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得 TC Crunchies 年度创业公司大奖提名的一加手机是一款来自中国国内的精品小众机,1 代一加借着和 CyanogenMod 的合作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这点是一上来就宣告改变世界的 Smartisan 手机也没有做到的。一加 2 代放弃了此前合作(也是为它带来赞誉的)CyanogenMod,携自己定制的气体命名 Mod(Cyanogen 是氰气)氢/氧 OS 驾到,在硬件上也跟紧了步伐采用旗舰配置。这部“2016 旗舰”的表现究竟如何,我们手上的这部高配(4GB 内存,64GB 储存)一加手机 2 会告诉你答案。
基本参数重量 : 175 g 尺寸 : 151.8 x 74.9 x 9.85 mmCPU : 高通骁龙 810GPU : Adreno 430 图形处理器内存 : 3GB / 4GB LP-DDR4 RAM 存储 : 16GB / 64GB eMMC 5.0 ROM 电池:3300mAh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不可拆卸),支持 5V / 2A 快速充电(QC 1.0)屏幕尺寸 : 5.5 英寸In-Cell 显示屏采用IPS – NEO 技术摄像头 : 前置 500 万像素,后置 1300 万像素建议零售价:3GB 内存+16GB 存储 1999 元 / 4GB 内存+64GB 存储 2399 元产品信息页面 优点硬件细节出色又一个普及 Type-C 接口的先行者可更换后盖简单的氢 OS 系统 缺点简单的氢 OS 系统没有提供 micro USB 转 Type-C 的接口,似乎不符合国家标准骁龙 810 被降频不支持也不准备支持电信 络没有 NFC 设计
随着智能手机制造门槛的降低,以及各种极限工艺的粉墨登场,一加手机 2 的设计在开箱的那一刻并没有什么沁人心脾的触动了。当然这不是一加手机的错,在这一年,智能手机硬件设计又推出了如屏占比、超薄这样的营销噱头,一加 2 的硬件配置反而不卑不亢,弧度背壳让人联想到 Moto X,一些小细节如三段式的静音滑块也证明设计上确实花了心思,此外该有的硬件配置都跟上了当下的旗舰,连取消 NFC 这种尚不知前景的事情也步调一致地跟上了。
打死强迫症:一加 2 的音频插口并不处于边框的正中间
多材质背壳
USB Type-C/“最美充电线”
USB Type-C 具有充电和高速数据(和视频)传输的多重功能,另外在物理上实现了无正反插拔,在苹果诺基亚谷歌等大厂的召唤之下,它已经成为下一年的接口趋势。顺便一说,一加 2 是全世界第二个使用该接口的智能手机(第一个是乐视手机)。
一加 2 附带的 USB 充电线也非常不错,把接普通 USB 的那一头也做成了正反皆可插,不过面条线和归纳带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第一次见到,总体来说非常不错,但令人费解的是,一加并没有提供 microUSB to Type-C 的转接头(我在官方商城里找到了),这应该不符合国内的充电规范。
指纹传感器
今年旗舰机的标配指纹传感器在一加 2 上也出现了,一加手机 2 采用了瑞典生物识别公司 Fingerprint Cards AB 的指纹扫描解决方案,属于轻触式设计。因为一加手机 2 负责指纹扫描的中间按键虽然看起来是实体按键,但它不能物理按压,属于触控式按键。从使用上看,一些习惯iPhone 的人会抱怨这个扫描键不能直接点亮屏幕,而先点按侧边电源键再进行指纹扫描,确实多此一举,再加上系统解锁没有任何动画过渡,指纹扫描响应速度快(0.36s)也并没有产生实际上的优势。再提一句,正常屏幕显示时,单触这枚指纹扫描键起到的是iPhone home 键的作用,而双触它则会呼出通知中心的下拉菜单。
一个不太方便的中键设计
三段勿扰开关
氢 OS 将勿扰模式提升到了系统硬件层级,专门给加了一枚三段式的实体开关,通过这枚开关,可以在铃声、勿扰和震动三种模式中切换。
缺点
为了保证摄像头不突出,一加 2 的机身厚度从 1 代的 8.9mm 增加到了 9.85mm,不过它的电池容量从 3100 毫安时增加到了 3300 毫安时,重量也从前代的 160g 涨到了 175g,比尺寸相当的iPhone 6 Plus 和小米 note 都沉。
取消 NFC 这点也是让我非常遗憾,从小米 4 开始国产旗舰纷纷以“ 实际使用人数不多”为由砍掉这块近场通讯能力,以我个人的看法,NFC 与生物识别搭配可以实现很多有趣的场景,NFC、iBeacon、WiFi缺一不可。在这点上,一加缺少挑战国内权威的魄力。
抛去数据,一加 2 是一款握持舒服,也相当低调的手机。不过手机本身辨识度不高,机身正面也没有任何 Logo,再加上并不轻的重量,这在一些人眼里是好事,不过在另一些有各种各样机型选择的人眼里,这可能也就成了坏事。
功能
