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物流车软硬件发展渐成熟

从时间线上来说,各大电商巨头对无人配送的布局由来已久。阿里早在2015年便开始研发无人物流车,随后,京东,美团等陆续入局,推动无人配送赛道覆盖快递、外卖、生鲜等多个场景。

无人配送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其规模量产需要感知、决策与控制技术均达到相应条件,且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现阶段无人配送车虽能小批量生产,但受限于成本等因素,企业即便想大规模采购也是有心无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无人配送车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软硬件均趋于成熟,这也让行业看到了成本下降的曙光。

硬件方面,无人配送车成本占比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计算平台(芯片)、激光雷达与线控底盘——均在自动驾驶的浪潮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核心零部件开始有了国产化的选择。

计算平台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无人配送车大部分使用英伟达Jetson AGX Xavier平台。近年来国内芯片厂商,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不断发力,陆续发布国产芯片并推出计算平台。

雷达方面,初期的无人配送车所搭载的多为 Velodyne 的产品,价格均在数万元级。受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驱使,国产激光雷达近两年已进驻市场。激光雷达的价格也随着规模上量和国产替代而逐渐下降。

不仅如此,无人配送车与乘用车相比,对激光雷达线束要求较低,低线束雷达制造工艺要求更低、价格更低,更易量产。目前国内无人配送车使用的16线激光雷达,大部分是速腾聚创、禾赛、镭神智能等国产激光雷达,且类似于一径,大疆的混合固态雷达也在快速发展中。

无人配送车的线控地盘则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早期的线控底盘研发多为无人配送企业自主研发。时至今日,国内无人配送车产业分工已逐渐清晰,线控底盘制造商多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机器人移动平台转型、高校孵化等。2018年以来成立的新石器慧通、易咖智车、中云智车等线控底盘企业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

硬件的成熟让无人配送车的规模量产成为了可能。至于最关键的安全上路并完成配送,则需要要靠软件的发展。早期无人配送车的算法软件系统多基于机器人架构,虽然开源易用,但在商业化进展中不仅难以保证无人驾驶功能安全,规模上也很难大批量部署。

对于无人配送车软件来讲,除了基础的避障、转向等功能,还要具备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如通过人车混杂的路口,Cut In处理,鬼探头等。随着无人配送车硬件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软件方面的发展也大有齐头并进之意。

据新智驾了解,在当前布局无人配送车并已有落地产品的企业中,优地科技在软件算法端优势明显,现已推出“AI算法+可配置硬件”无人驾驶系统。

“AI算法+可配置硬件”无人驾驶系统是采用SOA架构设计的全栈自动驾驶软件方案,更符合无人配送车对落地场景和安全的需求,其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系统包括MEMS激光雷达和多单目摄像头等,依托多传感器融合可以进行高精度建图、360°障碍感知和实时动态定位。

在高精度地图的配合下,优地科技的无人驾驶系统可以完成对复杂道路信息的感知。高精度地图提供先验的道路语义信息,帮助无人配送车根据已知道路环境提前进行决策规划。多传感器的融合感知系统则可以给出实时道路环境的信息。二者配合作业使无人配送车可以完成避障、避人、变道、等待红绿灯等一系列复杂操作。

此外,无人配送车还会提前根据高精度地图预设订单站点,配合实时感知系统,完成上下货的动作。

上海疫情期间,优地科技曾抽调百台“优小哥三代”驰援上海,“优小哥三代”在部分高校的防疫中起到了极大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无人配送车的软硬件发展均趋于成熟,大规模应用已初具条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