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的成功发射,无疑是又一次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也代表着我国在航天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仅如此,“问天”的成功发射使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其背后的精神和努力。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我国的航天事业不受他人束缚,顺利地向前发展和推进。
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领域来说,大有裨益。
那么,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问天”背后的航天精神
首先,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建立初期,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水平低下,再加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使我国科技发展得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除了从零开始发展航天技术外,别无他法。
起初,我们是从仿制苏联的导弹开始的。当时,苏联方面确实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参与研制的人员所学的专业也与研制导弹所要求的专业有很大差距。再者,苏联提供的资料不完整,在导弹设计方面的资料并没有多少。所以,当时的研制人员,只能学习消化苏联的导弹技术,通过学习消化和攻克难题来弥补资料不足的问题。
并且,由于我国没有国际上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在计算时只能用手摇计算机、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而用手摇计算机来计算,最大的缺点就是慢,效率低。这是因为,这种计算机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只能完成一次加法,如果要计算乘法就得需要摇动很多次。至于算盘,由于当时资源有限、算力紧张,一些研制人员只好使用算盘计算。不过,由于算盘计算的准确性,人们在平时主要还是使用手摇计算机,算盘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而计算尺,在当时也是一个得力的工具。有了它,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开根、求幂都可以快速求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运算速度。
直到1958年,我国才拥有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此后,研制人员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来执行计算任务。虽然当时的电子计算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算力很低,并且操作极为繁琐,但在当时可是帮了研制人员的大忙。
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但他们还是不怕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最终,在1960年,仿制导弹的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这为以后的自主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虽然在资料上有所欠缺,但当时的航天开拓者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向前前进,这才使得我国导弹研制的技术基础日趋成熟和巩固。
之后,我国基于导弹研制的技术基础,研发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 ”人造卫星成功进入太空,而使它进入太空的,正是“长征一 ”运载火箭。继火箭之后,我国的航天人又研制出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中国航天开始了新的征程。
其次,是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不能以任何理由而停下来原地转圈,航天技术亦是如此。
以嫦娥四 首次软着陆为例。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月球探测器能够成功地在月背实施软着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1.月球背面环境严峻。月球背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被撞击的陨石坑。不仅如此,月球背面还有很多沟壑、峡谷和悬崖,远不如月球正面平坦。
2.无法保证与地球的通信。月球隔绝了地球上发出的几乎所有的电磁波,这虽然给天文学的射电观测提供了便利,但也就意味着月球背面上的探测器无法与地球保持联络,这样就导致地面的控制人员完全无法了解探测器的运行情况,也无法给探测器发送信 。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国首先发射了鹊桥 中继卫星,该卫星将在拉格朗日点做拟周期运动,为嫦娥四 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提供保障。这样,嫦娥四 就能够安稳地着陆于月球背面。
其实,就在发射成功的“问天”实验舱外部,我们也能发现自主创新的痕迹,如实验舱配置的可展收太阳翼,这个太阳翼的单翼全展开长度最长达27米,展开面积可达110平方米,因此,“问天”实验舱的每天平均发电量,能够为实验舱的运行提供充足的能源。
独立自主、自主创新,这两点构成了中国航天的核心,也是航天人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所在,对于我们,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领域来说,是该从中学习和认真反思一下了。
为什么?因为之前中美科技战的经历仍历历在目。
我国一些科技领域的现状
芯片问题始终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光刻机巨头ASML发出警告称对中国断供主流光刻设备将会使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面临中断,但,不排除以后该企业会限制对我国出口光刻机。
因为美国的芯片法案中规定,获得美国“芯片法案”补贴的半导体企业,在未来十年内禁止在中国大陆新建或扩建先进制程的半导体工厂。如果该草案获得通过,那么,我国将面临一次比之前的芯片制裁更大的挑战。
不过,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国内的厂商可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芯片制造工业,加大芯片制造相关的研发投入,这样的话,未来总有一天我国能够制造出高端芯片,打破美国的芯片制裁。
目前可以清楚的是,我国已经能够量产14nm的芯片,但至于7nm的芯片何时才能够量产,这得需要时间。
不过,除了芯片,还有一些科技领域以及科技产品没有完全实现独立自主,有可能陷入被制裁的困境。
1. 操作系统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系统,都是windows系统,而这个系统是国外的微软公司开发的。并且,这个操作系统是闭源的,其源代码不向任何人开放,我们也无法搞清楚系统内部的结构。
我之前在《放弃系统国产化,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中说过,系统国产化,关系着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如果这两个安全都无法保证,不仅会被“卡脖子”,而且会危及到 会的和平与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虽然现在的国产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的,但好在Linux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修改Linux的源代码,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系统内部的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纯国产的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内核,这种内核用起来才能保证真正的安全。
2. 航空发动机短舱
航空发动机短舱,是飞机上安放发动机的舱室,模样类似整流罩,主要由发动机进气道、整流罩和尾喷口组成,起整流、降噪、保护和为安装发动机部分附件提供平台的作用。
这一技术,目前仍被国外所垄断,就连国产飞机C919的航空发动机短舱系统都是向CFM国际采购的。
然而,航空发动机短舱是一套极为复杂的集成系统,开发、生产和供应都需要多年的经验,短舱越大技术难度越高。尽管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大飞机发动机,但是,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短舱系统,发动机也很难进入正式使用的环节。
好在,王光林教授建立了针对解决短舱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科研团队,相信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航空发动机短舱关键技术的持续钻研拼搏,会为未来航空发动机短舱实现国产化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3.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是指在工业领域应用的软件,其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
在我国,国产工业软件已经在中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高精尖领域,国产工业软件较少,并且,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国产化率较低,是我国工业软件的短板。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必须发展工业软件。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办?
现在的我们,是时候在一些科技领域实现“独立自主”和“自主创新”了。
这个“独立自主”,不是说我们要会仿制别国的科技产品,而是要通过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再结合我国的实际,艰苦攻关,从而真正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创新,因为国外的技术有一些方面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需要加以修改或研制与之配套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
除了“独立自主”外,还要有“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技术,使技术更加成熟,同时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领域内的需求。
就比如说,国产系统的内核,虽然目前是基于Linux的,但我们不能止步于Linux,而是应该继续研究,以期有朝一日能够使国产操作系统真正地用上国产内核。
因此,我们应在科技“国产化”这一方面继续努力,而不是搞内耗,也不是只顾发展经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