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军事仿真领先厂商,华如科技:市场空间广阔,地位有望提升

( 告出品方/分析师:开源证券 陈宝健 刘逍遥)

1、公司概况:民营军事仿真领先厂商

华如科技成立于2011年,以军事仿真为主业,依托平台、数据、模型三大基础工程,致力于打造中国军事仿真自主品牌,在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试验鉴定、综合保障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仿真产品及技术开发服务。

公司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为基础软件产品初创阶段,以可扩展仿真平台(XSimStudio)V1.0 和 V2.0 的发布为标志。

该阶段,公司主要通过调研需求,研究仿真前沿技术,形成从需求和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第二阶段,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为基础软件产品成熟和应用软件起步阶段,以可扩展仿真平台(XSimStudio)V3.0 和战法实验系统的推出为标志。

该阶段,公司的基础软件产品功能基本齐备,对于用户的需求把握进一步全面和深化,开始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制,先后推出战法实验系统和防空兵指挥模拟训练系统。

第三阶段,从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年末,为基础软件产品的深化扩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期,以可扩展仿真平台(XSimStudio)V4.0 和陆空对抗实兵交战系统的推出为标志。随着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产品的不断成熟,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大幅提升,开始参与军方的装备研制和大型工程建设类任务。

第四阶段,从2017年初至今,公司产品线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整合升级成为公司的“三大工程”。

公司业务进一步扩大,营收规模突破性增长,客户由过去的研究院所、院校为主,进一步扩展到作战部队,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发展为“五类应用”。

随着业务扩展,公司进一步整合各方面业务,成立了华如防务、鼎成智造、华如慧云三个子公司,专门开展防务器材、工业仿真和军用数据业务,对公司的军事仿真业务形成支撑。

公司主要客户群体为部队、军队研究院所及军事院校、军队机关单位、国防工业企业、其他企业等。

1.1、 业绩快速增长,业务结构变化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近五年来公司收入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2017-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77亿元增至6.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3%;公司归母净利润从0.48亿元增至1.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2%。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53.96%;实现归母净利润1582.86万元,同比增长155.17%。

公司收入和净利润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凭借较强的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以及在各应用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通过有效市场开拓和客户渗透,公司业务实 现快速发展。

商品销售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技术开发,从2017-2021年技术开发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同时,基于客户对模拟仿真设备等硬件需求的增长以及公司自身综合能力的增强,商品销售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24.93%。

由于业务结构变化,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

2017-2019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在 70%以上,自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下降至57.25%和59.14%,主要是由于毛利率水平较低的商品销售业务收入占比持续快速提升,拉低了整体毛利率水平。

大额合同的数量和合同金额均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2019年,公司新签的合同金额超 1,000 万元的销售合同共 4 个,其中单笔合同金额最高超过了3,000万元。2020年,公司新签的合同金额超1,000万元的销售合同已迅速增至19个,其中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合同有 4 个,单笔合同金额最高超过1.40亿元。

1.2、股权结构稳定,员工激励到位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杰和韩超,三大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股16.35%。李杰直接持有公司14.70%的股份,韩超直接持有公司14.22%的股份,此外,二人共同作为华如志远、华如筑梦和华如扬帆三个员工持股平台的普通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16.35%的股份。

2、行业分析:军事仿真市场空间广阔,民企市场地位有望提升

2.1、军事仿真被视为“军队和经费效率的倍增器”,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

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评估、决策或参与系统运行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仿真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从软件方面讲,应具备以下功能:复杂的逻辑控制;模拟实时的相互作用;模拟人脑所有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AI);模拟复杂的时空关系,主要涉及时间与空间的同步等问题;感觉的表达,包括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计算机表达;实时的数据采集、压缩、分析、解压缩;支持与仿真环境交互的定位、操纵、导航等。

从硬件支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计算机与周边设备的组合关系,表现在更大存储容量的存储设备、图像显示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仿真技术的操作设备等。

