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V形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开发、敏捷模型

文章目录

  • 0x01 边做边改模型
  • 0x02 瀑布模型
  • 0x03 V形模型
  • 0x04 原型模型
  • 0x05 增量模型
  • 0x06 螺旋模型
  • 0x07 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模型 (RAD)
  • 0x08 敏捷模型

0x01 边做边改模型

边做边改模型如同他的字面意思一样,可以理解为,开始没有架构框架,通过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去整改,遇到问题才会去整改。

可以看到,很多的项目管理的考试中都包含了软件开发模型的类别,因为不能称作是真正的模型,所以很少有提到边做边改模型。但是在一些包含安全架构,安全开发的考试中就会提到,之所以会包含,是因为很多厂家都在采用这个方法。

0x03 V形模型

首先接上面的瀑布模型:如果在复杂的大型项目中,容易错过需求阶段本身的关键细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完全错误的产品将交付给客户,可能需要重新开始项目,但在软件的设计和架构中犯了严重错误,项目经理和团队将不得不重新设计整个软件来纠正错误。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提出了V 模型。

V 模型是一个高度规范的 SDLC 模型( SDLC 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其中有一个与每个开发阶段平行的测试阶段。V形模型与瀑布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V形模型不再采用瀑布模型的平面线性方式,反而增加了每个阶段的验证和确认功能。

验证和确认的区别
验证:验证产品是否满足了产品规范
确认:是否通过合适的方式,针对问题提出了必要的解决方法

V形模型相比瀑布模型更高效的地方在于,V形模型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判断了结果,结果达到标准后再进行下一阶段。

原型模型的优点:

  • 支持早期产品营销
  • 降低维护成本
  • 由于系统是并排的,因此可以更早地检测到错误

原型模型的缺点:

  • 一个不稳定/执行不善的原型通常会成为最终产品

  • 花费大

  • 很难知道该项目将持续多久

  • 耗时长

  • 快速原型:快速开发一个原型模型,开发的原型不一定是最终接受的原型的一部分

  • 递进原型:渐进形式,过程中不断演化,也就是最初开发的原型在客户反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直到最终被接受

  • 运行原型:实在开发环境中的对原型的改进

0x05 增量模型

在增量模型中,首先有一个完整的可交付的系统,然后随着改变和更新,每次增量都会产出一个可交付成果,也就是在每次进行增量模型时,都会对原产品进行改进。

  • 计划阶段:确定目标和替代解决方案,从客户那收集需求,并在每个阶段开始时确定、详细说明和分析目标。然后在该象限中提出了该阶段可能的替代解决方案。
  • 风险分析阶段:在第二象限,识别和解决风险,评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以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然后识别与该解决方案相关的风险,并使用最佳策略解决风险。
  • 开发和测试阶段:在第三象限,通过测试开发和验证识别的功能。在第三象限结束时,可以使用软件的下一个版本。
  • 评估阶段:客户评估目前开发的软件版本。

0x07 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模型 (RAD)

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模型由 IBM 在 1980 年代首次提出。
如果可以将项目分解为小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分配给不同的团队,则可以使用此模型实施软件项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