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存在和生存的哲学观点 在设计中的AI 通用架构中的位置和关系。
最左边(下图是完整的截图)是系统设计中的关键词,作为AI的特定能力或话题。
表格中左边的三部分,分别是 在场(彼在),此在和我在(也可以叫“自在”)。分别对应三个简单词:that,this和the。 对应AI或智力的可证明或推断的三种相关方式:在场、在线和上线。
右边是因果关系的研究及内容,表示了三种不同的因果域界定。
三部分是对一般性上(上)、普遍性(中)和特殊性(下)的概念归属的原则或规定。
AI通用架构,无外乎基于对各种思想流派的关系归属。而每个哲学家基本上都从支持、怀疑到否定,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AI或者智力的发展过程。
正在设计的系统中,智能(包括智商和情商)的最原初的 三种状态(或事件性)就是:在场、在线和上线。它们的因果域、作用域、时域和空域等完全不同。
活动主、运动副和传动辅是三个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辅助工具”应该差不多是第三部分,海德格尔的“本己”,应该是第一部分— 活动主。
“本己”应该有很多说法。个人觉得,比较本原的,是决定论基础中的自由意志,(另外两个是责任和道德)。
在佛教中的诠释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中最后的落点“二无我”,或者“诸法实相”,那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
决定论基础 和两种决定论(逻辑决定论和认识决定论)的之间关系也类似于 “存在”本身和“存在者”。相对于后者,前者可以叫做“本己”,后者应该算是“己像”。
“属我的”可以有很多,但“本己” 只有一个。对应到康德批判哲学(纯批)中分别可以用“那些自然的概念”和“这个自由的概念”来解释。
动词性与名词性
设计中,每一个概念都是动词性的,因为离开了“动“, 我们将没有办法理解任何东西和认识任何东西 。所以,它(概念词)是谓词演算 而不是命题演算 。
我认为,命题逻辑一般只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 或者用来批判或填漏等等 。换句话说,对一个我们还不认识的东西 我们不可能用命题逻辑来认识它。
命题逻辑的主词是名词性的 。
关于“本己”
- 1) 此在的存在方式:这个“自由”的概念。“存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 2) 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那些自然的概念。是不在意识支配下或选择的存在,无自由可言。“本质”–现成的,定型的,只不过是 它所从属的“类的事实上的诸现成事例”。
后者“本质”先于前者“存在”。“本己”思想的内在性就是自我存在。这和我原先的图是相符的。
(原先的截图没有截到–由于内容太宽。我将原图缩进后就能看到了)
用绿色画笔标出来的下面的部分。也就是说,整个右边都是“我在”(自我存在或自在)的不同意味:
- 1)下面是“我在”之内在的被隐藏起来的“本己”–它仅仅在被调查或被某种激发或刺激而响应或反应时才被反映出来;
- 2)上面是“我在”之外在的可直观到的“本己”–它只要被观测就可能被发现;
- 3)中间是能被区别为内在和外在的那个被指称为“我”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无论“我”是否被观测或被调查,“我”都是存在的。
【——未完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