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认识摄影
一、摄影是什么?
摄影是用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事和物从而形成视觉形象的过程。
二、一幅好的作品
1.有一个好主题,表达一种感情。
2.有一个趣味中心,即一幅照片的关键处。
3.要简洁明了。
第二篇 摄影基础
第一章 概论和镜头知识
一、相机、相机画幅(成像单元)尺寸及基本知识
相机画幅的尺寸从小到大排列为:
1/2.5英寸→1/1.8英寸→4/3→APS-C→全画幅(135相机或35mm相机)→中画幅(120相机)→大画幅
APS是“高级摄影系统”(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缩写,是数码相机普及前的一种过渡产品。它仍使用胶卷,定位于业余消费市场,和135系统的画幅格式不同,共设计了三种底片画幅(H、C、P)。
全画幅是135胶卷一般大小,APS是胶卷的一半大。
135胶卷:使用35毫米胶片,在摄影领域它的画幅尺寸是36mmX24mm,亦被称作135画幅。
由来:为了区分35毫米电影胶片和照相机用的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 ,后来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
为什么叫35mm胶卷呢?因为是以胶卷的宽度为35mm来命名。
120胶卷:画幅尺寸一般是53mmX45mm(简称6X4.5画幅)、53mmX53mm(简称6X6画幅),还有6X9、6X7、6X12等,一般叫做中画幅。
大画幅相机:通常把采用4X5(即97mmX120mm)尺寸以上画幅胶片的相机,统称为大画幅相机。
传统相机的感光材料是胶片,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CCD或COMS),感光器面积的大小与35mm胶片面积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规格,采用该规格尺寸的单反相机就是全幅单反相机。
举个例子:传统135相机底片尺寸为36×24mm,佳能EOS-5D数码单反机采用的CMOS尺寸为35.8×23.9mm,接近36×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属于全幅数码单反机。全幅单反机的感光器面积由于与35mm胶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种镜头的焦距也和传统相机一样。
APS-C画幅指的就是数码相机的CCD(CMOS)的尺寸与APS的C型画幅大小相仿,差不多是全画幅CCD(CMOS)面积的一半,也称半幅机。基于生产和研发成本考虑,大部分数码相机都使用小于135胶卷规格的APS-C画幅的CCD/CMOS图像传感器,只有单反数码相机(DSLR)才使用与135胶卷同样尺寸的传感器。
注意:千万不要从数字上随意判断画幅的大小,因为各种画幅的尺寸单位不一样。135画幅用的单位是毫米,中画幅用的单位是厘米,而大画幅用的单位是英寸。
二、影像传感器(相当于传统相机的胶片)由数百万到数千万像素排列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块。
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有 CCD 和 CMOS 二种,目前以 CMOS 为主,它成本低、耗电小。
面积的大小差别直接影响到成像的质量,成像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细节。全幅相机有更好的细节。
2.高感。全幅相机的高感光度画质比半幅更好。
3.宽容度。即一个画面内表现出最亮和最暗的部分反差有多大,全幅能表现的反差更大。
4.色深。即画面的色彩表现力,全幅的色彩更丰富。
除了画质的差别外,全幅和半幅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是,景深。通俗的说,景深就是模糊背景的能力,我们看到很多人像照片背景都是模糊掉的,即景深的效果同样的情况下,全幅的景深要比半幅浅。
最后需要提的一点是,同样的镜头,在全幅和半幅上的视角是不同的,半幅上看的更远。
三、镜头知识
镜头由若干凸透镜和凹透镜单独或成组,组合构成。具体略
四、提高镜头质量
1.提高镜头的镀膜质量,包括后组镜片镀膜。镀膜为了增加镜头通光量、减少镜头反射光、消除晕光。
2.采用非球面镜片。是为了纠正畸变、提高锐度、提高分辨力。
3.采用超低色散镜片。是为了纠正色散,提高色彩饱和度。
4.采用萤石玻璃。
5.采用内对焦、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防抖技术。
五、镜头种类
根据焦距长短
1.广角镜头:焦距﹤35mm
2.标准镜头:焦距50mm
3.长焦(远摄)镜头:焦距﹥70mm
根据焦距可变性分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1.定焦镜头:焦距固定,镜片数量少,最大光圈大,通光量大,最大光圈可做到F1-1.4。定焦镜头分辨力高,锐度也高,畸变极小,成像质量好。缺点是根据拍摄需要经常换镜头。
2.变焦镜头:焦距可变,使用方便,镜片数量多,最大光圈一般F3.5-5.6,通光量小。各焦段成像质量有差异,变焦垮度越大各焦段成像质量差异更大。要求成像质量高就不能选用大跨度大变焦比的镜头。普遍存在桶型(画面呈桶形膨胀状)和枕型畸变(像枕头四角外伸)。变焦镜头广角段有四角发暗现象。
