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需要,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商周的典籍,春秋已有解读,《左传》《国语》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话语;先秦的典籍,汉代人也有所不解,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需要把《尚书》等史料中的文字翻译成汉代通行的语言;刘勰曾感慨“《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文心雕龙·宗经》),韩愈也声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尚书·尧典》中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之句,赞美古帝尧,“允”指对人诚信,“恭”指做事恭谨,“让”指礼让贤能,“光”通“广”,“四表”指四海之外,“上下”指上天下土。其中的“格”字,《尚书》的时代经常使用,但用现在常用义不好理解。《说文解字·木部》说:“格,木长也。”这是“格”的本义;《尔雅·释诂》说:“格,至也。”“至”是其引申义,本句即用此意。但这是较古的引申义,后已不用,“格物致知”中的“格”用的是由此进一步的引申义,探究之意。那么这一句今译意思就是:尧诚信恭谨,又能爱才让贤,德行光照四方,影响及于天地。因此,好的古籍今译可以帮助今人真正地读懂古代典籍,理解古人思想,传承古代优秀文化。
三是书面语言的要求,古籍今译是对原文的遵循,也是对原文的创造,它要遵循原文的思想与表意,又要以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这种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给今人。古人作文往往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而古今语言在文意关系、口吻语气等方面的表达又有所不同,因而遵循原文之意,就要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把原文的联系明确地建立起来,把原文的语气正确表达出来。苏轼《上梅直讲书》:“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悠哉游哉,可以卒岁’。”有的译为:古书上说:“不怨天,不怪人”,“从容自得,可以度过我的天年”。有的译为:古书说:“不埋怨上天,不指责别人。”悠闲自在,可以度过一年时光。有的译为:《论语》说过:“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又说:“悠闲啊游乐啊,可以度过余年了。”这几则译文均漏译了“盖”这个词,结果译意有了不同。第一种译文没有完全明了原文,第二种译文忽略了后者的引文,第三种译文误认为后者亦为《论语》之言,均为不当。应译为:古书上说(或《论语》说)“不怨天,不尤人”,大概意思也是“从容自得,可以安享余年”。苏轼《留侯论》:“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不少人译为:这当然是秦始皇不能令他惊恐,而项籍也不能使他发怒。其实这里漏译了“所”字,使得意义不完整,其“原因”“关键”的意思没有得到突出,正确的译文应该是:这正是秦始皇不能令他惊恐、而项籍也不能使他发怒的关键所在。司马光《谏院提名记》:“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有的译为:那些急切地追求功名的人,就好像那些急切地追求私利的人一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有多大呢?这样翻译对于句意和语气的理解都有问题。从句意上来说,“其间”指两类“汲汲”者与上述谏官“当”者之间、而不是“汲汲于名者”与“汲汲于利者”之间的差距,这样理解与下文说的两种人正好相应;从语气上来说,不是疑问句,而是感叹句,表达对语气的加强。所以本句应译为:他们与谏官的要求相距多么遥远啊!当然不止如此,译文不仅要达到文通句顺,还要追求文意晓畅,典雅优美。杨伯峻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论语译注》),一个“不”字以不同的词语对译,既揭示了各句的含义,又展示了语言的魅力。《文心雕龙》开篇第一句话:“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看起来很简单,但翻译好并不容易。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德”指什么?二是“大”怎样理解?三是“何哉”针对什么提问?在儒家文化里,“德”指人的内在品性。《文心雕龙》中,“德”具有多种含义,但在这里,“德”应指本质属性,周振甫译为“文章的属性”(《文心雕龙选译》),是正确的。其他译为“意义”“作用”,或不译,都是不可取的。“大”理解为伟大、重大,都可以,因为它是与天地一同产生的,所以与天地同样伟大,但周振甫译为“普遍”就不准确。“何哉”针对的是“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因此标点时应该在“何哉”之前点断,直接译为与“为什么”意义相近的词语即可,而译为“所谓它与天地同时产生是什么道理呢?”“它与天地同时并生是为什么呢?”都忽略了前者,是不准确的。这几句可以译为:文章从本质上来说是很伟大的,它是与天地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许多都是“树德建言”“自铸伟辞”之作,语言凝练,含蕴丰富,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如何通过古籍今译让后人更好接受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林纾所提出英文翻译的“信达雅”标准,也被古文今译广泛认可,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而一些译文一经出版,便被称颂,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有些译注本不断修订,精益求精,亦成经典,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1981年由吉林人民出版 初版,1996年修订再版,由北京大学出版 1997年出版新一版,2017年又出版第二版,影响了几代人。而有的译注本则不甚严谨,译解不当,为阅读理解古文提供了错误的认识。其中一些问题,也是古文翻译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于此予以重视,才能更好地完成古籍整理的重任。
《光明日 》( 2022年11月12日11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