多人的电脑上没有安装Java,由于 络带宽在以前较小,下载Java曾经是个耗时的事情。但是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 络带宽在10年中获取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虚拟机和编译器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许多应用程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包括:
开源软件:
NetBeans和Eclipse等软件开发工具
Android操作系统
JEdit
Azureus BitTorrent客户端。
JNode操作系统
Apache软件基金会的Ant、Derby、Hadoop、Jakarta、POI和Tomcat
JBoss和GlassFish应用服务器
商业软件:
EIOffice(永中Office)
Minecraft
纯Java 3D游戏合金战士Chrome
IBM Websphere、ColdFusion和WebLogic
IntelliJ IDEA
还有许多用Java写的软件,可以在http://www.java.com 找到。在以下 页可以看到非常多用Java写的程序:http://java.sun.com/products/ 下面有大量用Java Swing开发的桌面Java程序 http://java.sun.com/products/jfc/tsc/sightings/ 目前Java提供以下三个版本:
Java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Java平台企业版)
Java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ava SE:Java平台标准版)
Java Platform, Micro Edition(Java ME:Java平台微型版)
Java Platform, Card Edition
Java开放源代码项目
2006年SUN在JavaOne公布Java 开放源代码项目,并推出OpenJDK项目[13]。Java虚拟机、Java编译器和Java类库以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公开。
版本历史
主条目:Java版本历史
1995年5月23日,Java语言诞生
1996年1月,第一个JDK–JDK1.0诞生
1996年4月,10个最主要的操作系统供应商申明将在其产品中嵌入JAVA技术
1996年9月,约8.3万个 页应用了JAVA技术来制作
1997年2月18日,JDK1.1发布
1997年4月2日,JavaOne会议召开,参与者逾一万人,创当时全球同类会议规模之纪录
1997年9月,JavaDeveloperConnection 区成员超过十万
1998年2月,JDK1.1被下载超过2,000,000次
1998年12月8日,JAVA2企业平台J2EE发布
1999年6月,SUN公司发布Java的三个版本:标准版(J2SE)、企业版(J2EE)和微型版(J2ME)
2000年5月8日,JDK1.3发布
2000年5月29日,JDK1.4发布
2001年6月5日,NOKIA宣布,到2003年将出售1亿部支持Java的手机
2001年9月24日,J2EE1.3发布
2002年2月26日,J2SE1.4发布,自此Java的计算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2004年9月30日18:00PM,J2SE1.5发布,成为Java语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为了表示该版本的重要性,J2SE1.5更名为Java SE 5.0(因为新特新增加特别多,所以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
2005年6月,JavaOne大会召开,SUN公司公开Java SE 6。此时,Java的各种版本已经更名,以取消其中的数字“2”:J2EE更名为Java EE,J2SE更名为Java SE,J2ME更名为Java ME
2006年12月,SUN公司发布JRE6.0
2009年12月,SUN公司发布Java EE 6
2010年11月,由于Oracle公司对于Java 区的不友善,因此Apache扬言将退出JCP
2011年7月28日,Oracle公司发布Java SE 7
2014年3月18日,Oracle公司发表Java SE 8(市场主流版本)
2017年9月21日,Oracle公司发表Java SE 9
语言特性
Java之所以被开发,是要达到以下五个目的:
应当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学
应当允许同一程序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执行
应当包括内建的对计算机 络的支持
应当被设计成安全地执行远端代码
应当易于使用,并借鉴以前那些面向对象语言(如C++)的长处。
Java技术主要分成几个部分:Java语言、Java运行环境、类库。一般情况下说Java时并不区分指的是哪个部分。
Java在1.5版本时,做了重大改变,Sun公司并1.5版本重命名为Java 5.0。
面向对象
Java的特点之一就是面向对象,是程序设计方法的一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核心之一就是开发者在设计软件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定义的类型和关联操作。代码和数据的实际集合体叫做“对象”。一个对象可以想象成绑定了很多“行为(代码)”和“状态(数据)”的物体。对于数据结构的改变需要和代码进行通信然后操作,反之亦然。面向对象设计让大型软件工程的计划和设计变得更容易管理,能增强工程的健康度,减少失败工程的数量。
跨平台性
Java语言的第二个特性就是跨平台性,也就是说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在编译后不用经过任何更改,就能在任何硬件设备条件下运行。这个特性经常被称为“一次编译,到处运行”。
执行Java应用程序必须安装爪哇运行环境(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RE),JRE内部有一个Java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JVM)以及一些标准的类库(Class Library)。通过JVM才能在电脑系统执行Java应用程序(Java Application),这与.Net Framework的情况一样,所以电脑上没有安装JVM,那么这些程序将不能够执行。