六、广角镜头特点
1.视角大拍摄范围广
2.景深大
3.透视感强,近大远小感觉明显,超广角镜头更明显夸张前景。
4.有桶型畸变
七、标准镜头特点
1.视角接近人眼视角
2.通光量大 现场光拍摄时控制好。
3.工艺成熟成像质量较好。
4.大光圈时背景虚化效果很佳。
5.畸变控制最好
八、长焦镜头特点
1.视角小:可远摄
2.景深小:可虚化背景
3.透视感弱,近大远小感觉不明显,前后距离被压缩。
第二章 光圈与快门
一、光圈
光圈的排列: 1. 1.4、 2 、 2.8 、 4 、 5.6 、 8 、 11 、 13 、 16 、 22 …
注意最左边的数值是表示该镜头的最大光圈,最大光圈越大价格越贵。
数值越小光圈越大,数值越大光圈越小。
光圈每级(档)通光量相差一倍大小。
二、快门
1.快门的排列:
B门 1 秒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1/4000 1/8000 秒。
每级﹙档﹚通光量相差也是一倍。
2.组合的互动(等量曝光):
在同一光照下,把光圈调大(或缩小)快门速度等同也调快(或调慢)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
例:
F2.8 1/500 秒=F4 1/250 秒=F5.6 1/125 秒=F8 1/60 秒=F11 1/30 秒
这样不同的组合,曝光量是相同的,但可以拍摄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曝光组合就像水笼头的大小和开闭的时间的长短组合,最终水量相同。
上述各种曝光组合称等量曝光。
三、景深
指拍摄景物时进行对焦后,能产生调焦点前后一定纵深范围内的景物拍摄清晰的范围。通俗一点,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影响景深三大因素
-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2.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3.摄距近景深小; 摄距远景深大
要取得最大景深(清晰):短焦距+尽可能小的光圈+较远的拍摄距离
要取得最小景深(虚化):长焦距+尽可能大的光圈+尽可能近的拍摄距离(微距)
四、对焦点的选择:
1.〔 〕广域:相机自动决定区域中的 11 个点的其中一个。摄者有时会很被动。
2.■ 中央定点:相机只使用中央一个点,灵敏度高,摄者可自由选择被摄主体。
3.局域:摄者可从 11 个对焦点中,任选一个点对焦,一般情况是在三脚架上拍摄时使用。
自动对焦困难的场景:
1.对比度低的被摄体,如蓝天或白色墙体等。
2.距离前后的物体重叠在 AF 区内,如窗格和窗外景。
3.由重复图案组成的被摄体,如摩天高楼的窗户。
4.耀眼的反光的体。 对焦时应避开这些因素,反差高、线条明显处容易吃准焦点。
小景深时:例如用大光圈、长焦距、近距离拍摄时
1.对焦点选择在前景,则前景清晰,背景虚化。
2.对焦点选择在远景,则前景虚化,背景清晰。
大景深时:例如用小光圈、短焦距、远距离拍摄时 对焦点应选择在中景(或中点)偏前处,才能保证有最大的景深。
五、快门速度对运动物体拍摄时的选择:
有运动物体(动体)的画面中,用快门速度的高速和慢速,来表现动体的虚和实
用高速快门拍摄可凝固动体(定格动体)
用慢速快门拍摄可虚化动体,产生动感
六、曝光模式
曝光:是指被摄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投射到感光片上,使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显影的过程。由光圈和快门根据相机的测光相互配合完成。有A、S、M 三种方式
1.A称为光圈优选又称AV:光圈按景深等因素需要由拍摄者设定,快门由相机测光后决定。
2.S称快门优选又称TV:快门按动体虚实程度由拍摄者来设定,光圈则由相机测光后决定。
3.M称手动曝光M:光圈、快门都由拍摄者按需要来设定。
友情提示:习惯上应放在光圈优选模式上,既可考虑光线的强弱及时调整光圈大小,又能考虑景深需要调整光圈大小。在拍摄运动体时,把光圈缩小就能得到较慢的快门速度, 同样把光圈调大就能得到较快的快门速度,比再选用快门优选模式要方便和可靠。
第三章 数码相机有关设定
一、文件设定
文件(像素)应设置最大:
1.充份用高像素的优势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2.后期电脑调整图像有充足的余地。
3.后期可输出较大尺寸的图片。
二、存储格式:
存储格式有 RAW、JPEG、RAW+JPEG
RAW 格式
1.是记录拍摄的原始数据,故又称为数码底片,意味着数码相机没有对照片作过任何处理(锐化、白平衡、饱和度、反差等)。也就是说除了 ISO 感光度和曝光补偿外的其它设定都不起作用,这些都将要在后期电脑中调整。
2.提供强大的调整空间,会有让你看到它惊喜的潜力,但必须使用专用软件才能打开处理。
3.反复处理后不会破坏原始文件,可永久保存,随时取出调整。
JPEG 格式
1.是广泛应用的但有损压缩格式
2.根据压缩程度可分
超精细 压缩程度最小,应选择。
精细 压缩程度中等,慎重选择。
标准 压缩程度大,不选择。
三、感光度 亦称感光速度:就是相机的感光器件对光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ISO 设定
ISO : 50 、 100、 200 、 400 、 800 、 1600 …
