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同学群里有人丢出来一个学习计划表。上面写的很清楚每天除了工作以外需要学会的事情,要背会的单词,实操的技术,基本每天都是量化的要求。
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群里的人纷纷夸赞:都快30了还这么努力,牛逼。
这样量化的方式其实是个“花瓶”,计划表用了一周做的漂漂亮亮,但是真的在执行中多半是“夭折”。
用这样方法好处是,对过程把控的稳当,结果会稳妥些,但坏处是:
难以坚持,一旦中途停歇就基本宣告完蛋,你自己也会陷入焦虑沮丧的情绪中。
原先以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是狠狠逼自己一把,但是忘记了人性本来就自趋舒适,逆流而上,天天逼迫自己完成每一件规划好的事情,这种看似完美的执行方式,极可能让你颓态渐显,压力骤增,没几天你都胡因为各种琐事提不起干劲。
长期做一件事,重要不是想办法完成它,完成任务是痛苦的,但是如果当成理所应当的接受它,内心的空虚和压迫感就会减半,同时想办法降低这件事的难度。
定了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只是个参考值,要根据真实情况做出调整。
而不是完不成就分完惶恐。
比如出租车司机,天气好时多跑几单,天气差时就少跑几单,没必要下暴雨还非得要跑到预想的单数吧p>
比如你按照计划减肥,与朋友聚餐美美地吃一顿又怎么样呢身的肉也不是吃一顿长胖的,退一万步和朋友出去了,人家吃火锅,你什么也不吃,受罪不难受不p>
过分完美主义地纠结某一次不如预期,被负面情绪带入恶性循环,容易让人苦不堪言最终躺平放弃。
给大家推荐一个软件测试技术交流群:810119819 群友福利免费领取
“完美才是最大的缺陷”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说,每个系统都不完美,都会有缺陷。
“与其批评所有这些缺陷,倒不如努力打造一个框架(解决问题)来的更加实际。
指出缺陷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否定系统,不仅仅是Facebook,对任何其他公司和系统都如此。你的特定行为和选择让你走到今天,但周遭世界不断发展变化,你需要去适应。“
没有完美的企业,也没有完美的工作。
退一步说,抱怨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有用吗p>
要么接受,要么离开,一边不愿意离开一边又使劲儿吐槽,还不想办法改变现状,又或是知道如何改变却迟迟不行动,就属于和自己较劲了嘛。
“多把注意力放在你有的地方”
前同事在华为做解决方案工程师,入司初期经常在群里唉声叹气,说压力比想象中大,以前他每周都有打篮球的习惯,如今别说打球了,在家也经常都是工作。
原本戒烟了又重新吸烟,发际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节节败退。
后来越来越少听他抱怨了。
我们原以为他太忙,没空在群里唠嗑。他后来说的话很实在:
“公司收入不错,福利不错,同事们都很厉害,我成长速度也很快,总体来看蛮好的。辛苦点好像也没什么,总不能什么好处都想要吧/p>
这几年关于华为的负面消息几乎从未间断。
裁员、狼性、内部淘汰、对员工苛刻、对35岁以上的员工更苛刻……然而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华为逆流而上,发展势头始终稳中有进。
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取得一定成绩,前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缺陷和不合理之处,但首先要正视它们,才能紧紧抓住更关键的那几件事。
给大家推荐一个软件测试技术交流群:810119819 群友福利免费领取

“贪多嚼不烂,你到底想要什么”
企业如此,个人同样如此。
处处追求完美的人,反而可能啥事都做不好。
任正非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在家经常被太太女儿骂,这个笨得要死那个笨得要死。我这一生就是短的,我只做长我这块板,我再拼别人一块长板,拼起来就是一个高桶了。
紧接着他又说: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
这话颠覆了许多人的三观。
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变得优秀,有错就改,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抱着完美主义去做每件事,最后只会有一个结果——
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
这恐怕才是真相:追求面面俱到,不如专心打磨好最引以为傲的那块长板。
技术做得出色,不见得运营也做得风生水起;
经营 店很厉害,不见得能做好整条供应链;
设计做得好,不见得能经营好一家公司。
转行、深造技能也是如此,改变心态,有取舍,每周一个小目标,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得到新技能为目的,不论做什么都会有收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