军事仿真是仿真技术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军用仿真系统是专门针对军事应用构建的仿真模拟系统,可对陆、海、空、天、电、 等作战元素、武器装备性能以及作战行动进行量化分析,进而精确模拟战场环境、呈现相关战场态势,实现作战体系的效能评估和指挥决策辅助,服务于军队的作战、训练、试验和保障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的装备研制、试验、保障等多个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均认识到仿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将军事仿真领域的竞争视为现代化战争的“超前智能较量”,并把建模与仿真看作“军队和经费效率的倍增器”和影响国家安全及繁荣的关键技术之一。

美国一直将建模与仿真列为重要的国防关键技术,美军自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 MILES(复合式综合激光交战系统),经过 MILES2000、I-MILES 两次大的升级,2003 年美军开始预研 I-TESS(一体化战术交战模拟系统),2012 年首次进行系统实地测试,初步具备支持联合部队自主对抗训练能力,目前正基于 LVC 体系架构,开展陆、海、空军实兵交战终端、装备模拟器材、推演仿真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异地分布的异构训练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支撑美军实施全球跨域联合对抗训练。

2021 年,美国海军陆战队采购了下一代部队训练系统(FoFTS-Next),FoFTS-Next 是下一代仪表战术交战模拟系统(I-TESS),将取代现有的仪表和战术交战模拟系统设备。同样,欧洲对于仿真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于 1992 年 9 月成立了 DIS 工作组。同年欧洲学术界的二百个成员成立了欧洲仿真特殊兴趣组,并于次年组建了“仿真未来:新概念、工具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组。

根据简氏防务《全球建模与仿真的市场预测 告》,仿真军事训练系统全球市场在 2017 年达到 130 亿美元,预期 10 年后此市场总额将达到 1,21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5.1%。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北美预计在 2016-2025 年期间将占据全球军事模拟和虚拟训练市场 36.10%的份额,其余的排名分别为:欧洲占 25.60%,亚太地区占 25.30%,中东占 7.90%,拉丁美洲和非洲共占 5.10%。

2.2、 中国军事仿真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国防预算支出逐年增长,国防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财政部数据,2008 年至 2022 年,中国国防预算支出 4098.95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 14504.5 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 9.45%,中国 2022 年国防支出预算同比增长 7.1%,增幅较 2021 年的 6.8% 上调 0.3 百分点。

2017 年,装备支出 4,28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3%,占国防费比例为 41%,相比 2010 年提升约 8%,未来占比仍将持续提高。

我国军队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提升空间大。

2021 年 3 月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十四 五”我国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全面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同时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出三化融合向智能化武器发展,加速战略性、颠覆性装备和技术的发展。

军事仿真作为中国国防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

“十一五” 以来,我军部队开始成规模建设运用实兵交战系统。陆军采用“直瞄打激光、间瞄打 数据”的方法研制完善合成旅团规模实兵交战系统,依托朱日和、三界等训练基地开展“跨越”系列实兵对抗检验。空军初步建成基于数字仿真技术体制的 ACMI 空战综合训练系统,依托鼎新训练基地开展“红剑”系列演习,为全面展开新一代实兵交战系统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训练实践经验。

与国外军用仿真技术的发展相比,我国体现在仿真技术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已建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基本上只能服务于新型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阶段;

(2)已有的仿真系统,在体系结构上,是集中、封闭式的,只能进行单一武器的性能仿真;

(3)还不具备接近实战的目标、环境和干扰仿真的能力;

(4)仿真技术的应用距离服务于武器装备全寿命和全系统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5)国内体系对抗仿真系统的规模、功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可扩展性较差,功能上不能全面覆盖各种需求,标准规范尚待进一步统一和细化。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军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280.4 亿元。

根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 年我国军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106.47 亿元。其中,军用计算机仿真基础软件(工具平台)规模 18.16 亿元;军用仿真业务应用软件(软件系统)规模 44.96 亿元;军用软件技术开发及服务规模 43.35 亿元。

而根据国泰集团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十四五”期间军方对于模拟仿真的中投入预计将超过千亿级。