低感光度 高感光度
感光度是表示 CCD 的感光能力,感光度高感光能力强,每级感光度之间感光能力相差一倍。
如果光源相同,光圈相同,提高感光度一级就是提高快门速度一级。
用高感光度拍摄,能在较暗的环境中,保持相对较快的快门速度,不至于把图像拍虚。
特性:
1.感光度低,感光能力弱,需要曝光时间长﹙快门慢﹚,但图像精细,层次过度平滑图像质量好。
2.感光度高,感光能力强,需要曝光时间短﹙快门快﹚,但图像质量较差。表现在颗粒粗,噪点多,反差大,层次少。
在光圈不变时,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的关系。
光圈 F 值 感光度 快门速度
F8 100 度 1/15 秒
F8 200 度 1/30 秒
F8 400 度 1/60 秒
F8 800 度 1/125 秒
F8 1600 度 1/250 秒
因为提高了相对快的快门速度,可以
1.克服了手和相机的抖动;
2.在较暗的场景中有活动物体不会拍虚。如舞台演出。
四、色温和白平衡 色温是用具体数值来表示的白平衡
1.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白色的平衡,以18%中级灰的“白色”为标准,让相机在不同光线环境中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尽可能还原标准“白色”。再简单点的说就是矫正照片偏色的过程。
相机测光以及测白平衡的标准
2.什么是色温
色温是光线在不同的能量下,人们眼睛所感受到的颜色变化,以开尔文(K)为色温计算单位,简单说就是光线的颜色,并不是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度)开始加温,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橙——黄——白——蓝系列变化。早晨傍晚偏红,中午偏蓝,阴天偏蓝。白炽灯偏黄、荧光灯偏蓝。色温低:低于5500k,色彩偏红 黄、琥珀色。色温高:高于 5500k ,色彩偏蓝、青。
不同环境下的色温值
A、和人物有关:K(开尔文温度)由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凯尔文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创立,此后便以其名为单位了。
B、打铁现象说色温原理:
铁受热的过程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3.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平衡和色温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由于白平衡的调整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调色温来实现的,所以,色温对于数码相机而言就是白平衡的问题。
五、白平衡模式
1.通常使用日光模式和自动( AWB )模式
2.阴天模式:使照片偏红。
3.白灼灯模式:使照片偏蓝。
六、饱和度、对比度、锐度、设置、黑白模式设置
饱和度:
1.数码影像的原始文件RAW ,和准专业的相机拍摄的图片,你会觉得照片的饱和度较低,色彩灰暗,反差很小,这不是失误,而是一种全新的获得高质量影像的方式。它将留给后期更大的调整幅度。
2.设置低饱和度时可以拍到更多的色彩,也给后期调整留下足够的余地。
3.简单在相机中提高色彩饱和度,表面看上去感觉很好,事实上对色彩、层次、密度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4.相机的饱和度可设定在零位或略低,在后期电脑的调整时,可适当提高色彩饱和度。会效果更好。
对比度:
1.低反差﹙低对比度﹚时可获得照片更多的层次,反差和层次是互相制约、影响和依赖的关系。低反差能够记录更多的影调层次: 高反差只能记录到 5 级层次。低反差能够记录到 9 级层次。
2.低反差照片经过电脑调整,完全可以达到高反差的效果,它的层次会丰富很多。如在相机中已设定对比度较高的照片,层次会减少,图像损失就较大。且是不可逆转的调整,在电脑中将无法处理。
3.相机对比度应设定在零位或略低,在后期电脑的调整时适当提高会得到良好的效杂
锐化图像
1.锐化图像其实就是调整了图像的线条和周边的反差,适度的锐化能有效提高图片质量。
2.相机内最好不要进行锐化,因它也是不可逆的调整。相机锐化也应设定在零位。
黑白照片模式处理:
记住:彩色照片可调整为黑白照片,黑白照片不可调整为彩色照片。不要在相机内设置拍摄黑白照片。
七、通过相机自带的直方图显示来判断曝光情况
要会用直方图来判断曝光正确与否的方法。
八、相机菜单设置(仅供参考)
画质:
1.RAW + JPG 拍摄重点内容照片时必要使用。
2.JPG L 超精细(最小压缩,最大文件)经常使用。
照片风格: 标准 、人像、风光、中性、黑白等。常规选标准、必要时选中性。
白平衡: 通常室外选日光。在室内光源复杂时选 AWB 。
感光度: 常规置在 100 度 ,根据拍摄需要再及时调高。
对焦模式常规用 ONESHOT (单次自动对焦);需要跟踪运动物体拍摄用 AISERVO (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例体育比赛。
选择对焦点: 常规用中央单点对焦 ,在三脚架上可选择另外适当的对焦点。
选择驱动模式: 1.常规用单张 2.根据需要及时调至连拍。
曝光模式: 常规置在光圈优选 A 。
测光模式: 常规置在评价测光(区域测光、多点测光)
