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套路”深,谁是消费“大冤种”?

10月24日晚8点,今年的双十一预售正式开始,打响了2022火爆销售的第一枪。“满300减50”“猜价格领红包”……各大平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消费者的广泛参与。而 友小刘表示,自己被卖家“套路”了……

小刘本打算趁着双十一的优惠力度,换一部新手机。他在10月16日便把心仪的手机加入了购物车,只等着活动开始,先抢先得!随着双十一的日子越来越近,小刘时不时点开购物软件查看,却发现购物车里“宝贝”的价格在短短几日之内竟发生了四次变化!

10月16日当天,该手机的价格为2099元

10月18日降低了30元,售价2069元

10月20日,小刘以为优惠还会继续,却不想手机的价格突然飙升至2469元

直到10月24日预售当天,才略降至2299元

目睹了这一切后,小刘才发现:让广大消费者争先抢购的双十一优惠价手机甚至比原价还贵了230元,甚至是全年的最高价!这一事实让小刘瞬间清醒,并连忙将“宝贝”移出了购物车,然而回想起以往历年双十一活动,自己都曾下了不少“血本”,心中感到十分憋屈。

你是否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欢迎到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大家快去“避雷”吧!

其实小刘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去年双十一某品牌面膜“先涨后降”,并表示不退差价,就遭到了三万多名消费者的举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1月点名部分“先涨后降”的商家,同时国家市场监理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双十一” 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除了政府的规范文件,我国法律对于“先涨后降”的不法行为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在本案中,手机价格变化后app界面标识的优惠词汇、商家宣传的“最低价”广告,已经使小刘等买家产生了误解,商家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案件中若小刘已购买手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还已支付货款的三倍,同时法院也会根据事实进行判定,对涉事商家进行罚款等处罚。

随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加大, 络消费环境已逐步优化,但 购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畅通地消费呢?

面对优惠活动,不迷信“低价”。

在下单前先通过“历史价格查询”等小程序、 页比对产品价格变化,防止大数据杀熟,防止“先涨后降”的消费欺诈。

面对促销规则,不盲目跟风。

购买前向商家确认活动机制,问清三个“是否”:是否七日内可退换货?是否保证退差价?是否优惠有其他限制条件?

若付款后遭遇价格欺诈,首先与商家协商,要求退回货款或差价。

若协商无果,我们应保留聊天记录和购买凭证,尽快登录全国12315平台,点击“我要举 ”,提交购买订单、商家信息等资料,保持通信畅通,等待处理结果。

若受欺诈金额较大,有纠纷请及时维权。

在上述渠道均未达成满意的赔偿时,也可以选择和小刘一样的方式,将相关材料提交至法院,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小编最后想提示大家:关注相关法律,提升辨别能力,“购物节”期间购买产品前最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理性消费、开心消费、放心消费

女子手术后遭前男友嘲讽,竟是医生从中作祟?泄露隐私的下场是?

花钱请代驾反遭勒索、被迫酒驾?全 声讨,却迎来180°惊人反转

男子在家中意外猝死!妻子翻看其微信后,起诉公司担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