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尔捐款门”“福州南路马路塌陷”等 络事件,再次让 络虚假信息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喝汽水会得白血病,黄鳝、大闸蟹吃避孕药长得快,WiFi辐射对人体有危害……许多 友对这些 络谣言并不陌生,从时 所做的调查问卷来看,92.8%的受访者表示,现在是从互联 端接收新闻信息,而对这些信息产生质疑的人达到91.2%。
那么, 络谣言到底有多大危害?为何它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怎样才能辨别 络谣言?
络谣言
是指通过 络介质( 络论坛、 交 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的特点,因此对正常的 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谣之祸
误信谣言囤的货现在都没吃完
一些 络谣言还涉及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例如 传的各种明星出轨事件。一些 络谣言对特定行业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香蕉有毒”的 络谣言,使得不少种植香蕉的农户损失惨重;“大闸蟹打针”的 络谣言,则让蟹农头疼不已。
络也成为部分群体干预公共决策制定的手段。为满足自身利益,他们无限夸大各种信息,利用 络推手来制造传播 络谣言,使得 络信息传播的整体环境受到破坏。
有业内人士表示, 络信息准入门槛低,盲目追求点击率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正一步步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毒瘤。互联 媒体在追求点击量之前,应该首先保障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只有依靠真实、客观、优质的内容,才能让新媒体真正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谣之痛
信任度低是谣言产生传播“加速器”
调查问卷显示,35.2%的人曾被 络谣言影响过生活。其实, 络谣言不仅仅会在物质上为相关人员造成损失,更多是在精神上的影响。
公安机关 警部门立即介入调查。经查证,“瓶子”实名为郭某某,46岁,是台州市椒江区一名在职公务员。看到文章转发量较高后,郭某某已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自行将文章删除,但文中的谣言已极大伤害了杭州市民的感情,也极大损坏了杭州的城市形象。
这样的 络谣言不胜枚举。 络名人“秦火火”曾在动车事故中发布很多“内幕消息”,使不少民众丧失对高铁安全的信任;“郭美美”发布的一些言论,更导致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一落千丈。
浙江省 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指出,信任度低,是谣言产生且传播的一个“加速器”,“当下 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 会之间信任度越来越低,给了这些谣言以生存空间,年年传、年年辟谣依然年年存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杨建华举了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 络谣言案例,如今大家对食品安全关注度高,而食品领域又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以至于一有关于食品安全的 络谣言出现,大家就会抱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信任度低,关注度高,就极易产生并传播 络谣言”。
络谣言不仅会对正常的 络秩序形成挑战,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可能增加 会管理部门、司法部门的工作压力及工作任务,不利于 会公共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谣之伤
披着“客观”“科学”外衣的谣言让人防不胜防
一项调查显示,科学研究、权威媒体、著名教授,是谣言最常打的“旗 ”。中国 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斌艳表示,隐藏在健康、养生信息中的谣言很多,很多有关日常生活的谣言大家无从查起,因此就很难求证。
络谣言造成的影响为何如此大?浙江省互联 信息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说:“因为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例如前段时间的绍兴‘SB250’导致一名女子死亡的谣言,连我也去求证了一下。这种谣言在人们对病毒的恐慌压力下传播得非常快,它给 会带来的恐慌,其破坏性甚至超过病毒本身。”省 信办该工作人员说。
随着民众认识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几年前甚为流行的“灾难类”“惊天黑幕类”谣言已逐渐失去市场,但一些煽动情绪或披着“理性”“客观”“科学”外衣的谣言,让民众防不胜防。
杨建华说,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如此之快,也从另一个方面凸显出权威信息相对滞后的短板。发生谣言后,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缺失或滞后,都不利于辟谣。
谣之辨
形成 络“防火墙”让谣言暴露在阳光下
调查显示,75.2%的受访者觉得应阻止 络谣言的传播,而想要提高对谣言辨别能力的受访者占调查总人数的57.6%。“希望 民能够提高主动辨别 络谣言的意识,自己去查证取证,提升责任感。”省 信办工作人员提醒。
为了挤压谣言生存空间,使 络空间更加清朗,2014年7月31日,由浙江省互联 信息办公室、省公安厅等单位主办,全省35家辟谣联盟单位参与的“浙江媒体 站联合辟谣平台”上线运行。从2015年的数据看,平台辟谣的内容已超过2000条。
今年4月,浙江在线、新浪浙江等在微博上发起微话题#浙江辟谣#。数据显示,3个多月的时间里,微话题阅读量已超过332万,接到 友爆料线索超1000条。浙江省 络文化协会负责人表示,这堵无形的 络“防火墙”,正逐步形成规模,使暴露在阳光下的谣言无处藏身。
●关于 络谣言,这些法律法规你须了解
发布 络谣言?小心!你正在犯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 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 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 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 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姜军说,随着互联 的发展,每一名 民都可以自由地在互联 上发布信息和观点,但自由是以秩序为前提的,任何人在 络空间的言行都不得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胡编乱造、造谣生事、胡作非为,将受到道德的谴责,乃至法律的惩处。
【问卷调查】
【青年观察】
止谣仅有“治者”远远不够
谣言自古就有,危害性却从未像现在这样大:互联 时代,但凡有过上 经历的人,都多多少少与 络谣言有过“接触”。谣言之所以有市场,从内容上看,它切切实实涵盖了我们的生活所需、情感所求,让看的人深“陷”其中难辨真伪。
与此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对于造谣者的打击力度也在加大。无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都对散布谣言扰乱 会秩序的行为提供了法律处理依据。
“堵”谣言我们已做了不少工作,在“疏”的渠道上,我们还是有一些待努力的空间,特别是对于老百姓关注的健康科学信息、生活出行信息等,多站在老百姓对信息渴求度的位置上想一想,只有准确、及时地发布信息,才有可能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哪怕真的有谣言出来,相应部门也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就像我省计划在2017年建立的“谣言信息库”一样,让信息更公开、更透明,才能让谣言无处遁形。
【77 调查】出自杭州市中河北路77 青年时 ,目的是在繁杂的新闻讯息中帮你挑出那些你最感兴趣的话题,以一群青年人的视角发现青年问题,通过青年观察,阐述青年观点。
它可能只是身边的一点小事,但见微知著。它可能触动了 会神经的某种痛觉,但痛定思痛。它也许就点燃了寒冷冬天里的一盏小灯,但我们最终的希望是,它能引领青年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