2.3、军事仿真行业格局较为分散,民营企业市场地位逐渐提升

在军事仿真行业内部主要有两类竞争主体:第一类是体制内单位,如军队的科研机构、研究院所和国防工业企业等;第二类是民营企业。

第一类竞争主体,即体制内单位而言,该类体制内单位因其装备和信息系统研制主业科研任务繁重,涉及仿真类科研往往都委托第三方完成。部分国防工业单位的主业本身包含仿真相关的业务,其依托的工业集团在军品研制方面优势较大。

对于第二类竞争主体,即民营企业而言,受军工相关资质许可及要求,军事仿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在军民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一批具备军品科研生产相关资质的企业已逐步进入专业市场,且军品的采购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定向采购向市场化采购模式转变,上述因素均使得专业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3、核心竞争力:产品覆盖全面,已形成良好的客户基础

3.1、产品体系全域覆盖,自主化程度高

公司依托平台、模型和数据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形成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试验鉴定和综合保障五类业务,打造完成海空联合作战实验系统、伞降模拟训练系统、舰艇作战指挥模拟训练支持系统等数十款应用产品,产品库的品种门类稳步扩大,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持续提升。

(1)平台、模型和数据三大基础工程是公司核心能力的体现

平台工程系公司着眼于需求、设计、建模、开发、运行、数据采集和展现等军事仿真系统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功能需求,打造的管用好用、技术先进的全自主工具平台产品。

当前已形成一系列平台产品,包括可扩展仿真平台、分布式支撑平台、智能决策平台、战场元宇宙、云仿真平台等。

模型是仿真的核心,针对陆海空天等各军兵种,面向战役、战术、交战等不同层次作战,实现了面向对象建模、组件化建模、参数化建模方法,构建了符合军事需求的模型体系和模型框架,支持从运动、探测、通信、行为到环境、裁决的系列模型。

模型工程已成功打造了仿真模型库(XSimModels)和三维模型库(3DModels),研制联合、陆、海、空、火、天、 电等 400 余类模型,构建了环境服务模型(DigiWorld),可以提供地理、气象、大气、电磁、核生化等战场环境服务,并已经应用到一系列装备研制和训练应用中。

数据工程紧扣军事仿真上、中、下游数据应用需求,包括想定数据、模型数据、运行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等,应用大数据技术,支撑数据的建模、采集、管理、分析评估、挖掘、展现等。

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了分析评估平台(AEStudio)和大数据平台(DataStudio)等,服务于多方位的数据评估分析,在大量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应用。

(2)全面覆盖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试验鉴定和综合保障五类业务

在军事仿真主营业务方向下,公司形成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试验鉴定和综合保障五类业务。

(3)形成 N 款应用软件产品,有利于批量生产和推广

应用软件产品是公司通过挖掘五类业务中客户的共性需求,在基础软件的基础上,研发应用模型和应用软件组件,最终集成为直接能支撑用户应用的软件产品。

此外,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化程度较高,所有产品完成与国产 CPU 和国产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认证。

3.2、技术实力领先,客户认可度高

承担众多标杆项目,形成较强品牌效应。

2017年,公司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军委装备发展部“十三五”装备共性预研仿真技术研究承担份额最大的民营企业。

2018年,公司成为中国仿真学会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此外公司还是国防科技大学仿真专业联合培养基地。

公司在军方大客户中形成了军事仿真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作为部分重大预研项目中的民营企业,与部分国防军工企业合作,先后承担了包括“跨越”系列、“火力山丹”系列等重要军事演习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承担着朱日和、库尔勒、鼎新、确山等训练基地建设任务。

人才储备丰富。

公司管理层与核心研发团队人员大多拥有军队和国防科技研究院所工作经历,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并获得高级或中级技术职称,在雷达、通信、电子对抗、飞行器设计、及军事运筹等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积淀。

此外,公司吸引招揽了一批长期工作在军事训练一线的部队院校专家,有训练基地总师、参谋长、信息中心主任等和院校教授、机关参谋,对照总部颁发技术标准能够进一步研究梳理出系统建设需求。

