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发接口和算法模块,让工控软件更加智能。
前言
BCVTB
EnergyPlus,MATLAB/Simulink,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算法论文里的软件。做理论、写论文(吹牛皮)的人,说起来都是一套套的,而且也往往能自圆其说。但是其论文或者理论的验证部分,却往往缺失实践的检验,终止于实验室阶段(实验室小能手表示,想要的数据、曲线都能凑出来)。就很少有真正用于项目,经受过项目考验的算法理论。而且在控制理论如此先进的情况下,实践跟不上,宣传却跟上了,真正做了一点什么也不会得到什么重视,因为人家的PPT可比你做的要多多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个认真施工、认真做画面(美不美观都是其次,功能到了即可)、认真调试PID参数(注:就算法而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而是有各自的适用场景。经典的PID算法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泛用性。在很多工控场合,认真调试参数的算法,其响应性和控制精度完全能满足项目需求了。模糊算法更多的是不用调参数,在较大范围内都可以控制好,比如基于权重规则的模糊PID算法可以通吃某些场景,不需要每一个项目都调试)和联动控制加上结合了物联 大数据 5G技术 神经 络算法内容PPT/方案的项目就是优质项目了。
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沟通理论和实践。其实理论在高价值领域也早已应用于实践,比如航空航天等等,但是在传统的工控领域,需要一种性价比方案。BCVTB是一个可以让用户耦合使用不同仿真模拟编程软件的平台,由EP同一个实验室开发。比如:其可以实现EnergyPlus和MATLAB/Simulink的实时联合仿真,在每一个计算步长内都交换数据。目前主要在做两个工作在进行,一个是利用BCVTB开发属于自己行业场景的模块,一个是用matlab打包一些算法软件,用JAVA部署,现场调用。
负荷预测
以某地铁项目而言,项目需要做负荷预测。像我之前提到的用PLC写的负荷预测模型,受限于运算性能,其只能适用于3个以内影响因素的情况。对于事情建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科学,如物理学、传热学、力学等传统科学,分析清楚其中内在关系,然后加以分析,抽丝剥茧简化到最佳模型;一种是通过算法,把模型当成黑箱,通过神经 络算法,通过数据训练形成一定的输入输出模型。前者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后者可以简化,更有效率。以地铁场景为例,我用7组输入,10个内在关系,1个输出的神经 络进行训练,实现了2%误差以内的负荷预测模型,具体过程就不在这展开了。我拿到了这个负荷预测模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和工控软件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实时互通。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算法技能树首页概览35042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