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证难,执法难,监管难……在传统“扫街式”的“人巡人治”中,我们的城管执法虽穷尽心力,但总是不尽如人意。在人民建议征集中,对于“智慧城管”,市民有着许多期待,更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建议——
数据平台:完善城市管理领域基础数据库,以利于缩短案件调查时间,推动数据赋能执法。
证据采集:推动执法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不断提高执法活动科技含量,提升执法效率。
日常监管:通过数据分析,设置分级监管标准,靶向定位、精准发力,推动常态长效。
联勤联动:在“一 统管”背景下“多格合一”,建立前端行业监管、后端专业执法、双方信息互联的管执联动闭环,打通管理执法堵点。
装备配置:应用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 、云计算等技术,基于无人机、车载视频巡逻车、固定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化装备,打造“物联、数联、智联”城管执法数字底座。
千里眼 让工地不再扰民
梅陇镇城管中队队员通过智慧工地系统查看工地文明施工情况
梅陇镇,作为闵行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辖区面积广,南北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因而城市建设任务密集,大大小小工地项目众多。施工噪声扰民、扬尘污染,市民投诉频繁。孔令凯感慨,中队20多名一线执法人员要处置28平方公里辖区内各类投诉,执法力量非常有限。在他看来,以往“扫街式”巡查,难免会漏掉一些问题工地,对未经许可夜间施工、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出入未冲洗等具有时效性特点的违法行为,发现效率不高,有时等到市民举 ,执法人员再赶到现场核查时,违法行为可能已经停止,采集证据非常困难。
作为闵行区城管执法局“非现场执法”的14个试点之一,“借助‘智慧城管’,形成线上线下、联勤联动的闭环管理 络,让工地不文明施工行为无处遁逃。”目前,执法人员利用工地摄像头监控、车载视频巡查、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建立起工地监控信息系统,对各工地实现24小时全天候管控。一旦发现违法行为,比对数据库,确定违法主体,并第一时间通过监控视频锁定违法证据,依法启动执法办案流程。
近6个月来,梅陇镇城管中队文明施工投诉案件环比减少35%。这一切都得益于闵行区“智慧城管”大数据库资源,针对居民反映突出的施工乱象,利用多元数字化执法手段,问题自主发现率不断提高,也大大提升了监管、处置效率。
“更进一步的‘智慧’在于‘智能识别’和‘自动 警’。”孔令凯表示,下一步中队计划在区级工地试点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并逐步延伸到镇级工地,消除监管盲区。通过AI算法,对渣土车出入未清洗、建筑物料乱堆放等场景自动 警推送,严格管控违法行为。此外,通过车牌识别系统,抓拍识别进出车辆车牌,实现车辆信息可查询可追溯,为后续执法提供保障。
科技心 让街面更加干净
共享单车无序乱放、跨门营业、暴露垃圾……这些“老大难”问题给市民带来不少烦恼,也让执法部门头疼不已。七宝镇吸纳市民建议,巧借高科技助力城市治理。
七宝镇对城运中心“一 统管”平台功能加大升级力度,通过增设视频探头、单兵、布控球、鹰眼等“硬件”,以及加入AI研判、后台数据分析的“软件”,实现“观、管、防”的有机统一。目前,以航华区域为试点,开发了“智慧街区”模块,在航北路、航新路等重要路段安装25路可分析的智能场景探头、8路枪机探头,并布设跨门经营、违章停车、乱扔垃圾等智慧场景实时监测。同时,在皇都花园、东碧林湾最高处,分别安装了高空瞭望鹰眼设备,打开该设备可48倍放大视频画面,一旦有任何突发状况,可通过大屏幕指挥现场人员及时处置。
5月1日起,《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将开始施行。傅春军表示,届时“智慧城管”将利用“一 统管”联勤联动指挥平台“智慧街区”模块的智能发现功能,自动锁定违停的共享单车,联系相关互联 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在两小时内清理,针对逾期未整改或拒不整改的,中队将进一步约谈企业并作出行政处罚。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航华区域共享单车无序停放的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智慧脑 让渣土车守规矩
闵行区、徐汇区交界处有一条路,来往居民无不掩鼻而走。这又是为什么?