图片调整: 对比度、清晰度(锐度)、饱和度、设在 o 位
高感光度降噪功能: 开
九、充份发挥数码相机拍摄优势
(一)高光比景物的拍摄:
高动态范围 (HDR)
可见世界中的暗区和亮区之间的比例,实际上远远超过数码相机能够记录的范围。尤其是在光比很大的时候,例如在白天拍摄时,经常遇到天空和地面景物的细节不能同时记录的问题、夜晚拍摄时,会遇到光源强弱不同使得照片整体照度不匀。这一些问题都有待在 HDR 拍摄解决。
HDR 拍摄:
要生成高动态范围的图像,首先要拍摄有效的素材,这些素材首先要保证画面固定不动,以正常曝光数值为标准,拍摄几张曝光过渡、曝光正常、曝光不足的照片。拍摄时要注意景物中云彩的飘动、树木因风的摇动、人车的运动等问题,这样会造成合成后的重叠和模糊。
1.最好应用三脚架拍摄,保证后期合成的一致性,取景后分别拍摄三张或更多张。 必须用光圈优选 A 裆,要保持光圈不变的情况下拍摄,不然会影响到景深。
2.第一张按高光处曝光(曝光补偿减少通常为一级或更多)只要能保留了高光的层次即可,照片中暗部可能会严重曝光不足可不必理会 。
3.在同一取景中第二张按正常曝光 ( 曝光补偿 0)
4.在同一取景中,第三张按暗部处曝光 (曝光补偿增加通常为一级或更多),只要保留了暗部的层次即可,照片中高光部可能会严重曝光过度可不必理会。
在你熟练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一技巧后,可以在同一取景中分别对不同亮度表现的景物拍摄,不局限拍摄次数,最后电脑合成,那将是一张神奇完美表现,层次丰富的照片。
(二)合成全景照片(接片)
全景照片包含景物内容多,气势宏大。如今可用数码相机进行分段拍摄,再通过相应的电脑 CS3 或(照片缝合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
1.拍摄素材照片可以从左向右拍若干张,也可从上向下竖拍。最好要选用一支稳定有水平仪,可水平旋转云台的三脚架。相机安装也应尽量保持上、下、左、右都平整的相对位置 。应采取相机竖拍的方法保证上下的空间。
2.任何数码相机都能拍摄接片。但镜头的焦距选择很是重要,应用相当于传统相机焦距 50-70mm 焦距的这段拍摄。不能用广角头来拍摄。
3.全景照片拍摄范围广,光线明暗变化大。为确保主体和整个照片曝光统一。 素材片必须使用相同的焦距、焦点、曝光量,保证有统一的影调和色调。 先用 A档光圈优选模式对主体及其周围进行测光后,按此曝光值(光圈和快门速度),再改 M 档用手动曝光模式拍摄所有的素材片。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因拍摄范围大而引起的曝光偏差。保持画面密度相对一致。
4.手动白平衡: 如果选用自动白平衡,相机会随着光线和景物变化有可能会造成每张素材照片的偏色。因此应该调整为手动白平衡,例如日光模式。
5.素材片必须有约 1/4 的重叠,最好接头不在重要的位置。 6光圈的选择:全景照片需要大的景深,因此也必须缩小光圈,可用F8或F11光圈来拍摄。
数码摄影留给我们绝大程度的调整余地和方法,我们要发挥它的优势,这其中也会有很多乐趣和惊喜。 数码最大的进步就是把底片的制造权、冲洗权、对影像的最终控制权交给了摄影师本人。
通过后期处理,把拍摄的场景再现出来,而且把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理介充份表现出来。后期处理,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是艺术的。
第三篇 摄影曝光
一、光线概念
1.光源的强弱决定被摄体被照亮的程度不同,在摄影中用”照度”概念来描述。
2.被摄体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看到深浅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反射能力强的是白色、浅色物体;反射能力弱的是黑色、深色物体。 在摄影中用”亮度”概念来描述。
二、曝光
照相机把景物的亮度记录在 CCD上。它是通过光圈和快门调节照射到 CCD 上光线的强度和光线照射的时间,使 CCD 感光,这个瞬间称作 “曝光” 。
(一)曝光与光源、景物、光圈、快门、感光度有关。
1.曝光正确:照片层次丰富,暗部和高部都有细节可见,色彩还原鲜艳,通透。
2.曝光过度:照片高光部分失去层次甚至死白,暗部层次丰富但可能缺少黑度,色彩饱和度低发白。
3.曝光不足:照片暗部失去层次,发黑,高光部份层次丰富,色彩饱和度低发灰、偏色。
(二)曝光情况的判断一方面可根据照片来直观,更为正确的是通过直方图来确定。
-
曝光正确:直方图基本居中,暗部亮部的山峰不超过横线和顶部。曝光正确的底片,电脑后期调整有很大的余地。
2.曝光过度:直方图偏右甚至超出横线。曝光过度照片高光部份的损失很大,一旦形成死白,电脑调整将不能恢复。
3.曝光不足:直方图偏左甚至超出横线。曝光不足照片暗部层次的损失,电脑后期调整尚能恢复。
三、测光
1.测光目前由独立测光表和照相机内测光来完成,二者测光的原理是相同的。
2.测光是测量光线和物体反射光的明暗,可分为测量入射光(亮度)和反射光(照度)二种。
3.独立的测光表可测量光线亮度和照度的数据。照相机只能测量照度(反射光)的数据。
4.光线从黑(暗)到白(亮)可以分为10 级,测光表测量定位在第5级又称18%灰。
四、测光的二种方法
(一)反射光(亮度)测量法 介绍 照相机、测光原理
1.测光既然是依据18%灰来定位的,就是说它要把什么都努力表现为这个中性灰。
2.如果你对着一片白雪测光,根据它提供的数据来曝光,结果是一片灰雪。
