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鱼吃慢鱼”理论认为,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公司一定会打败慢公司,成长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
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样存在一个快慢节奏的问题。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很明显快模式是获得商业成功的定律,尤其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越是快速的转型,越能够带来高效率,最大程度上规避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
这使得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业务敏捷性逐渐凸显出重要性,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驱动着业务战略转型、技术更新迭代、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等进程不断加快,因此要求应用要更加敏捷,能够支撑如此快速的市场波动。
“应用现代化”的理念应运而生,它可以提升新功能交付的速度、实现应用平台云化,从而可以实现应用扩展和性能提升,以及数据中心和IT的长期战略。
在11月7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中国站上,华为云CEO张平安在《构筑行业云底座,一切皆服务》的演讲中指出,应用现代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为支持企业迈向应用现代化,华为云还发布了多项技术实践,并发布了15大云服务新品和能力升级。
#1
应用现代化与云天然适配
“应用现代化”是过去两年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热词”。不过首先,我们要先厘清一个问题,应用现代化等于云化吗?
要满足业务的敏捷性,现代化应用就一定会包含弹性、可观测性和安全等特征,与云的特性是天然适配的。现代化应用天生就是跑在云上、在云上进行开发的。
如张平安所说,“传统企业应用基于单体架构、面向物理机部署,已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向云上运行的现代化应用演进。”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创新效率的竞争,面对同等的市场需求,和同样的客户群体,如果你的产品推出总是慢别人半拍,就会丧失市场主动性,这种低效不断叠加,很容易让企业走向衰落。
所以在高频竞争下,传统瀑布式 IT 架构已不再具备竞争力,更不能满足业务的时效性,而转型用云原生技术来进行开发和部署应用,可以做到快速响应和敏捷开发。而应用现代化可以看做是把应用进行云原生化改造,由传统的基础架构和应用架构转型至云原生化的应用架构。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应用现代化与云原生架构天然适配的原因。
简单地说,应用现代化就是帮助加速应用变革的一个数字化路径。企业通过云原生技术,实现业务从需求、开发、测试到最终业务交付的全价值链高效流转,以实现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推动业务应用创新。
那么要如何通过云化技术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应用现代化呢?张平安认为,有三个关键技术。
首先,是交付方式的创新,通过低码开发实现组装式交付,让应用的使用者参与到应用的开发构建中来,实现全民开发,加速业务创新和孵化;
其次,是研发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到云上数智驱动的DevOps,应用的TTM从月级到天级的跨越,让应用开发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最后,是通过云上新技术的创新,解决传统单体应用的故障高发、单点安全。通过微服务/serverless等架构演进,采用多活高可用的部署来保障企业业务的韧性,从单纯的运行时安全扩展到开发、运行、软件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2
通向应用现代化,华为云能做什么
应用现代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在企业进行应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显然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存在很多困难。
首先,企业在认知上存在误差。应用现代化并不是一次颠覆,不会将原有的系统推到重来。因为云的方式最具灵活性,在演进过程中会循序渐进,分步导入。
其次,应用现代化转型,为应用提供了高效的开发、测试、部署环境,但同时也给企业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成功转型是眼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应用现代化要解决的是一种应用场景复杂性问题,但随着数字化带来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场景越来越多,企业的研发团队能力,不足以完成这么多场景化的应用开发。
第四,应用现代化的支撑,并不是依靠某一项数字化技术的实现,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能力集,因此对全面性的技术融合,提出了高要求。
华为云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在几个重要环节,为企业应用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比如在基础能力上,华为云在全球构建了统一架构的分布式云基础设施KooVerse,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计算、存储、 络等服务,为应用现代化的演进奠定稳健的数字基础。
在技术即服务方面,华为云通过持续创新,加速企业应用现代化,这很好的解决了企业面对的复杂场景中,技术融合的问题。事实上,华为云本身也具备面向应用现代化的整套方法论,比如通过组装式交付,让应用开发从专业开发者走向全民开发;通过将数据、AI、视频能力融入到应用中,让数据驱动运营、智能辅助决策;通过DevOps开发流程,TTM缩短到周甚至天级,开发全流程上云等等。
在安全方面,华为云可以提供实现应用从供应链、开发态到运行态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同时通过多活韧性,实现应用企业级高可用,让业务“零”中断。
在解决场景复杂性的方面,华为云一直强调“一切皆服务”,例如在政务、工业、煤矿、教育aPaaS的基础上,华为云沉淀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使能产业上云,进一步缩短了企业迈向应用现代的距离。
#3
应用现代化,与产业现代化同频
应用现代化也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这个趋势的背后代表了整个产业的演进路线,应用现代化系统性的成熟,需要产业各方的协同努力,为此,华为云联合中国软件产业协会、行业客户,软件提供商,咨询机构等,共同成立“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以驱动软件产业升级。
事实上,应用现代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欧美领先厂商和头部客户从2017到2022 年间,纷纷践行“应用现代化”理念,推动组织“用好云”,加速数字化转型,并成效显著。在IDC FutureScape 2022中国云计算市场预测当中:应用现代化预测位列第一。埃森哲也表示:企业投入巨资迁移上云后,还要进行应用架构转型,以释放“上云”的业务价值。
无论从调研公司的前瞻,还是欧美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用现代化都成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从国内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掣肘于传统应用技术陈旧、开发模式落后等问题,应用敏捷的需求被提升至空前高度,围绕应用的降本增效和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刚需。应用现代化,作为实现应用敏捷的最佳实践,正是驱动中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基于这些趋势,张平安认为,“未来每一家企业都将是软件企业,软件迭代的敏捷性将成为未来企业构筑自身持续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国软件产业应抓住应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软件企业要积极获取业界最新的应用现代化思想及能力,基于云上先进技术进行产品和解决法案的研发,推进软件价值、SaaS采购共识,并统一SaaS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
很明显,应用现代化要成为产业的助推器,思想需要统一,标准需要确立,技术的规范需要达成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云要牵头成立“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的用意所在。只有形成标准,应用现代化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实现与产业现代化同频。
我们也看到通过应用现代化让数字化转型“变快”的例子比比皆是。
德邦快递携手华为云,半年时间内完成了从线下到云端开发流水线的转型,完成了750多条流水线业务交付,同时代码问题下降71.74%,大幅提升了软件生产的安全性;天眼查携手华为云,实现应用现代化的优化升级,业务上线周期从“月”缩减到“天、运维效率提升100%、资源成本节约30%、研发效能提升100%;长安汽车采用华为云Astro低代码平台构建了营销云图、预算和排产等十几个应用,开发时间从3个月降低到9天。
如张平安所说,“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快速,是及时地应对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突破口。”这些通过应用现代化走出“快”节奏的企业,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点”,当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逐渐连城线,最后形成的就是整个产业现代化的“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