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上世纪60年代,上海市民办文光中学毕业生纪念手册。翻阅这本陈旧的纪念册,一段段文字,让人感受到当年毕业生青春似火的精神风貌。
油印本封面是手握火炬图案,两侧为纪念手册文字,均为手刻后上彩,火炬标志源于这个班曾办过的“火炬 ”,下面有红旗图案及1920—1963字样。
翻开手册,第一页是班史,叙述了从初一到初三,班级的班风学风变化,还有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第二页是毕业合影,照片37名学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每个人都露出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笑容。第三页是语录:“我们要做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到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撒在沙漠上,我们就要长成绿色的长城,撒在田里,我们就要长成丰产的庄稼,撒在荒山上,我们就是要使荒山变成花果山” —《摘自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接着是校长和班主任、数学老师的留言,鼓励同学们发愤努力,担负起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光荣而艰巨的重担。对即将毕业学生们提出殷切希望。
下面所有篇幅,都是同学们写的离别留言及“青年 ”摘抄。
离别留言中,有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及惜惜离别之情。如“我的老师”“感谢党和老师”“您—可敬的老师”“祝您…”。
其中一篇标题“灯”:
母校的办公室里,
日夜闪着光。
它像一颗永恒的星星,
它像宇宙间不落的太阳,
仿佛太阳也借着您的光,
才照亮了雪山银灯。
它照进每个人的心房,
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它像一股激流在我们心里激荡,
我们为什么能在这里成长,
是我们怀着一颗真诚愿望,
就像孩子一天天长大,
借着母亲的爱抚一样,
…
还有同学写出对母校的离别之情,“向母校告别”“离别佳语”,“离校前夜”,“祝贺毕业同学一封信”,“祝您”,“我与您”等。
火炬 作为班 ,火炬图案又出现在纪念册封面,同学们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要继承您—火炬。火炬!虽然我将见不到您,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您,我要把您的光芒带着,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奔向哪里,我要带着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您的光辉,我要让更多的人,认清形势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我要让更多的人,在寂寞中一看到它就增添欢乐,敬爱的火炬,您的精神传向四方,让它为建设 会主义而贡献力量”。还其他同学写了“与火炬 告别”“继承和发扬火炬 战斗作用”等。
写出对班级的怀念之情,回忆班级学习及有意义的活动,如“清明节郊游”,“桂林公园游玩”,“班级活动“,”春游”,“我的班级”,“一天学习生活”,“忆班级”,“记一次劳动”,“愿您做草原上的松树”,“与同学的离别之情“等。
有的写了响应党的 召,满怀壮志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去新疆支援祖国建设的愿望。例如“告别”。
紧握双手相告别,激励直言记心间。
做个红色接班人,祖国需要为志愿。
党的教导永不忘,哪里艰苦奔哪里。
满怀信心奔边疆,立志要把农民当。
学习雷锋好榜样,个人得失不计量。
革命他人为第一,勇做不锈螺丝钉。
紧握双手相告别,勉励之言记心间。
做个红色接班人,祖国需要为志愿。
还有“去新疆”,“接过革命的红旗,将革命进行到底”,“前途”,“班级一员的话”,“好儿女志在四方”,“崇高的志愿”,“毕业后的打算”,“去吧,亲爱的朋友”,“奔向祖国的四方”留言文章。
其中有许多青年 摘抄:有一篇诗歌摘抄“重担从未放下肩”
一片歌声飘蓝天,万亩绿苗映笑脸,
壮志凌云霄,毫不减当年。
今晨挑粪肥,扁担悠悠如飞燕,
好像13年前,送炮弹穿过硝烟。
当年硝烟已散去,薄雾把菜花全掩,
你从战功到农村,重担从未放下肩。
持枪勇杀敌,挂锄种粮棉,
党的好战士,永在第一线。
可见,当年 纸刊登诗词文章,鼓励毕业生及退伍军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参加祖国建设。
还有摘抄“家长不会阻碍孩子”,“爱千千万万个父母”,说明了那个年代,有许多家长支持自己孩子,毕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
另有摘抄:
“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播下红色种子”,“幸福的革命傻子”,“一是要有正确的目的”,“钉子精神的启发”。
1963年3月5日,各大 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正在这个背景下,纪念册摘录几篇关于雷锋的文章,鼓励同学们听党指挥,发扬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
纪念册封面封底均书写“上海市民办文光中学第四届毕业生” ,封底书写“”纪念手册工作组编”。
这本毕业纪念手册,见证了三年来,校园里校长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那份纯朴的情感与友谊,也记录了当年毕业生决心到农村到边疆,用他们青春岁月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