3.同样如果你对着一堆黑煤炭测光,根据它提供的数据来曝光,结果是一堆深灰色的煤炭。
4.只有你对着接近18%灰的物体测光,根据它提供的数据来曝光,结果才是正确的曝光。
提示:
1.只有对准接近中灰的物体测光,曝光才正确。
2.对着黑色的物体测光,因是曝光过度就要纠正曝光过度,必须减少曝光,才能准确。
3.对着白色的物体测光,因是曝光不足就要纠正曝光不足,必须增加曝光,才能准确。
纠正测光的产生误差的方法减少曝光或增加曝光就是曝光补偿,这是相机上非常重要的功能
照相机测光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曝光正确:
1.被摄体基本上接近18%灰度,例水泥或柏油路面、石桥、浅色的树叶、人脸、破旧墙面等。
2.画面中虽然有黑有白有深有浅,但分布均匀,没有大块的黑或白,它综合起来也是能接近18%灰。
五、曝光补偿是摄影者必须掌握的技巧
由于照相机是只能测量反射光(亮度)的工具。受到被摄体明暗黑白的影响,因此必须按照“白加黑要减”的原则随时进行纠正。具体修正多少,要根据摄影者的经验和创作需要来定。
(一)下列情况必须进行曝光补偿:
1.对白色或浅色的物体,也包括天空、水面等测光,因它努力要把白色拍成灰色,因此其结果是曝光不足。必须要通过曝光补偿,增加曝光来达到准确曝光。又简称“白要加”。
2.对黑色或深色的物体测光,因它努力要把黑色也拍成灰色,因此其结果是曝光过度。必须要通过曝光补偿,减少曝光来达到准确曝光。又简称“黑要减”。
六、照相机测光的技巧:
(一)照相机的测光模式
-
分区测光(智能测光):把测量分成若干区域,6 区、8 区、25 区、40 区等,分别进行测光,再经相机处理器分析确定曝光值。智能化程度高,在绝大多数场景中是很好的测光方式。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以中央一点为测光点,兼顾周围偏下的区域,在以中央为主体的拍摄中是很好的测光方式。
3.点测光:只以中央一点约1-3%区域测光,它受光线干涉少,测量点表现为18 %灰曝光值,需要准确掌握。
提示:
1.不管何种测光方式,都是以18%灰为基准的。都应考虑“白加黑减”曝光原则,达到准确曝光。
2.以“宁欠曝,毋过曝”为要领。
七、特殊情景的测光:
1.夜景:天刚黑有蓝色余光,灯光已打开时为夜景拍摄最佳时段,约半小时左右。
(1)以灯光为主的街景天空面积又较少,按实测曝光,不需曝光补偿。
(2)天空占有较大的面积或天空已较黑的情景,应进行曝光补偿,减少1-1.5 级曝光。
2.日出、早霞、晚霞:往往逆光拍,天空有漂亮的云彩,画面中天空占的面积也往往较大,可按正常测光曝光,必要时曝光补偿减少0.5-1级。 如有太阳要摄入画面,要避开太阳,测周边云彩,再半按快门锁定测光,调整构图继续按下快门。
曝光补偿是经验和创意的体现,要多实践多尝试才能熟练应用。
第四篇 摄影构图
一、什么是摄影构图:
1.运用镜头的成像特性和摄影的造型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和揭示一定的内容。
2.是把取景框中的内容进行艺术的、真实的、合情合理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美的形态。
3.在取景框中的影像并不都是艺术形象,要通过你的“改变”造就艺术品。
二、构图是摄影的重要表现手段
1.有客观方面的因素:题材、场面、情节、动作等。
2.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创作意图审美情趣。
3.有表现手段的因素:拍摄位置、镜头、光线、影调色彩等。
摄影构图是造型艺术创作,它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三、摄影构图现场特性:
1.必须面对客观现象,进行布局和景物描绘,但又不是简单地陈列。
2.“可遇而不过求” 对被摄对象的时、空的瞬间把握。
A.敏捷的反应,当机立断
B.熟练的技术掌握
C.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
D.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E.要有造型技能,艺术素养、审美能力。
四、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一)简洁:主体突出,陪体适当,主宾分明令人一目了然。注意:简洁并不等于简单。
要努力设法把妨碍主体多余的形象避开,这就是“减法原则”。
(二)突出主体
1.运用色调对比来突出主体
2.运用景深来突出主体
3.运用透视来突出主体
二、稳定(均衡)
1.是指艺术上的均衡和稳定,不是指一定要对称或平衡。
2.要避完上下轻重失调或左右空满不一的不稳定感。
三、生动
1.画面要有趣味中心。
2.要有视觉冲击力,要采用不寻常的视角和视点。
四、构图与拍摄点
要学会选择方向和角度,选择适宜的拍摄位置。有距离,方向、高度三方面的变化。
五、构图形式
-
水平线构图
2.垂直线构图
3.对角线构图
4.十字形构图
5.三角型构图
6.S型构图
7.框架式构图
8.满幅式构图
9.“井字形”构图
六、注意光的造型
1.光的性质:
直射光:形象比较鲜明,明暗反差大,立体感强。
散射光:薄云遮日,加柔光箱的照明灯。光线柔和,可无明显的投射方向,反差不强烈。
2.光线的方向:
顺光:没有投影,立体感不强 ,色彩较明快,蓝天白云。
前侧光:立体感强,色彩较明快,反差大。
侧逆光:大部份景物处于阴影中,轮廓部位出现高光,有深度感。
逆光:效果同侧逆光。
顶光:很难掌握的光线,如把握好可有特殊效果。
七、前景:
