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象征国家,盾牌象征依法行政,牡丹花和橄榄枝交叉,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年26岁的城管队员刘思仪指着自己一身天空蓝制服,绘声绘色地说。
三年前,她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学位后,决心回到上海,从事一项在外人看来并不“光鲜”的职业:城市管理执法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城管”。
硕士生做城管,一点不稀奇
“读了20多年书,怎么想到去做城管?”决定 考城管之初,这是刘思仪最常听见的声音。
“和其他女生不同,我从小就对制服有信赖感。”刘思仪说。更触动她的是在英国街头看到的景象——在英国不少街道上,长发飘飘的艺人抱着吉他弹唱,只要不影响交通秩序,执法者和行人都不会制止。但在国内,时常看到城管和街头艺人发生矛盾冲突。“虽然英国没有城管这份职业,但这段经历使我感受到城市管理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上海城管的一员,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有温度。”
上海城管队员刘思仪(右二)和她的“90后”同事们
在刘思仪看来,“现在城管的素质都挺高的,硕士生做城管,不稀奇!”来自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城管系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6471名,占总数的81.4%。在这647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管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有388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线执法人员。
高学历人才,在城管队伍里有用武之地吗?在另一位城管队员付翠玉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付翠玉是一名国防生,博士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并于2012年转业到虹口区城管局,成为凉城中队的一线执法人员。她坦言,起初是为了稳定的事业编制决定转业到城管,有过心理不适应期:“最开始一段时间,心理落差特别大。由于工作年限短,我的薪资、待遇等都不如老队员,再加上学历和专业等因素,在当时的中队氛围中,很难和同事有深入的交流。”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爱上了城管这份职业,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高学历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更强,领会、变通的速度也相对更快。”付翠玉说。“新城管入职前,要熟记424条执法事项,每天晚上吃饭、睡觉前,都要见缝插针地复习。面对具体的执法场景,还要灵活变通,这时,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她的硕士和博士同学,大多都去企业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而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1992年出生的黄亦斐曾是上海电气集团的一名工程师,在他人眼中,这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然而一年前他辞职转行,加入万里街道中队成为一名普通的城管执法队员。“我渴望新鲜感、接地气的生活。”黄亦斐说。
传统印象里,城管每天就是和街头小摊贩打交道。但在万里街道,很多业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房屋结构和法律法规的了解,有时超过城管队员。这群高学历业主,却常常会在自家楼顶上搭建违法建筑,如何说服他们整改?“如果城管队员自身学历较高,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律,和他们沟通时现身说法,更容易取得业主的信任。”黄亦斐说。
任卫强是黄浦区城管局机动中队队长,是一位拥有20多年执法经验的“老法师”。在他看来,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诸多利益博弈的复杂工作,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并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做”。过去,一些地方频频发生城管执法冲突,导致整个城管群体形象偏负面,就与城管招录门槛偏低、人员良莠不齐有一定关系。
“现在的执法内容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城管执法更考察综合能力,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任卫强说。上海已经明确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未来将有更多外籍人士和高学历人才光临上海,年轻城管队员们能发挥语言优势,沟通更顺畅。“当然,高学历队员往往书本知识丰富,气场和实践经历不足,这需要时间的慢慢锤炼。”
像老司机一样,玩转新科技
5米、10米、30米……伴随螺旋桨旋转加速,一台通体洁白、体型小巧的无人机升入半空。下方,“90后”小伙陈骏冬手持遥控器,目不转睛地操作无人机环绕建筑物飞行。伴随手指在遥控器上翻飞,无人机往左斜飞后来到建筑物顶端盘旋,再徐徐降落到面前约50米处。
陈骏冬用于执法的无人机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巨鹿路、长乐路附近有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梧桐掩映,林立的小楼洋房背后,违法建筑搭建严重。“尤其是老房子的楼顶往往有露天阳台,是违法搭建的高发区。”传统的取证方式需要征得户主同意后到违法建筑现场拍照,既费时又费力,如何才能快捷方便拍下违法建筑的照片?局里的城管执法队员讨论后想到了无人机。
驾驶“无人机”的重任,落在今年27岁的陈骏冬身上。他学习的是 络工程专业,看似和城市管理毫无联系,实际却息息相关。“如今,智慧城管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络工程能给传统的城管行业注入信息化血液,城管也能玩转科技!”
智慧城管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城管行业也能玩转高科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城管队伍已经大不一样,北斗定位、车载视频、单兵执法记录仪和执法终端等装备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多个 区工作室也扎根小区,让城管充分联系 区,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执法服务。
松江区城管队员林阁、薛青正在表演歌曲《城管有嘻哈》
“我们的城管已经不再是原来那支队伍,无论是执法手段还是形象宣传都有了很大转变。”林阁说。自从《城管有嘻哈》走红 络,中队里的宣传工作便落在他肩头:“大家都期待我们90后能用创新手段,讲述不一样的城管故事。”
城市美丽整洁,是最大肯定
许多“90后”城管坦言,每当亲戚和朋友得知他们的职业是城管,怀疑和不解往往是第一反映。在刘思仪的朋友圈下,常能见到调侃:“小刘,将来我去黄浦区摆摊卖瓜果蔬菜,你不会来‘冲摊头’吧!”黄亦斐以前的同事听说他成了城管,惊讶地问:“不做工程师做城管,小黄,你是不是昏了头啦?”
普陀区城管执法队员吴天玺出生于1991年,回忆起在长风新村街道的一次巡查经历,他记忆犹新。“我很清楚城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也能自嘲两句,但当居民的冷言冷语真切地传入我的耳中之时,没想到会那么刺耳那么尖锐,一下戳到了内心深处最痛处。”看出了他的沮丧,一边的老队员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做城管,不被理解是常态,只有默默地做好工作,才对得起自己的制服,被更多人认可。”
城管队员们正在上海街头执法
“此后,我更愿意把城管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维持生计来奋斗。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街道中队一线执法岗位上工作。日常巡查,处理投诉,查处违章,每一次出勤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宣传城管的职责范围,展现城管的专业素质。”吴天玺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新婚妻子每次看到他在外巡查,总是向朋友夸赞:“我老公穿上制服,特别帅气!”
城管执法队员金石林在真如镇街道工作,他在城管局接受培训的第一课,是老队员告诫的“绝对不能动手”。由于身处执法一线,和居民发生矛盾不可避免,必须以尊重居民情绪为第一位,设身处地替他们考虑。一周七天,他几乎天天在外出勤,有时半夜也要出去检查“夜排挡”、零食摊等小摊贩。“人性化执法说起来容易,其实却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如何让居民信任我们的执法水平,是困扰我们这些年轻队员的难题。”
例如拆除违法建筑。起初,金石林不知道什么是天井、阳光房、露台,听到这些新鲜词汇一头雾水。居民看他年纪轻轻,有时甚至不屑于和他交谈,直接将他拒之门外。为此,他将真如镇街道各个住宅小区的物业、居委会跑了个遍,挨个和居委书记、物业经理打听小区居民的具体情况,了解居民搭建违法建筑的具体原因后再“对症下药”。由于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他甚至开始学习多个省市的方言:“用方言沟通更让居民有亲切感。”
“从小到大,亲戚和朋友见到我妈总会夸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然而,这个儿子,不是我,是我的双胞胎弟弟。”金石林说。“我弟弟是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曾展览于12个国家。我们曾经都热爱绘画,最后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曾经,弟弟十分不解。在他看来,城管这份职业又累又不够‘洋气’。”
城管“90后”青年在球场上合影
假如再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做城管吗?这些“90后”城管青年的回答十分坚定:“当然会!坚守城市的美丽整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