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软件开发中的“流水线”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升级版,将编码之后的阶段如图上折,形成V字型。V模型与瀑布最大的不同在于如上图的横向虚线。

虚线代表的含义很好理解。比如:详细设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详细设计书编写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也就是说:详细设计完成后,不仅可以开始编写代码,也可以开始编写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尽管测试用例的执行需要等到编码完成以后。其他虚线对应的各阶段也是一样的道理。

由于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改进型,因此具有瀑布的优缺点,同时他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更充分利用时间。比如:详细设计完成后就可以并行进行单元测试用例的编写。

2.反过来提高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的质量。比如:单元测试用例编写过程中,可以尽早发现详细设计书的问题,反过来提高了设计书的质量,减少了返工。

3.用例可以一并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增强理解。编码阶段的输入,除了详细设计书,如果单元测试用例已经完成也可以作为输入,程序员可以更好的理解业务逻辑,提高编码效率及质量。

由于V模型对瀑布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相比瀑布模型,一般项目中都使用V模型。除了瀑布模型(V模型),还有增量,迭代,敏捷,看板等等。有兴趣同学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但开发模型的选择不作为本专栏的重点。其他的开发模型可以做如下理解。比如:把迭代开发中的每个迭代看作瀑布模型。敏捷开发也同理,但同时要满足敏捷的主张及约束。因此,只要搞清楚V模型“流水线”各阶段的质量保证流程及工具方法,也就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模型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流水线”的各个环节了解提高质量的方法。

拒绝碎片化知识,订阅本专栏(免费)并关注大虾,系统化学习程序员需要掌握的质量知识,一起感受不同于技术的别样魅力,拓宽视野,为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18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