1.利用前景调整反差 在雪景、雾景、阴雨时,中远景往往显得清淡,反差小,色调浅淡,似有过曝的感觉,如用深色前景纳入画面,则提高照片反差,压得住片子。
2.利用前景增强透视感 前后物体有近大远小透视感,安排好前景增加画面层次,与中、远景一道扩展空间深度,强化纵深感。
3.利用前景渲染 季节特征、地方特征和现场气氛,利用前景提供信息,渲染气氛、烘托主体、深化主题。
4.前景具有装饰效果,美化画面 树枝、花草、瓜果、藤架、天桥、路灯、建筑物一角、门窗、洞口等都可进行装饰画面。
八、倒影的应用
倒影和影子,是增添画面美观和创意的非常好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和应用。
九、背景
1.简洁不要喧宾夺主。
2.和主体要有影调上的对比。
3.地方特征、季节天气特征、某个时代特征。
4.增加趣味性。
十、空白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间也是陪衬的一部份。
1.突出主体,例把主体衬在天空,水面或其它单一的背景下都会使主体更分明。
2.空间对意境的作用:空间虽无具体形象,但可起到 “于无声处” 的作用。凡写意的作品可多留空间。
3.空间对运动物体的方向感:要做到前进有路无阻塞感,受光方向、物体的朝向、引导视线都方向都应多留空间。
摄影构图有法则,但不能拘泥于法则。要大胆创新和突破,有时要反向思维,反其道而行,或许会创造意外效果。
第五篇 风光摄影技艺
风光摄影是摄影技巧和美妙景色结合的成果;同时也是形象思维和情感触发的艺术创作。
1.要有丰富的多方面的形象思维、艺术构思、审美观点、娴熟的技巧。
2.要不停地走路爬山、在风吹日晒、冰封雪飘的各种场合中去上下求索,寻找角度,斟酌取舍,捕捉时机完成创作。
一、雨景拍摄技艺
(一)场景和特点
1.江南水乡题材,江南多雨,水是重要元素雨天的水乡、古镇、园林是容易出作品的好题材。雨天光线漫反射,光照均匀不会有很强的光比,层次丰富,质感好。
2.古桥、石板路、高低不平积水的路面、园林中的石栏、假山等,只有在雨天中才会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色彩,小河池塘水面的雨点波纹更能增加画面的情趣。
(二)拍摄要点
1.画面中天空越少越好。
2.景物本身的反差最好要大一些。
3.雨中活动的人,可用慢速快门如1/15秒拍虚,产生动感和色块。
4.可用大光圈短景深,对焦在前景把江面水乡景致拍虚化。
5.用一块较大的玻璃淋水,或隔着玻璃窗拍雨景,小光圈大景深,对焦在玻璃上的水珠很有创意
二、雾景拍摄技艺
(一)雾景的特点:
1.朦胧美。雾中景物若隐若现,近景清晰,中景朦胧,远景模糊,有丰富的层次感和透视空间。
2.净化背景。雾能遮丑献美,在晴天不能避开的背景,在雾中可得心应手地取舍消除。
3.雾能使景物残缺,又能把这些残缺的景物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山河景观,有鬼斧神功之妙。
4.雾在变化在流动。特别是山谷中的雾,轻盈飘逸,极富有韵律感。常可在同一拍摄点,同一视角拍出风韵不同的照片。
5.雾能天然留白,产生空间感,产生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和效果。
(二)拍摄要点:
1.大雾浓雾可拍近景为主的风光片和一些小品题材。淡雾小雾流动的雾可拍山水风光大场景的题材。
2.雾景是高调作品,以白色淡灰为主调。一定要有少些有“重量”的深色、黑色景物压住画面,否则会缺少力度。通常可以选择造型好的树枝、路灯、有特色的建筑一部分、深色的小舟等,这些深色小件宜少不宜多,常常是成败的关键。
3.雾景用光,以逆光和侧逆光为主,这种光照雾有质感、层次,雾也显得浓。如有炊烟或其它烟雾则效果更佳。
4.曝光量的控制:雾景色淡以白色为主调,要在曝光补偿上增加 1-1.5 级曝光量,避免发灰把雾拍白。
5.掌握拍摄时间:要赶早不能晚,掌握在雾未散,太阳不是升得太高。在树林中掌握阳光穿透雾形成光束时果断拍摄,否则瞬间即逝。
6.拍雾光线较暗,要大景深必须小光圈,快门速度慢,最好用三脚架拍摄。
7.尽量不使用长焦距镜头,它会增加雾的密度,影响层次表现。
三 雪景拍摄技艺
(一)拍摄特点:
1.下雪时大雪好拍小雪表现力差。雪停、出大阳,更是好景。
2.雪景中活动的人是必须抓紧果断拍摄。
3.雪中夜景也是好题材。
4.雪停次晨宜早抢在刚出太阳时地面雪未被弄坏时拍摄。
(二)拍摄要点:
1.下雪时拍摄应选深色背景,可以衬出飘落的雪花,天空可不留,尽可能拍摄活动中的各色人物。
2.雪停次晨出大阳,应选逆光和侧光拍摄,这样雪才会有质感,才会出现阴影并且阴影呈现蓝色调,如要拍出天空最好天空要呈蓝色,否则不要拍天空。
3.拍雪景要远近结合,色调有深有浅,要选择深色调的河流、树木、弯曲的道路等来调剂反差。
4.拍雪景曝光补偿要增加1-1.5级曝光量,避免把雪拍灰画面显得脏。
四、云霞拍摄技艺
(一)拍摄特点:
1.拍摄最佳时间是在太阳露出地面还没有发生刺眼的光线。日落也如此,但日落下地平线后尚会反光,效果也佳。
2. 选好地面景物:最好是标志性建筑。最好选择有水的地段,如稻田、河流、港湾及水塘湖泊等。调整反差、增加层次、减少大片黑暗、出观反光倒影。也可拍摄水中倒影。
(二)拍摄要点:
1.小光圈,大景深,稳定的三脚架。构图时考虑地面的景物所占的比例。
2.曝光:大阳不刺眼时尽可拍摄进去,不需进行曝光补偿;太阳很亮或大阳被云遮裆时,应按太阳周边的亮度进行曝光,不需进行曝光补偿。由于是按天空亮度曝光,所以地面建筑大部分是剪影。
3.如想要很好的表现地面层次,可在同一构图时分别按地面亮度曝光(往往天空过曝)拍一张,再按天空亮度曝光(往往地面欠曝)拍另一张,最后电脑合成。