承载着本市一半以上渣土砂石运输,龙吴路从景联路到江川东路段为闵行段,全长9.5公里,也是重型车辆的必经之路。每天大量土方车和混凝土搅拌车通过此处,路面尘土飞扬,交通事故频发,周边居民无不怨声载道。
现今,这一局面悄然发生改变。依托闵行区龙吴路生态智能化管理平台,在龙吴路放鹤路口西北100米北向南车道设置多角度、多机位高清摄像头实时抓拍,针对违法常发时段和重点车辆作针对性布控,执法队员通过视频甄别和图像对比分析技术,实现对各类违法行为的移动侦查发现和线上闭环处置。
“有了这套智能监控、分析、管理系统,再也不怕渣土车超重和跑冒滴漏了。”吴泾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队员李伟介绍,该平台主要就砂石车、搅拌车、渣土车、垃圾运输车四类车辆的违规路线行驶、车容车貌不洁、跑冒滴漏、未密闭车厢、未平厢平盖、车辆异常运输频次等方面作预警监测。
“过去,黑车运渣土、跑冒滴漏等问题,执法人员追溯难、取证难。现在发现问题更容易,执法效率也显著提升。”对于这种变化,李伟感触颇深。
借助“智慧脑”,吴泾镇城管执法中队已查处案件54起、教育整改96起,与以往同期数据相比,龙吴路(吴泾段)运输车辆未密闭违法行为下降50%、运输车辆车容不洁违法行为下降30%、运输车辆跑冒滴漏违法行为下降30%,而以往同路段违法行为查处结案率则提高60%。
目前,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在“一 统管”背景下,借助群众智慧,全力深化数据治理、智能应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智慧城管”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借助“浦东城管App”,对固定监管对象按三色风险分级管控,推动执法由人力密集型、经验判断型向人机交互型、数据分析型转变。杨浦区城管执法局依靠“桥梁高清视频+地磅秤”的信息手段,锁定经过桥上的超限车辆,实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缓解了一线执法压力和力量不足。这些经验做法为推动城市管理模式深刻变革、迈向“数治化”新时代提供了样板。
图说:城管执法人员巡查进博会场馆周边区域市容市貌
6000多个城管 区工作室,就是6000多个“家门口”的人民建议征集点,更是6000多双倾听民声的耳朵。超大城市的治理,如何能像“绣花”一样精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构建人民建议征集、转化、反馈的闭环,上海的城管执法人正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把人们对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向往,化为最生动的实践。
环境更美丽
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将聚焦破坏街区环境、小区环境和建筑工地等领域违法行为,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专项治理。
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第四届进博会等执法保障;继续开展长三角、“一江一河”等跨区域联合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非现场执法”、分级分类管控等勤务新模式。
力量更基层
上海城管系统将规范力量下沉街镇执法,组建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完善“区属街管街用”和“镇属镇管镇用”模式,依托物业城管常态化联动平台,在上海1.3万个小区,压实物业发现、整改、 告的前端责任。在制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两个实施意见的同时,与公安、交通、绿容、房管、水务、海事、检察院等部门完善执法协作机制。
执法更智慧
提升执法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流程重塑,上海城管系统将着力向数字化转型,在对接“一 通办”“一 统管”和市 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时,依托执法对象数据库,建设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非现场执法”等模块,建成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升级 上办案系统。聚焦建筑渣土管控、生活垃圾分类、文明施工监管等领域,开发智能应用场景。
队伍更给力
上海城管系统制作了房屋管理和文明施工领域8个课件,出版了《城管执法勤务组织与实施教材》,7550人组织参加了新增执法事项线上培训。浦东新区率先成立浦东城管培训学校,健全城管队员职业生涯全周期培训体系。同时,城管系统将新创10家实践教学基地,编制新一轮城管执法教育培训三年计划(2021-2023年),优化课程师资,开展线上线下分类培训,健全培训、考试、评价体系;建立执法人员监督考评档案,继续开展作风纪律教育整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