实现跨平台性的方法是大多数编译器在进行Java语言程序的编码时候会生成一个用字节码写成的“半成品”,这个“半成品”会在Java虚拟机(解释层)的帮助下运行,虚拟机会把它转换成当前所处硬件平台的原始代码。之后,Java虚拟机会打开标准库,进行数据(图片、线程和 络)的访问工作。主要注意的是,尽管已经存在一个进行代码翻译的解释层,有些时候Java的字节码代码还是会被JIT编译器进行二次编译。
有些编译器,比如GCJ,可以自动生成原始代码而不需要解释层。但是这些编译器所生成的代码只能应用于特定平台。并且GCJ目前只支持部分的Java API。
甲骨文公司对于Java的许可是“全兼容的”,这也导致了微软和升阳关于微软的程序不支持RMI和JNI接口、并且增加特性为己所用的法律争端。升阳最终赢得了官司,获得了大约两千万美元的赔偿,法院强制要求微软执行升阳公司关于Java的许可要求。作为回应,微软不再在Windows系统中捆绑Java,最新的Windows版本,Windows Vista和Internet Explorer 7.0版本也不再提供对于Java应用程序和控件的支持。但是升阳公司和其他使用Java运行时系统的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对用户提供无偿的第三方插件和程序支持。
Java语言使用解释层最初是为了轻巧性。所以这些程序的运行效率比C语言和C++要低很多,用户也对此颇有微词。很多最近的调查显示Java的程序运行速度比几年前要高出许多,有些同样功能的程序的效率甚至超过了C++和C语言编写的程序。
Java语言在最开始应用的时候是没有解释层的,所有需要编译的代码都直接转换成机器的原始代码。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获得了最佳的性能,但是程序臃肿异常。从JIT技术开始,Java的程序都经过一次转换之后才变成机器码。很多老牌的第三方虚拟机都使用一种叫做“动态编译”的技术,也就是说虚拟机实时监测和分析程序的运行行为,同时选择性地对程序所需要的部分进行编译和优化。所有这些技术都改善了代码的运行速度,但是又不会让程序的体积变得失常。
程序的轻便性事实上是软件编写很难达到的一个目标,Java虽然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编译,到处运行”,但是由于平台和平台之间的差异,所编写的程序在转换代码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微小的、不可察觉的错误和意外。有些程序员对此非常头疼,他们嘲笑Java的程序不是“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而是“一次编译,到处调试”。以Java AWT为例,早期Java AWT内提供的按钮、文字区等均是以计算机系统所默认的样式而显示。这令Java程序在有些没有提供图案的计算机系统产生错误(在Microsoft Windows设有窗口管理器,在一些Linux distribution则没有)。后来SUN公司针对Java AWT一些问题而推出Java Swing。
平台无关性让Java在服务器端软件领域非常成功。很多服务器端软件都使用Java或相关技术建立。
自动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C++语言被用户诟病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C++编译器不支持垃圾收集机制。通常使用C++编程的时候,程序员于程序中初始化对象时,会在主机内存堆栈上分配一块内存与地址,当不需要此对象时,进行析构或者删除的时候再释放分配的内存地址。如果对象是在堆栈上分配的,而程序员又忘记进行删除,那么就会造成内存泄漏(Memory Leak)。长此以往,程序运行的时候可能会生成很多不清除的垃圾,浪费了不必要的内存空间。而且如果同一内存地址被删除两次的话,程序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崩溃。因此有经验的C++程序员都会在删除之后将指针重置为NULL,然后在删除之前先判断指针是否为NULL。
C++中也可以使用“智能指针”(Smart Pointer)或者使用C++托管扩展编译器的方法来实现自动化内存释放,智能指针可以在标准类库中找到,而C++托管扩展被微软的Visual C++ 7.0及以上版本所支持。智能指针的优点是不需引入缓慢的垃圾收集机制,而且可以不考虑线程安全的问题,但是缺点是如果不善使用智能指针的话,性能有可能不如垃圾收集机制,而且不断地分配和释放内存可能造成内存碎片,需要手动对堆进行压缩。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指针是一个基于模板的功能,所以没有经验的程序员在需要使用多态特性进行自动清理时也可能束手无策。
Java语言则不同,上述的情况被自动垃圾收集功能自动处理。对象的创建和放置都是在内存堆栈上面进行的。当一个对象没有任何引用的时候,Java的自动垃圾收集机制就发挥作用,自动删除这个对象所占用的空间,释放内存以避免内存泄漏。
注意程序员不需要修改finalize方法,自动垃圾收集也会发生作用。但是内存泄漏并不是就此避免了,当程序员疏忽大意地忘记解除一个对象不应该有的引用时,内存泄漏仍然不可避免。
IBM有一篇有关Java内存回收机制比不激活垃圾收集机制的C++内存处理快数倍的技术文章[15],而著名的Java技术书籍《Java编程思想》(Thinking in Java)也有一段论述Java内存及性能达到甚至超过C++的章节[16]。
基本语法
编写Java程序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大小写敏感:Java是大小写敏感的,这就意味着标识符Hello与hello是不同的。
**类名:**对于所有的类来说,类名的首字母应该大写。如果类名由若干单词组成,那么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应该大写,例如MyFirstJavaClass。
**方法名:**所有的方法名都应该以小写字母开头。如果方法名含有若干单词,则后面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例如myFirstJavaMethod。
**源文件名:**源文件名必须和类名相同。当保存文件的时候,你应该使用类名作为文件名保存(切记Java是大小写敏感的),文件名的后缀为.java。(如果文件名和类名不相同则会导致编译错误)。
**主方法入口:**所有的Java程序由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方法开始执行。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Java技能树首页概览92925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