五、夜景拍摄技艺
(一)拍摄特点:
1.器械准备:相机、坚固的三脚架、快门线、小手电筒。
2.拍摄地点位置应在白天踩点确定。
3.拍摄最佳时间是,天刚黑尚未全黑天空发蓝时,街景灯光已开。
4.如没有特别需要天空不要留得太多。
5.月亮很少是一次拍摄完成的,常常是单独拍摄后电脑合或的。
(二)拍摄要点
1.夜景需要大景深,需用较小光圈约F8-13 快门速度相应会很慢,必须用稳定性好的脚架。
2.曝光
﹙1﹚以灯光为主的街景天空面积较少,按实测曝光,不需曝光补偿。
﹙2﹚天空占有较大的面积或天空已较黑的情景,应进行曝光补偿,减少 1-1.5 级曝光
3.场景中有光比很大的景物如被灯光照亮的宝塔,这种情况下可分别曝光拍摄。第一张按地面景物﹙较暗的部份﹚曝光,使它有很好的层次和清晰度;第二张按高光的宝塔﹙较亮的部份﹚曝光,使它也有很好的层次和清晰度。因二张是同一位置在三脚架上拍摄的后期电脑上很容易合成。
4.色温:
(1)一般情况可以用日光模式拍出的偏红橙色照片。
(2)也可试用白炽灯模式拍出的偏蓝色的照片。
5.感光度应用100 度,不需要提高感光度,防止噪点过多影响图片质量。
6.月亮拍摄:尽可能用长焦镜头,曝光不管是弯月还是满月都用光圈F5.6 快门 1/60-1/125 秒即可,千万不能过曝。
六、留念照片拍摄要点:
在风景点留影应该是比较简单的拍摄,但要拍摄出好照片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
A 是风景应该很美,应该是具有标志意义的美景,应该是值得留影的风景。
B 是被摄者要形象鲜明,五官清晰,神态自然等。
在取景和安排人物与景物的关系时要做到二者兼顾,合理地安排。既能突出风景的特点,又能较好反映留影者精神面貌的照片才是好的留念照片。
(一)合理控制人在画面中的比例
在突出景物的同时,不宜让画面中人物的比例太小。建议人物所占画面的高度以略超过画面一半为佳,既不能太小,也不能片面把人物拍的过大。倘若人物过大,一是人物会把背景给挡住,二是焦点往往会落在人物上,而使远处的背景发虚。
拍摄留念照片使用焦距为35mm广角的镜头拍摄最为理想。拍摄时光圈宜使用F5.6和F8为佳,以确保足够景深。
(二)控制人与景物的比例
我们把拍摄者定为A点,被摄者定为C点,背景定为B点
首先A对B取景到合适位置确定背景在画面中大小位置比例,然后调整 C 在 A 、 B 点中间的位置,作前后移动,如要把人物拍摄大一些就往前移动,反之要把人物拍摄小一些就往后移动。
(三)处理人物外型轮廓和背景色
1.浅色调的衣服衬在深色的背景前会更醒目,相反深色调的衣服衬在浅色的背景前会更醒目。必要时也可借助围巾帽子等小道具来点缀画面,提高亮点。
2.拍摄时应注意人物头顶上不能长有电线树枝等杂物,头发不要和深色的岩石、树木等混合在一起,河边拍摄应注意水面的反光亮部和人脸重叠,设法错开位置。
(四)必要时应用闪光灯对人物脸部进行补光
逆光拍摄时常常人物会灰暗,这时必须应使用闪光灯,它可以:
1.改变反差,提亮人物暗部亮度。
2.可使人物出现眼神光。
方法有两种设置:一是用机顶闪光灯,设置为强制闪光模式。二是打开闪光灯,设置为夜景模式拍摄。
一般人物距离相机约3米左右,保证有足够的闪光亮度。
在使用闪光指数较大的闪光灯时,有时人物会过亮、这时可以适当减少闪光输出量或用纱巾薄纸等包裹闪光灯来减低闪光输出量,达到补光目的。
第六篇 弱光下的摄影
是指在自然光或人工光源,较弱(暗)的情况下的拍摄技巧。这种弱光情况广泛存在,例夜景、室内环境、舞台演出、会议 告等。
一、舞台演出
(一)特点:光源色温、亮度复杂且变化不定。
演员活动,舞蹈演员运动幅度更大
表演连续,不会重复过即结束
(二)要点:
1.提高感光度约 400-800度,目的是提高快门速度。
2.调整光圈大小,要根据快门速度而定。
要定格演员动作,把光圈调大,至快门速度在
1/125 秒—1/250 秒左右。
要拍虚演员动作,产生动感,把光圈调小,至快门速度在
1/60 秒—1/125 秒左右。
3.因舞台灯光及背景不断在变化,要相应进行曝光补偿。全场亮灯光时,要适当增加曝光,暗背景追光时,要适当减少曝光。
4.舞台灯光色温很难掌握,可调在自动档或日光模式﹙暖色调﹚。
5.出手要快,果断拍摄,连续拍摄,全景和特写相应拍摄。
6.舞台上和观众席灯光亮度相差很大,光比往往很大,一次拍摄不可能兼顾二头。可分二次,分别按舞台亮度和观众席亮度曝光,拍二张照片,后期电脑合成。
二、室内装饰环境
(一)特点:现场灯光大都为白炽灯,色温低。场地有限,须用广角镜。景深要求大,图像清晰度高。
(二)要点:
1.色温选用日光型较好,有一种温馨的气氛。
2.小光圈 11-16F ,控制好大景深,对焦点选在中景位置。
3.感光度调至最低,力求无噪点。
4.由于快门速度较慢,必须用三脚架。
5.有时需要拍摄室内和室外景同时存在的图片,例要有窗外、门外的景物。但窗外、门外的景物,光比往往很大,一次拍摄不可能兼顾二头。可用照相机固定不动,分二次拍摄,分别按窗外、门外的景物亮度曝光,拍二张照片,后期电脑合成。
三、室内工作场境
(一)特点:工作环境有窗外投射的光线和室内灯光混合。
(二)要点:
1.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高度。
2.选择逆光的位置﹙对窗户﹚。
3.感光度适当提高 200-400 度。
4.光圈要合适,以人物为主用大光圈;以环境设备为主用较小光圈。
5.根据当时光线和背景情况进行曝光补偿。
6.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用闪光灯补光方法
1.用光圈优选 A 对现场构图测光,确定光圈和快门,﹙快门速度不能超过闪光灯同步速度
1/125 秒﹚用拇指按 AE 锁定曝光不松手,打开闪光灯,按快门拍摄。