重视研发梯队的人才储备以及团队建设。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员工总数为 1,226 人,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合计达到 956 人,占比达到 77.98%。

4、未来发展方向:优化结构、提升市占率、拓展民用市场

4.1、从定制软件开发向标准仿真应用软件为主模式转变,进入规模化扩展期

公司成立以来,着力发展以 XSimStudio 仿真平台为核心的系列自主可控基础仿真软件产 品,在此基础上面向作战、训练、装备、后勤领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而后按照各军兵种客户个性需要定制软件应用系统。

承接的项目虽然在底层平台、基础模块上能够实现重用和复用,但很难在项目层级实现重复使用,项目成果很难实现批量化生产。

仿真应用软件产品占比有望快速提升,推动公司规模化发展。

目前公司及其子公司新取得著作权的软件产品共 220 个,其中涉及基础软件产品 50 个,占比 22.73%,涉及仿真应用软件产品 170 个,占比 77.27%。仿真应用软件产品的数量和占比均呈明显增长态势。

未来公司产品结构将从当前以“基础软件产品为主,应用软件产品为辅”向“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转变,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发展。

例如目前已有的装备模拟器,在一次研制成功后即可能形成大批量的采购需求,使得公司单一订单的研发成本进一步摊薄,有利于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利润率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公司规划,未来两年内,力争在每个行业方向上至少形成 2 款以上的应用软件产品并形成应用软件销售产品收入。

4.2、提高军用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民用领域

在军用领域,公司要提高既有目标市场份额,实现军用研究院所、院校和试验训练基地,以及国防工业研究院所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同时要拓展军队一线部队和国防工业生产企业市场,在模拟训练器材和信 及器件类仿真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经营模式升级,从科研环节收入为主向科研与生产环节收入并重转变。

在民用领域,一方面,公司基于多年积累的仿真基础平台、工具和技术,拓展包括交通、金融、城市规划、反恐维稳等领域,从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实现复用。

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鼎成智造,基于公司现有军用仿真业务的基础,专攻工业仿真领域的应急和消防细分市场,逐步向其他工业仿真领域推进和拓展;收购的华如慧云则专注于数据分析与运营的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民用文化领域。

2022年 7 月 13 日,公司对外投资3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小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小如文化以公司积累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专注军事仿真技术成果在民用文化领域的转化,致力于文化科技产品研发及数字内容生产。

小如文化计划积极开拓文化旅游、游戏电竞、健康体育、影视动漫等数字创意应用方向及开展 络游戏研发与运营、精品 IP 培育与推广、主题乐园建设与管理、文创产品设计与生产等业务,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精品 IP 为核心的泛娱乐产品生产商和运营商。

5、盈利预测与估值

5.1、核心假设

(1)收入端:

“十四五”期间,在军队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军事仿真行业预计实现高景气。

公司作为领先的民营军事仿真企业,成长活力十足,有望迈入规模化扩张期。随着模拟训练器材逐步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商品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40%、50%、60%;预计技术开发收入维持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32%、35%、38%;预计软件产品收入稳定增长,增速分别为10%、20%、20%;技术服务收入体量较小,波动性较大,预计增速分别为 0%、30%、10%。

(2)毛利率:

未来几年,公司有望在模拟训练器材和信 及器件类仿真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带动商品销售收入占比的提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销售毛利率为58.33%、57.83%、56.15%。

(3)期间费用率:

未来几年,公司一方面加强军用领域的研发与销售投入,扩大市场优势,提升市占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民用市场。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销售费用率为8.60%、8.50%、8.00%,管理费用率为11.80%、11.50%、11.20%,研发费用率为19.20%、18.80%、18.00%。

5.2、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军事仿真自主品牌,一方面有望受益于军事仿真领域高景气,另一方面有望通过修炼内功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0、2.22、3.13亿元,EPS分别为1.52、2.10、2.9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49.3、35.6、25.2倍。

6、风险提示

(1)疫情影响项目招投标与实施节奏风险;

(2)人才流失风险;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精选 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告下载|战略 告|管理 告|行业 告|精选 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