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件测试?”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最难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做软件测试工作多年的小伙伴,自然知道什么是软件测试。说它难,是因为“软件测试”有很多内涵,要了解其全部内涵,并非那么容易。如果我们去问软件研发人员什么是软件测试,得到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人们对软件测试有不同的理解。现在最常见的理解就是:软件测试就是找bug、发现缺陷。
但也有人会认为软件测试就是:
……
有太多的理解,而且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虽然回答问题时,也容易脱口而出,不会仔细斟酌,只看到软件测试的一面,没有系统地分析“什么是软件测试”。
下面我们就好好讨论“什么是软件测试”,因为有什么理解就有什么行动。有正确的理解,就有正确的操作;相反,有错误的理解,就有错误的操作。所以,先帮助读者对“软件测试”建立正确、全面的认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轮廓,不至于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对软件测试有片面的理解。然后,我们再展开流程、方法、技术和实践的讨论。也就是在全面讨论“全程软件测试”之前,咱们需要找到共同语言,即对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概念达成共识,为后面的沟通扫除障碍。
软件测试基本认知——正反思维
什么是软件测试?人们常常回答:软件测试就是发现软件产品中的bug(缺陷)。也有人说,不对,软件测试是验证软件产品特性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实际上,上述回答都没错,是对软件测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解释。
早期,人们更多的是将“测试”看作是对产品的“检验”,检查软件的每个功能是否运行正常。正如1983年Bill Hetzel将软件测试定义为:“软件测试就是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为了评估一个程序或软件系统的特性或能力,并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从这个定义中,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点。
从这个定义延伸出去,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软件问题的测试,否则测试就没有价值。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因为是病人,假定确实有病),到医院去做相应的检查,结果没有发现问题,那说明这次体检是失败的,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和金钱。以逆向思维方式引导人们证明软件是“不工作的”,会促进我们不断思考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的误区、不良的习惯、程序代码的边界、无效数据的输入等,找到系统的薄弱环节或识别出系统复杂的区域,目标就是发现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类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建立适当的目标具有显著的心理作用。如果测试目的是为了证明程序里面没有错误,潜意识里就可能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去做。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就不会刻意选择一些尽量使程序出错的测试数据,而选择一些常用的数据,测试容易通过,而不容易发现问题。如果测试的目的是要证明程序中有错,那我们会设法选择一些易于发现程序错误的测试数据,这样,更早、更快地发现缺陷。毕竟开发人员力求构造软件,以正向思维方式为主,所以逆向思维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测试效率。
逆向思维也有不利的一面,容易陷于局部的深度测试,缺乏广度。因为觉得某个地方有缺陷,就对这个地方进行测试,然后不断深入下去,这样容易忽视一些区域。虽然那些地方产生的缺陷不多,但如果产生了严重缺陷,也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所以正向思维也是有价值的,它会督促针对软件系统的所有功能点,逐个验证其正确性,哪个功能越重要越要进行检验。正向思维会让我们的测试更有广度——良好的测试覆盖面。
为了做好测试,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测试工作自身完整的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效率和质量的平衡。换句话说,当我们需要效率时,更多采用逆向思维,当我们需要测试广度来确保完整的测试质量时,则多采用正向思维。这种平衡还体现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国防、航天、银行等关键性软件系统,承受不了系统的任何一次失效。因为这些失效完全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事件,所以强调验证(verify),以保证非常高的软件质量。而一般的商业应用软件或服务,质量目标设置在“用户可接受水平”,以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加快软件发布速度,有利于市场的扩张,则可以强调逆向思维,尽快找出大部分缺陷。
从狭义测试到广义测试
前面提到Glenford J. Myers,他早期给软件测试的简单定义是:“程序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也体现出当时对软件测试的认识非常具有局限性。这也是受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影响,认为软件测试是编程之后的一个阶段。只有等待代码开发出来之后,通过执行程序,像用户那样操作软件发现问题,这就是“动态测试”。
对于需求阶段产生的缺陷,在不同阶段发现和修复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需求阶段发现需求方面的缺陷并进行修复,只要修改需求文档,其成本很低。需求阶段产生的缺陷,如果在需求阶段没有发现,等待设计完成之后才被发现,就需要修改需求和设计,成本增大。需求阶段产生的缺陷,如果在需求和设计阶段都没有发现,等待代码写完之后才被发现,就需要修改需求、设计、代码,成本就更大。设计上的问题,在设计阶段被发现,只要修改设计,如果在后期发现,返工的路径就变长了,其修复的成本自然就增大。缺陷发现得越迟,其修复的成本就越高,如图1-1所示,呈现了不同阶段产生的缺陷在不同阶段修复的成本,所以这要求我们尽早发现缺陷。
图1-1 不同阶段产生的缺陷在不同阶段修复的成本
为了尽早发现缺陷,我们有必要将软件测试延伸到需求、设计阶段,即对软件产品的阶段性成果——需求定义文档、设计技术文档进行评审或验证。这不同于软件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虽然QA侧重评审,但它重点评审流程、评审管理,包括对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过程规范性的评审。而这里提到的需求和设计的评审依旧是对软件产品的检验或验证,只是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只是软件产品的阶段性产品。如果按照“软件=程序+文档+数据结构”这样的定义,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等也属于软件的组成部分,软件测试自然也包括需求和设计的验证。
基于上述考虑,将早期的动态测试延伸到静态测试,即从狭义的软件测试发展到广义的软件测试。
静态测试就是在不运行软件系统时对软件或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包括需求评审、设计评审、代码评审等。引入静态测试,就可以尽早地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将每个阶段产生的缺陷及时清除,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