2.用光圈优选 A 对现场构图测光,确定光圈和快门,快门速度不超过闪光灯同步速度
1/125 秒。改用手动曝光 M ,打开闪光灯,按快门拍摄。
3.闪光灯直闪或对天花板反射闪光都可以。
四、会议 告
(一)特点:有会场全景、有主席台、有发言者,需抓拍。灯光复杂,都为白炽灯。
(二)要点:
1.先拍全景,最好拍摄位置有一定高度,以主席台为测光依据,小光圈F8左右,适当提高感光度200-400 度,自动或日光型白平衡。必要时用主席台和会场分别曝光来拍摄二张再后期合成之法。
2.主席台和发言者用闪光灯来拍摄:
a 直闪(最好用柔光罩);
b 反射闪光,灯光打在天花板向下反射到被摄者;
c 现场光 AE 锁定加反射闪光。
五、室内拍摄展品
(一)特点:场地、灯光、背景都受到一定限制。灯光以射灯为主属白炽灯类。
(二)要点:
1.最好要用三脚架保证相机稳定。
2.自带灰板或白纸来校正自定义白平衡。保证色彩还原正确。
3.镜头选用最佳光圈F5.6或F8。
4.包围曝光最保险,每次相差0.5级
5.用反光板、白卡纸或白KT板补光。
6.有条件最好自带影室灯拍摄。
小结:
弱光下的摄影关键是把诸多因素,要综合考虑和取舍。例如:该提高感光度时(为保证较快的快门)不拍虚是最基本,就不要管噪点和颗粒,这都可放在后期降噪处理。
可用慢速快门拍摄时,画质是首位,低感光度、最佳光圈、三脚架都应用上。
第七篇 拍摄并制作全景照片
全景照片气势宏大,包含景物内容多。如果用超广角镜来拍摄,又常常前景太大,远景太小,甚至天空太多等等均不理想。如今可用数码相机进行分段拍摄,再通过相应的电脑照片缝合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
一、数码相机拍摄分段照片的要点
1.任何数码相机都能拍摄接片。但镜头的焦距选择很是重要,应用相当于传统相机焦距 50mm 左右的焦距这段拍摄。不能用广角头来拍摄,因有桶型畸变和明显的透视状态,给接片带来困难。如果用长焦拍摄也因有空间压缩变形而失真。所以应严格控制在此焦距段拍摄。为保证上下的空间,相机一定要竖拍操作,来分段拍摄。
2.选用一支稳定的有水平仪,可水平旋转云台的三脚架。三脚架的肩部最好有水平小泡来校正云台的水平,相机安装也应尽量保持上、下、左、右都平整的相对位置,千万不要俯拍,否则地平线不正,接片后会呈弧线,给裁剪带来困难。因拍接片通常是相机作摇头状,可以水平旋转功能的云台是必须要有的,这样可保持拍摄在同一水平线上。
3.确定拍摄全景照片的主体,主体的位置安排可按对称型构图,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或用黄金分割线的位置把主体放在靠左或靠右一旁。为什么要确定主体的位置呢?因为主体安排好以后可以确定曝光的标准。
4.确定曝光
全景照片拍摄范围广,光线明暗变化大。为确保主体和整个照片曝光统一可先用光圈优迭 A 档,对主体及其周围进行测光后,再按此曝光值(光圈和快门速度)改用手动曝光 M 档。统一拍摄,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因拍摄范围大而引起的曝光偏差。保持画面密度相对一致。也可以说不管你是拍多少张,最终接起来是一张,既然是一张也就只能是一个曝光量 。
5.确定拍摄顺序:
有二种方法:一种是以主体为中心开始拍出一张,以后再分别向左和向右各拍若干张。另一种是从左到右逐张拍摄。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要尽量保持主体的相对完整。另外每张拍摄都要有 1/4以上的重叠。如果拍摄中有动体如行人、汽车等要保证在接缝处没有动体时按快门,否则会产生双重影像。
6.手动白平衡:
如果选用自动白平衡,相机会随着光线和景物变化有可能会造成每张素材照片的偏色。因此应该调整为手动白平衡,例如日光或阴天模式等。
7.光圈的选择:
全景照片需要大的景深,因此也必须缩小光圈,可用成像较好的 F5.6 或下 8 光圈来拍摄。
8.大部份照片对焦都在较远处,可用自动对焦,如果拍摄时某一张会有较多的前景包含进去,在这张进行对焦时应最好改用手动对焦,以免把前景误作为对焦点,以确保焦点的一致性。
9 .拍摄高大景物,例如高层建筑,山峰,大树等全景照片,也可进行上下分段拍摄,拍摄注意点同前,拍摄后接成竖幅照片。
二、用电脑合成全景照片
介绍二种方法:
(一)用 photoshop ( CS3 )制作全景照片
1.打开界面:从文件中/自动/图片合并( photomerge) 命令对话框。
2.导下要接照片的素材:可事先 把待接照片建一个文件夹。再从上述对话框中
从“原文件”里选用“文件夹”打开照片后点“确定”。
3.可以在下方“尝试自动排列原图像”点击,进行尝试合并;也可点击取消。直接点击上方的“好”。
出现新的界面,把上方原照片按顺序拖动到中间排列区内进行拼接。设置参数,可点击“对齐图像”“高级混合”设置中可选择正常模式或需要纠正透视的“透视模式”(这是这个软件的优点)最后点击“好”就会自动完成拼接全景照片。
4.拼接完毕后,再使用裁切工具将多余区域裁剪,进行图层合并保存。
(二)用佳能公司随机附送软件缝合照片(photostitch)
1.打开界面,点击合并图像
2.选择图片/点击打开,找到文件把要拼接的图片找出来。
3.排列图片:如果是竖片要点击旋转,图片一定要按次序排列。
4.点击合并:进行合并设置:点击合并设置、/点平移、/拍摄时的焦距、/点确定
5.合并图像点击开始:图像会自动合并
6.点保存:也可在点击保存前点击调整图像,进行修改例如去除裁剪线等。把合并后的图像起个名字保存在文件夹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