本来我以为一加面向国内的氢 OS 和面向全球的氧 OS 只是使用服务上的不同,可和拿到一加 2 国际版的 TechInAsia 朋友交流之后才发现,操作系统的差距真的要用巨大形容:氧 OS 在界面上更接近原声 Lollipop,而氢 OS 则是一个从零开始重塑的全新安卓 Mod,不过遗憾的是,一加 2 国内版的早期用户必须要忍受一款新生 OS 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所有不快。
目前为止,氢 OS 的优化基本还处于 Launcher 的层面,只是基于原生 Android 系统对使用界面和图标进行了调整,自然也针对国内特殊的 络环境砍掉了谷歌相关服务。除此之外,氢 OS 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加的痕迹——默认音乐播放器是 易云音乐,默认邮件客户端是 易邮箱大师,没有“负一屏”,没有任何自家的云服务——对于一个 称旗舰的手机,这系统可算得上相当寒碜。但对于玩机爱好者,这也许还是件好事,毕竟底层没有大改的氢 OS 也算是完整保留了 Material Design 原生风格。翻遍系统,有不超过 10 个第三方应用(均可卸载),可称得上自主研发的,只有点击首页进去的 Oneday 了(天气和调整均衡器的“调调”更像是玩票)。
可称得上自主研发的,只有点击首页进去的 Oneday 了
Oneday 是一加的创新,所谓卡片式短信。鉴于现在手机的短信几乎只是用来收取各种验证码和信息,Oneday 便用了更方便的方法改进了苹果的 Passbook,它通过自动获取短信中收到的关于火车票、登机牌类的信息,然后显示成卡片/票据的形式,比较新颖。但是 Oneday 的致命缺点是它的入口是隐藏在首页大图里的,没有任何指示,用户第一次进入肯定是误按。想想看,唯一的独创功能居然是在用户“不小心”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可能并不是一加想要的效果。
此外,氢 OS 还借鉴了iOS 把通知和控制分成了下划和上划,控制中心中集成了 9 个功能按键与 5 个快捷应用,使用上也算是趁手,不过好像和未越狱的iOS 一样不能自定义。
第三个快捷应用我点进去才知道是计算器
性能/充电
骁龙 810 这块处理器争议非常大,小米 Note 在推出时曾专门发文称使用技术降低了 810 的发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问题的存在。但是作为今年旗舰机的首选,810 还是出现在了一加 2 的心脏部位,而一加用来降低发热的做法是降频,这也引发了很大争议。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感觉明显的性能下降,系统反应流畅,当然这可能也和简单的操作系统有关。
非常遗憾,在 QuickCharge 2.0(5V 3A)快充风行的当下,一加 2 仅支持 QC1.0 5V 2A 的伪快冲,从完全没电到 100%的充电时长为两小时 15 分钟。不过在待机时间上,双卡 4G 正常使用一天一充还是没有大问题的,这也部分归功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 1080p 分辨率屏幕。
屏幕/拍摄
一加宣称一加手机 2 的屏幕主要在亮度和通透度上做了改进。实际上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对于这块 5.5 寸屏幕,一加坚持了 1080p 分辨率,而没有去追求 2k,虽说 2k 是硬件追求极致的体现,但是同时带来的续航下降可能对用户会有更大的影响。
一加 2 配备了拥有大像素面积+高像素数量的 OmniVision 13860 传感器,使得一加 2 的镜头像素达到 1300 万像素同时像素面积达到 1.3 微米,同时一加 2 的激光对焦与光学防抖也是其主打的功能,在实际拍摄中,对焦快这一点的确有直观的体验,但是成像并没有理想中的速度,可能是受功能简单的原生拍照应用的拖累,这块摄像头并没有强于其他品牌的感受,同时这块传感器的缺点就是个头太大,也是导致一加较前作变厚的主因。不过在综合应用上,一加 2 还算是保持了目前旗舰机的水平。
结论
今年大部分厂商都没有继续以往一年一机的节奏,而是更加细致地以几百元的价格区间填补市场的每一个缝隙。也就是说,据上一部手机推出已经 14 个月,今年又是一款旗舰的一加将直接单挑以小米魅族中兴等掀起的机海潮。作为一款曝光率并不广泛,可以说仅限于科技圈和玩机一族的新手机公司,压力可想而知。
从试用的情况来看,一加 2 国内版的硬件水平相当不错,但是软件部分令人失望,亮点缺缺,不适合那种拿来即用的非手机狂热者。但是考虑到一加 2 可更换系统的潜力,如果你爱折腾,又不想将就,那么一加 2 会是不错的选择。
(this reviewis dedicated to @ drizzle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